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學校

鎖定
中華學校,也稱勿洞中華學校(泰語:โรงเรียนจงฝามูลนิธิ 英語:Jong Fa Foundation School)。位於泰國南部也拉府勿洞市。由旅泰華裔先賢、華社領袖和熱心人士於1923年創辦。國務院僑辦評定的“海外華文教育示範學校”。是一所受泰王國政府資助的民辦慈善型學校。是泰國辦學歷史最為悠久和最具規模的華校之一 [1] 
中文名
中華學校
外文名
Jong Fa Foundation School
簡    稱
中華
創辦時間
1923年
校    訓
品學兼優 語言精通
主要獎項
泰國民辦示範學校泰國著名華文學校華文教育示範學校
所屬地區
泰國也拉府
類    別
民辦私立
類    型
學前、初等、中等教育一體綜合化學校
屬    性
著名華校海外華文教育示範學校
主要院系
幼教部小學部中學部
現任校長
周開銀

中華學校辦學歷史

中華學校前言

勿洞中華學校自一九二三年創辦以來,至今已經歷了九十年的風雨。飲水思源,每每看到中華學校今日之成就,我們都不禁會緬懷先賢,想到他們為了延續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不避艱辛,努力耕耘,創立華文學校,使得華裔子弟仍然能接受中華文化的滋養。這種高遠的見識、堅毅的意志、果敢的精神,奠定了中華學校的基礎。
勿洞中華學校 勿洞中華學校
原先的勿洞中華學校,只是一件僅有木板房的校舍,隨着隨緣的推移,而今已發展為擁有72萊地、學生近2000人的現代化校園。而中華學校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都是多虧了歷代的熱心人士,能秉着“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共同理念,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或是捐贈地皮或是贊助建校基金。最重要的是,當時勿洞膠商與膠農聯合召開圓桌會議商討建校基金。議決一致通過,膠商與膠農共同協助支持建校基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才得以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今日之規模。縱觀中華學校的過去、着眼中華學校的現在、放眼中華學校的未來,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來陳述,那就是創校、建校、發展及人事,還有現狀。

中華學校創校

中華學校建校合影留念 中華學校建校合影留念
中華學校的前身為附設在華僑月報社的私塾,當時勿洞多位先賢,諸如:馮金水、林明秋、鄧炳權、唐亨南、鄭佛生、蘇標棋、郭秀村、吳煥義、候標榜等,為了能讓華裔子女接受中文教育,便發起了籌辦華校的倡議。此倡議隨後便掀起了一股熱潮,獲得了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與支持。大家捐款建校,成績斐然。隨後便購得一間二層木板樓房作為校舍(現為勿洞中華校友會會址)。當時中華學校的一切設備都很簡陋,而學生也只有五六十人而已。
一九四一年,日軍南侵。中華學校也和其他華校一樣,不幸慘遭停辦的厄運。至光復後,於一九四六年才正式開學上課。
學校剛恢復上課時,學生只有百餘人。但教職員工以及各位先賢們秉承着不屈不撓的精神,通力合作,最終使得中華學校的教育成績突飛猛進,因此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也接踵而至。但這也造成了校舍不敷應用的局面。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使學校能夠接受更多學子,讓中華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諸位先賢乃商議借用勿洞中山戲院、僑領鄭佛生先生住家以及中華商會作為學校校舍與校務辦公場所。至此,中華學校便擁有了兩間校舍,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教學條件。此次擴充,為日後中華學校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中華學校建校

到了一九零五年,由於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校舍再次不敷應用。當時中華學校的校園面積不是很廣闊,無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擴充。加上學校董事部經過反覆討論,覺得隨着勿洞的發展,勿洞市中心也將逐漸繁華,而地處鬧市中心的中華學校,其學生難免會因為周邊的嘈雜而影響學業。故基於以上幾點原因,諸位先賢遂萌生遷校之意。接着學校成立建校委員會,以籌劃新校舍的建設。經謹慎考慮,學校董事部決定於距離市區一公里的娜達瓦吉路的一座小山丘上購買一段二十二畝的地皮,以作為新校區地址。當時,熱心人士王文篆先生聽説後,立即捐贈二十五畝地皮,以擴大校園面積。再加上殷商陳詩漢先生、黃金安先生、雷綿螺先生三位先賢一起捐贈的二十五畝地皮,中華學校便獲得了七十二畝的基礎建校用地。雖然校園面積已得到保證,但之後的建校之路依舊困難重重。諸位熱心於華文教育的人士不畏艱辛、櫛風沐雨,在這片七十二畝的土地上開山闢地、興建校園。功夫不負有心人,新校舍的開闢計劃終於在先賢們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新校舍的落成,是中華學校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它擺脱了原先校址不廣的束縛,使得學校有能力招收更多的學生,並讓各種教學活動得以更方便的開展。為之後中華學校成為泰南首屈一指的華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解決了校址不廣的問題之後,學校董事部便利用學校地處山丘地勢的特點,逐步開發山坡。中華學校成立初期,學校分為上下兩級。學校因地制宜,將第一級開闊地用於建設體育場、兒童遊樂場、圖書館以及教職員工宿舍;將第二級用於建設平房式的兩列教室,共二十八間教室以及一間辦公室。原本學校認為,這樣的建設已可以為日常教學提供保障,可是隨着新校舍的落成以及校園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前來求學者與日俱增,其人數之多,大大地出乎了學校管理者的意料。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於一九五六年開闢第三級山坡,再擴建平方式教室十四間,二層辦公廳一座。同時,為了加強同學們的體育鍛煉,提高同學們的身體素質,學校還建設了一個嶄新的配備有燈光的露天籃球場。此籃球場除了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之外,還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當年,中華學校舉辦泰南三府“也拉、北大年、陶公”男女籃球錦標賽。勿洞膠商男女籃球隊經過努力拼搏,最終殺出重圍,獲得了冠軍。
此後,中華學校的規模不斷壯大,其發展之勢不可擋。社會各界人士也為中華學校的建設添磚添瓦,一步一步的使中華學校成長為今日擁有教職員工一百三十餘人,學生近兩千人的現代化校園。其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建築風格以及嚴謹的教學作風使得八方學子爭先恐後的前來報名就讀。

中華學校發展及人事

在學校的發展歷程當中,有無數熱心人士為了提高學校硬件設施質量,不斷地為學校捐贈並興建各種設施。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時任勿洞市市長陳進森學長資助興建學校登山階梯、走廊、遮陽頂蓋,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們往返於兩級山坡之間。同時還修建停車場並改善了教室電火、音響等設備。但遺憾的是學校還缺少一個用於集會與開展活動的大禮堂。而興建大禮堂已成為當務之急。考慮到這一點,一九九七年春,勿洞慈善堂第十屆理監事會成立。決擬籌建中華學校大禮堂。為了讓工程效能最大化,特組織“營建中華學校大禮堂委員會”,並敦請名孚眾望、才識卓越的拿督陳進森博士出任主席,總理營建事宜。經過忠誠之合作、積極的經營。終於在一九九八年冬,這座鳥革翬飛、莊嚴大氣的大禮堂,終告落成。 拿督陳進森博士親任中華學校大禮堂籌建委員會主席。二零零二年,勿洞慈善堂第十九屆理監事會成立,為滿足日益增加的學生人數需要,董事部決定再接再厲興建“崇聖教學大樓”,以中國萬里長城為設計理念。得到了各社團和熱心人士的積極響應。拿督陳進森博士不負眾望再任中華學校新教學樓籌建委員會主席,與當時理監事會一道,大家齊心協力,出錢出力,終於於二零零四年勿洞慈善堂第二十屆理監事任期內得以圓滿竣工並交付使用。
中華學校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是有目共睹的。而起之所以能有今日之輝煌,應當歸功於熱心僑領之領導及熱心敎育人士之愛護與大力支持,這些領導人有:侯標榜先生、鄭英宗先生、戴義卿先生、吳煥義先生、陳承美先生、鄭佛生先生、陳紹南先生、郭劍先生、陳維琳先生、陳如松先生、鄧維先生、楊其生先生、江顯悼先生、賴亮發先生、黃金安先生、陳詩漢先生、 雷綿螺先生、陳開正先生、金能幹先生、李成興先生、陳國泰先生、周文炳先生、曾漢良先生等。諸位先人前赴後繼不辭勞苦,數十年來,數度擴建校舍,始終如一。在海外華文教育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侯標榜先生 侯標榜先生
雷綿螺先生 雷綿螺先生
陳詩漢先生 陳詩漢先生
陳開正先生 陳開正先生
中華學校始創時。 第一屆董事長為吳煥義先生,第二屆董事長為侯標榜先生,至第三、第四屆董事長為陳維琳先生,第五屆董事長為陳如松先生,第六、第七屆長為鄭佛生先生。從一九五三年起,第八屆至第十六屆董事長一職均由曾漢良先生蟬聯。
陳維琳先生 陳維琳先生
曾漢良先生 曾漢良先生
鄭佛生先生 鄭佛生先生
吳煥義先生 吳煥義先生
為了加強學校管理,從一九六二年起,勿洞慈善堂改組,其以五屬會館為框架,即: 潮州會館、福建會館、客屬會館、廣肇會館、八桂堂。由每個會館派送七人為代表,共三十五名組成勿洞慈善堂理監事會,以監督並協助中華學校校務的發展。此外,理事長的任期由每屆任期一年改為任期二年。經過選舉,其結果仍為眾望所歸的曾漢良先生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由於曾漢良先生德高望重,使得他經過連選連任,從一九六三年起一直蟬聯至一九八二年,期間共任十屆理事長。
在以後的理事長選舉當中,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零年第十一屆至第十四屆理事長由周昌江先生接任。 並議決將理事長選任改為由五屬會館輪流充任理事長,每位任期二年。 由年長者優先擔任。 第十五屆理事長為客屬會館理事長黃仕先生,第十六屆理事長由勿洞潮州會館主席楊欽如接任。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的第十七屆理事長為福建會館理事長陳耕華先生接任。此後的各屆理事長任期如下:
第十八屆理事長由廣肇會館主席王沛傳先生接任(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
第十九屆理事長由八桂堂理事長黃桂忠先生接任(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零年)
第廿屆理事長由客家會館理事長丘海清先生接任(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二年)
第廿一屆理事由為潮州會館主席連志忠先生接任(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四年)
第廿二屆理事長由福建會館理事長陳進森博士接任(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六年)
第廿三屆理事長由廣肇會館主席許廣榮先生接任(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八年)
第廿四屆理事長由八桂堂理事長黃桂忠先生接任(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零年)
第廿五屆理事長由客家會館理事長賴華校先生接任(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年)
第廿六屆理事長由潮州會館主席洪樹豐先生接任(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四年)
周昌江先生 周昌江先生
黃仕先生 黃仕先生
楊欽如先生 楊欽如先生
陳耕華先生 陳耕華先生
王沛傳先生 王沛傳先生
黃桂忠先生 黃桂忠先生
丘海清先生 丘海清先生
連志忠先生 連志忠先生
拿督陳進森博士 拿督陳進森博士
許廣榮先生 許廣榮先生
賴華校先生 賴華校先生
洪樹豐先生 洪樹豐先生
在學校的發展歷程中,第一任校主為莊天章先生,接着是賴亮發先生,之後由楊欽如先生擔任,其在任之時,總經理為陳鎮東先生與陀炳坤先生。之後的校主分別是:黃桂忠先生、丘海清先生、連志忠先生、陳進森先生以及洪樹豐先生。
賴亮發先生 賴亮發先生
陳鎮東先生 陳鎮東先生
陀炳坤先生 陀炳坤先生
同時,中華學校還將歷任校長姓名記錄下來,以存史蹟,表達對其的敬意。中華學校第一任校長為黎哲漢先生、第二任校長為張統虞先生、第三任校長為沈先生、第四任校長為林卓光先生、第五任校長為董際雲先生、第六任校長為張乃清先生,第七任校長為柳先生、第八任校長為林明風先生、第九任校長為張文植先生、第十任校長為餘鑄新先生、第十一任校長為鄭煥宇先生、第十二任校長為鄭德鬱先生、第十三任校長為楊宗志先生、第十四任校長為塗上哲先生、第十五任校長為吳沛先生、第十六任校長為謝錦聲先生、第十七任校長為譚錦隆先生、第十八任代校長為陳新款女士,第十九任校長為陳國業先生,第二十任校長為楊金隆先生、第二十一任校長為韓振生先生、第二十二任代校長為李明輝先生,第二十三任,也就是現任校長為周開銀先生。
中華學校在開放泰文後,歷屆泰文校長為:第一任乃威七先生、第二任乃固芬先生、第三任乃巴衝先生、第四任坤沙田先生、第五任為蓬碧·猜索汪女士、第六任為瑪麗蓮女士。
張文植校長 張文植校長
鄭煥宇校長 鄭煥宇校長
鄭德鬱校長 鄭德鬱校長
楊宗志先生 楊宗志先生
塗上哲校長 塗上哲校長
吳沛校長 吳沛校長
謝錦聲校長 謝錦聲校長
譚錦隆校長 譚錦隆校長
陳新款校長 陳新款校長
陳國業校長 陳國業校長
楊金隆校長 楊金隆校長
韓振生校長 韓振生校長
李明輝校長 李明輝校長
周開銀校長 周開銀校長
乃固芬先生
乃巴衝先生
蓬碧·猜索汪女士
坤沙田先生
瑪麗蓮女士 瑪麗蓮女士
-
在以上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學校生機勃勃,就讀人數與日俱增。中華學校目前全校學生總共有近兩千名,全校分成幼兒園部、小學部以及中學部。其中中文教師近三十位,學校教職員工百餘位。
在人生的教育當中,幼兒園是基礎中的基礎。因而中華學校歷來十分重視幼兒園的教育,—九八五年,中華學校增設培英幼稚園。校主為黃桂忠先生。二十餘年來幼稚園逐漸發展,成績顯著。放眼過去展望未來,學校董事會以超前的理念,決定利用比鄰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優勢,計劃在三年內耗資五千萬建成一所定位為“視野國際化、觀念國際化”的中華國際幼兒園。以超前的理念、科學的管理服務於社會。以更好、更完備的教育資源喜迎八方學子,讓他們適應這個在全球化進程中越變越小的世界。
回望過去,中華學校能有今日之成就,絕非偶然。其一草一木,每一片磚每一塊瓦都是由先人們的血汗所構建的。撫今追昔,我們唯有蹈厲奮發、繼往開來才能對得起先賢們付出的一切。而我們堅信,我們一定可以將先人們的衣缽傳承下去,用自己堅定的意念將中華學校的未來點亮。

中華學校辦學現狀

勿洞中華學校歷經九十年風雨,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學校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了勿洞華人的文化中心,更是全體泰國華人的驕傲。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文的地位不斷上升,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語言之一。以泰國為例,短短8年時間,泰國開設中文課的學校已由2003年的242所增加到2011年的3006所,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更是從2003年的8.05萬增加到2011年的80.03萬。由此可見“中文熱”在泰國影響之廣大、迅速。我校雖然有90年的華文教育歷史,但是面對着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一些教學法和管理法仍需不斷改進。為此,第二十三任中文校長周開銀根據現代國際教育形式並結合勿洞中華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一些新的教育、管理政策:
首先是建立新的校訓,將校訓改為“德才兼備 語言精通”。以強調本校十分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同時也號召同學們學好外語,特別是中文水平的提高,以更好地適應這個全球化的社會。
其次是革新教育理念。在新的教學理念當中,學校將強調以聽説為主、讀寫為輔的中文學習方法。決心一改之前中華學校部分學生口語較弱的缺點,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從最簡單的“老師你好”“謝謝老師”之類的問候語開始,循序漸進,以最終達到學生們語言精通的目的。除了上述措施,學校還將大力提倡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計劃將中國音樂、武術、美術、舞蹈、書法、歷史、地理、文化和遊戲等融入於教學活動當中。鼓勵教師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快樂地學習漢語,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運用,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將國際漢語水平考試作為學生畢業與漢語水平評估的唯一標準,進一步將學校的中文教育標準化和國際化,使畢業生得到用工單位和全球認可。
此外,在管理方面,學校通過簡化行政設置、明確職能劃分、細化教師要求深化課堂標準、豐富中文活動、制定學生守則、美化校園環境、廣開言路、培訓交流等措施來增強教師素質和加強對教職員工的管理。
資料來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