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大刀螳

鎖定
中華大刀螂是螳螂科大刀螳螂屬的節肢動物,又名大刀螳螂。中華大刀螂成蟲體型因地區不同,沿海地區較大,內陸較小,暗褐色或綠色。雌蟲體長60-120毫米,平均體長85毫米,前胸背板長23-40毫米;雄蟲體長68-87毫米,前胸背板長21-28毫米。頭呈三角形,複眼大而突出。中華大刀螂前胸背板前端略寬,前端兩側具有明顯的齒列,後端齒列不明顯;前半部中縱溝兩側排列有許多小顆粒,後半部中隆起線兩側的小顆粒不明顯。雌蟲腹部較寬,前翅前緣區較寬,草綠色;後翅不超過前翅的末端,帶有煙斑色。 [3] 
中華大刀螂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江蘇、山西、北京、河北、福建、浙江、四川、廣東、台灣、湖南,在國際上分佈於日本、越南、美國等地。 [3]  中華大刀螂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蟲,食量大、食蟲範圍廣、繁殖力強。 [4]  中華大刀螂一般在早晚活動取食,喜蔭怕熱,在炎熱的夏天,中午常棲息在樹冠陰涼處或雜草叢中。秋季氣温降低時,早晚多棲息在向陽的樹葉上。中華大刀螂的雌雄蟲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時間長達3-4小時,交尾後1-33天開始產卵。一般產一塊卵需要3-4小時,最長達8個小時。 [3] 
螳螂常具擬態和保護色,為漸變態昆蟲。中華大刀螂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5] 
別    名
中華大刀螂,華刀
中文學名
中華大刀螳
拉丁學名
Tenodera Sinensi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螳螂
螂科
大刀螳螂屬
中華大刀螳
分佈區域
廣佈於中國南北各地

中華大刀螳簡介

中華大刀螳體長約7-9釐米,是生活在我國的螳螂類裏最大的一種。身體呈綠色,即草色,也有呈褐色的。根據生活環境不同,顏色有差異。
頭部為三角形,複眼如銅鈴般突起,觸角較短,模樣看起來倒挺嚇人的。前胸長而且較大,前足隨着前胸而不斷調轉方向。
腹部要比胸部長,前後翅形狀不統一。前翅窄,稍厚;後翅寬大,如同摺扇一樣折在前翅下面。
一旦遇到敵人,中華大刀螳就會將頭部側轉過去。接着將前足並列豎起,展開翅膀,採取攻勢。對手們當然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中華大刀螳
中華大刀螳(3張)
中華大刀螳主要捕食蝗蟲、螽斯、蛾類、蝴蝶、蒼蠅等害蟲,偶爾,大刀螳也會捕食蜥蜴或青蛙 [1] 

中華大刀螳形態特徵

成蟲體大形,暗褐色或綠色。雌蟲體長74-120毫米,前胸背板長23-28毫米;雄蟲體長68-94毫米,前胸背板長21-23毫米。頭三角形,複眼大而突出。前胸背板前端略寬,於後端,前端兩側具有明顯的齒列,後端齒列不明顯;前半部中縱溝兩側排列有許多小顆粒,後半部中隆起線兩側的小顆粒不明顯。雌蟲腹部較寬。前翅前緣區較寬,草綠色,革質。後翅略超過前翅的末端,黑褐色,前緣區為紫紅色,全翅布有透明斑紋。足細長,前足基節長度超過前胸背板後半部的2/3,基節下部外緣有16根以上的短齒列,前足腿節下部外線有刺4根,等長;下部內線有刺15-17根,中央有刺4根,其中以第Th根刺最長。卵鞘及卵卵鞘楔形,沙土色到暗沙土色。長14-30毫米,寬13-18毫米,高13.5-19.0毫米。由許多卵室組成。卵粒金黃色,長橢圓形,一端稍寬。若蟲與成蟲相似,無翅,5-6齡開始長出翅芽。1齡若蟲體長8-12毫米,2齡13-15毫米,3齡16-20毫米,4齡21-26毫米,5齡31-36毫米,6齡41-56毫米,7齡54-73毫米。漸變態。大型品種。前翅膜質,前緣區較寬,綠色革質;後翅有不規則橫脈,基部有黑色大斑紋。有褐色、綠色兩種色型 [2] 

中華大刀螳產 地

中華大刀螳是全國性品種,廣佈於南北各地。
中華大刀螳的適應力很強,早在1896年就隨同苗木一同引進到美國等地,並繁衍後代。
中華大刀螳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品種,在全國各地都有分佈。成蟲體長通常都能達到7~10釐米,有綠色,褐色兩種色型。

中華大刀螳生境分佈

屬於全國性品種,廣佈於南北各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