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鎖定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024年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瑙魯共和國恢復外交關係。 [16]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外文名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 
宗    旨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目    的
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諧世界
外交政策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所屬分類
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外交政策

中國將致力於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周邊各種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擴大互利合作,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和共同利益。加強與各大國的戰略對話,增進戰略互信,拓展合作領域,推進相互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和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1]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願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而不懈努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建交國家

按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次序排列,同一洲的國家以其國名簡稱的英文字母為序。截至2024年1月24日,一共與18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15]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亞洲

國名
建交日
阿富汗
1955.1.20
亞美尼亞
1992.4.6
阿塞拜疆
1992.4.2
巴林
1989.4.18
孟加拉國
1975.10.4
文萊
1991.9.30
柬埔寨
1958.7.19
朝鮮
1949.10.6
東帝汶
2002.5.20
格魯吉亞
1992.6.9
印度
1950.4.1
印度尼西亞
1950.4.13
伊朗
1971.8.16
伊拉克
1958.8.25
以色列
1992.1.24
日本
1972.9.29
約旦
1977.4.7
哈薩克斯坦
1992.1.3
科威特
1971.3.22
吉爾吉斯斯坦
1992.1.5
老撾
1961.4.25
黎巴嫩
1971.11.9
馬來西亞
1974.5.31
馬爾代夫
1972.10.14
蒙古
1949.10.16
緬甸
1950.6.8
尼泊爾
1955.8.1
阿曼
1978.5.25
巴基斯坦
1951.5.21
巴勒斯坦
1988.11.20
菲律賓
1975.6.9
卡塔爾
1988.7.9
韓國
1992.8.24
沙特阿拉伯
1990.7.21
新加坡
1990.10.3
斯里蘭卡
1957.2.7
敍利亞
1956.8.1
塔吉克斯坦
1992.1.4
泰國
1975.7.1
土耳其
1971.8.4
土庫曼斯坦
1992.1.6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1984.11.1
烏茲別克斯坦
1992.1.2
越南
1950.1.18
也門
1956.9.24
【列表資料來源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非洲

國名
建交日
阿爾及利亞
1958.12.20
安哥拉
1983.1.12
貝寧
1964.11.12
博茨瓦納
1975.1.6
布基納法索
1973.9.15(建交)、2018.5.26(復交) [3] 
布隆迪
1963.12.21
喀麥隆
1971.3.26
佛得角
1976.4.25
中非
1964.9.29
乍得
1972.11.28
科摩羅
1975.11.13
剛果(金)
1961.2.20
剛果(布)
1964.2.22
科特迪瓦
1983.3.2
吉布提
1979.1.8
埃及
1956.5.30
赤道幾內亞
1970.10.15
厄立特里亞
1993.5.24
埃塞俄比亞
1970.11.24
加蓬
1974.4.20
岡比亞
1974.12.14
加納
1960.7.5
幾內亞
1959.10.4
幾內亞比紹
1974.3.15
肯尼亞
1963.12.14
萊索托
1983.4.30
利比里亞
1977.2.17
利比亞
1978.8.9
馬達加斯加
1972.11.6
馬拉維
2007.12.28
馬裏
1960.10.25
毛里塔尼亞
1965.7.19
毛里求斯
1972.4.15
摩洛哥
1958.11.1
莫桑比克
1975.6.25
納米比亞
1990.3.22
尼日爾
1974.7.20
尼日利亞
1971.2.10
盧旺達
1971.11.1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975.7.12
塞內加爾
1971.12.7
塞舌爾
1976.6.30
塞拉利昂
1971.7.29
索馬里
1960.12.14
南非
1998.1.1
南蘇丹
2011.7.9
蘇丹
1959.2.4
坦桑尼亞
1964.4.26
多哥
1972.9.19
突尼斯
1964.1.10
烏干達
1962.10.18
贊比亞
1964.10.29
津巴布韋
1980.4.18
【列表資料來源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歐洲

國名
建交日
阿爾巴尼亞
1949.11.23
安道爾
1994.6.29
奧地利
1971.5.28
白俄羅斯
1992.1.20
比利時
1971.10.25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5.4.3
保加利亞
1949.10.4
克羅地亞
1992.5.13
塞浦路斯
1971.12.14
捷克
1949.10.6
丹麥
1950.5.11
愛沙尼亞
1991.9.11
芬蘭
1950.10.28
法國
1964.1.27
德國
1972.10.11
希臘
1972.6.5
匈牙利
1949.10.6
冰島
1971.12.8
愛爾蘭
1979.6.22
意大利
1970.11.6
拉脱維亞
1991.9.12
列支敦士登
1950.9.14
立陶宛
1991.9.14
盧森堡
1972.11.16
北馬其頓
1993.10.12
馬耳他
1972.1.31
摩爾多瓦
1992.1.30
摩納哥
1995.1.16
黑山
2006.7.6
荷蘭
1972.5.18
挪威
1954.10.5
波蘭
1949.10.7
葡萄牙
1979.2.8
羅馬尼亞
1949.10.5
俄羅斯
1949.10.2
聖馬力諾
1971.5.6
塞爾維亞
詳見備註 [5] 
斯洛伐克
1949.10.6
斯洛文尼亞
1992.5.12
西班牙
1973.3.9
瑞典
1950.5.9
瑞士
1950.9.14
烏克蘭
1992.1.4
英國
1972.3.13
【列表資料來源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美洲

國名
建交日
安提瓜和巴布達
1983.1.1
阿根廷
1972.2.19
巴哈馬
1997.5.23
巴巴多斯
1977.5.30
玻利維亞
1985.7.9
巴西
1974.8.15
加拿大
1970.10.13
智利
1970.12.15
哥倫比亞
1980.2.7
哥斯達黎加
2007.6.1
古巴
1960.9.28
多米尼克
2004.3.23
多米尼加
2018.5.1
厄瓜多爾
1980.1.2
薩爾瓦多
2018.8.21
格林納達
1985.10.1
圭亞那
1972.6.27
牙買加
1972.11.21
墨西哥
1972.2.14
秘魯
1971.11.2
巴拿馬
2017.6.13
蘇里南
1976.5.28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4.6.20
美國
1979.1.1
烏拉圭
1988.2.3
委內瑞拉
1974.6.28
洪都拉斯
2023.3.26
【列表資料來源 [4]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洋洲

國名
建交日
澳大利亞
1972.12.21
庫克羣島
1997.7.25
斐濟
1975.11.5
基里巴斯
1980.6.25(建交) 、2019.9.27(復交)
密克羅尼西亞
1989.9.11
新西蘭
1972.12.22
紐埃
2007.12.12
巴布亞新幾內亞
1976.10.12
薩摩亞
1975.11.6
所羅門羣島
2019.9.21
湯加
1998.11.2
瓦努阿圖
1982.3.26
瑙魯
2002.7.21(建交) 、2024.1.24(復交) [17] 
【列表資料來源 [6] 
備註:1955年1月2日,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後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建交。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宣佈成立。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改為駐南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改任駐南聯盟共和國大使。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共和國宣佈繼承塞黑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4] 
2019年2月12日,國名由馬其頓共和國變更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簡稱北馬其頓。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黨外交

1、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的目的、任務和原則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對外關係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對外交往,目的是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家關係健康、穩定地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經濟發展、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為此,中國共產黨不計較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努力同一切願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建立和發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增加彼此的瞭解和友誼,尋求利益的匯合點,擴大互利合作,促進國家關係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與各國政黨交往中,遵循“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四項基本原則。其中,獨立自主原則是建立新型黨際關係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各國黨獨立自主的地位及選擇本國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完全平等原則是建立新型黨際關係的關鍵。各黨不分大小,應該平等相待,任何黨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做法強加於其他黨。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黨際關係的前提。各黨應尊重別國黨和人民的經驗及根據自己的國情、黨情所選擇的內外政策。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是發展新型黨際關係的保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應由各國黨自己去處理,不允許任何外國政黨干預,也不允許利用黨際關係干涉別國內政。 [7] 
2、中國共產黨同外國政黨交往情況
中國共產黨歷來都非常重視對外交往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更趨活躍,形式和內容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作為中國共產黨對外處理黨際關係的四項原則,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理解和認同。中國共產黨堅持黨際交往四項原則,積極同一切願與中國共產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中國共產黨已同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各種類型的政黨和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聯繫和交往。它們當中既有執政黨、參政黨,也有重要的在野黨和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的政黨;既有共產黨和工人黨,也有社會黨、工黨和保守黨;既有歐、日等發達國家政黨,也有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與社會黨國際、基民黨國際等政黨國際組織也都有聯繫。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渠道的友好交往,中國共產黨可以與各種不同類型的政黨就共同關心的各種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意見。雙方既談雙邊關係,也談國際問題;既探討興邦立國之道,也交流建黨治黨之策。這種以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為基礎的對話和交流,不僅有助於加深彼此的瞭解、友誼與合作,推動整個國家關係的全面發展,對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也很有益。 [7] 
3、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新型黨際關係
中國共產黨主張同各國政黨發展新型黨際交流與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新”在順應時代和形勢發展的要求,致力於和平與發展;“新”在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遵循黨際關係的四項原則;“新”在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與一切願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聯繫往來;“新”在通過開展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黨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家關係的發展。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民間外交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它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它代表中國人民同各國對華友好的團體和各界人士進行聯繫,開展相互間交往。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努力貫徹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民間友好外交工作。它的各項活動受到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贊助。它已和世界上148個國家的458個民間團體和組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8]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主要任務是:
①同各國對華友好組織、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發展友好合作關係。通過互相訪問、舉行紀念會、座談會、報告會、參加雙邊會議、交換資料等,增進相互瞭解,發展友誼。 [8] 
②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人類共同安全的事業,聲援各國人民爭取社會進步、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鬥爭。
③促進對外民間經濟、貿易、社會、教育、科技合作,推動人才交流。 [8] 
④開展對外民間文化交流。派出和接待民間文化藝術團體和文藝界人士,進行友好訪問,舉辦演出和展覽。 [8] 
⑤ 受政府委託,協調、管理我國各地同外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城市關係的工作。 [8] 
⑥作為在聯合國有諮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交流活動。作為地方政府國際聯盟的成員,代表中國地方政府參與國際合作。 [8] 
⑦ 開展其它有關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工作。 [8]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是一九五四年五月三日由十個全國性的社會團體聯合發起成立的。最初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一九六六年改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一九六九年起改稱現名。會址設在北京。在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部分市、區、縣設有地方對外友好協會。 [8]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理事會,選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並組成常務會議。第九屆全國理事會於二○○七年五月召開。二○一一年九月李小林女士擔任會長。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友好城市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法人地位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發起,1992年3月在北京成立。該組織共有包括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內的300多個會員城市(不含港、澳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9] 
作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姐妹組織,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以促進中國城市與外國城市之間的瞭解和友誼,開展雙方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社會繁榮與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 [9] 
我國自1973年開展友好城市活動以來,對外結好工作取得不斷進展,到2011年6月7日,我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台灣省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和374個城市與五大洲129 個國家的405個省(州、縣、大區、道等)和1247個城市建立了1770對友好城市(省州)關係。 [9] 
全國曆年對外結好一覽表
年代
結好數
累計
1973
2
2
1974
3
5
1975
0
5
1976
0
5
1977
0
5
1978
1
6
1979
14
20
1980
17
37
1981
22
59
1982
30
89
1983
26
115
1984
29
144
1985
56
200
1986
38
238
1987
48
286
1988
41
327
1989
18
345
1990
20
365
1991
25
390
1992
60
450
1993
71
521
1994
97
618
1995
74
692
1996
47
739
1997
77
816
1998
66
882
1999
63
945
2000
76
1021
2001
50
1071
2002
63
1134
2003
50
1184
2004
52
1236
2005
86
1322
2006
90
1412
2007
99
1511
2008
92
1603
2009
89
1692
2010
82
1774
2011
105
1879
2012
111
1990
2013
16
2006
【列表資料來源 [10]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省、自治區、直轄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重慶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陝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合計
結好數
59
24
63
37
25
82
52
72
68
257
90
76
72
64
160
90
74
65
130
76
44
29
62
8
49
7
61
42
9
36
23
2006
排名
18
27
15
23
26
6
19
10
12
1
4
7
10
14
2
4
9
13
3
7
21
25
16
30
20
31
17
22
29
24
28

全國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全國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11]
【列表資料來源 [11] 
世界各國與我國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地區
國別
省州
城市
合計
亞洲
日本
35
215
250
朝鮮
3
5
8
菲律賓
9
18
27
巴基斯坦
3
5
8
科威特

1
1
伊朗
4
3
7
蒙古
4
7
11
土庫曼斯坦

1
1
印度尼西亞
7
9
16
塞浦路斯

1
1
烏茲別克斯坦
1
2
3
吉爾吉斯斯坦
2
4
6
泰國
17
11
28
以色列
1
17
18
韓國
15
120
135
馬來西亞
2
4
6
哈薩克斯坦
3
6
9
新加坡

1
1
越南
5
21
26
也門
2

2
尼泊爾

4
4
斯里蘭卡
1
5
6
緬甸

6
6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1
1
約旦

1
1
老撾
4
2
6
孟加拉國

1
1
柬埔寨
6
4
10
土耳其
3
16
19
塔吉克斯坦
2
1
3
敍利亞
2

2
卡塔爾

1
1
文萊

1
1
小計
33個國家
131
494
625
歐洲
意大利
14
43
57
克羅地亞

3
3
塞爾維亞
2
3
5
波黑

1
1
法國
26
54
80
斯洛文尼亞

3
3
瑞士
4
6
10
德國
19
55
74
英國
5
44
49
奧地利
7
10
17
馬其頓

1
1
比利時
14
12
26
丹麥
2
9
11
希臘
5
9
14
波蘭
10
12
22
西班牙
9
14
23
俄羅斯
25
80
105
保加利亞
1
8
9
烏克蘭
8
17
25
芬蘭
4
18
22
白俄羅斯
4
7
11
斯洛伐克
1
2
3
亞美尼亞

1
1
葡萄牙

5
5
匈牙利
12
10
22
冰島

2
2
拉脱維亞

2
2
挪威
3
2
5
聖馬力諾

1
1
立陶宛

3
3
阿塞拜疆

1
1
愛爾蘭
1
2
3
羅馬尼亞
15
12
27
荷蘭
8
18
26
瑞典
12
16
28
馬耳他

1
1
格魯吉亞
1
1
2
阿爾巴尼亞

1
1
捷克
1
1
2
摩爾多瓦

1
1
小計
40個國家
213
491
704
非洲
剛果(布)

2
2
塞拉利昂

2
2
摩洛哥
1
6
7
布隆迪
1
1
2
貝寧
1

1
岡比亞

1
1
毛里求斯
1
5
6
馬裏
1

1
科特迪瓦

2
2
喀麥隆
1
2
3
蘇丹

1
1
納米比亞
1
9
10
贊比亞
1
1
2
多哥

1
1
乍得

1
1
坦桑尼亞
1
2
3
阿爾及利亞
1

1
南非
12
16
28
塞舌爾

2
2
莫桑比克
1
1
2
毛里塔尼亞

1
1
埃塞俄比亞
3
1
4
烏干達

1
1
突尼斯
1
1
2
津巴布韋
2
2
4
馬達加斯加
1
1
2
肯尼亞

2
2
埃及
10
3
13
佛得角

2
2
博茨瓦納

2
2
尼日利亞
1

1
加蓬

1
1
加納
1

1
小計
33個國家
42
72
114
美洲
美國
41
195
236
加拿大
9
45
54
秘魯
1
2
3
墨西哥
7
15
22
阿根廷
6
10
16
巴西
19
34
53
烏拉圭
2
2
4
厄瓜多爾
4
6
10
玻利維亞

2
2
古巴
3
3
6
蘇里南

1
1
哥倫比亞
1
1
2
委內瑞拉
4

4
圭亞那

2
2
巴拿馬

1
1
牙買加

2
2
智利
6
7
13
哥斯達黎加

2
2
格林納達

1
1
小計
19個國家
103
331
434
大洋洲
澳大利亞
10
78
88
新西蘭
2
27
29
巴布亞新幾內亞
3
1
4
瓦努阿圖

1
1
斐濟

3
3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4

4
小計
6個國家
19
110
129
總計
131
508
1498
2006
【列表資料來源 [12] 
全國各省、區、直轄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統計
遼寧(82對)
青海(9對)
安徽(76對)
西藏(7對)
上海(68對)
山東(160對)
河北(63對)
四川(62對)
山西(37對)
湖南(65對)
北京(59對)
貴州(8對)
吉林(52對)
寧夏(36對)
海南(44對)
陝西(61對)
天津(24對)
河南(90對)
江蘇(257對)
重慶(29對)
福建(72對)
廣東(130對)
雲南(49對)
黑龍江(72對)
新疆(23對)
江西(64對)
廣西(76對)
甘肅(42對)
湖北(74對)
內蒙古(25對)
浙江(90對)




【列表資料來源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