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三祖

(指炎帝、黃帝與蚩尤)

鎖定
中華三祖,指的是約5000年前的炎帝黃帝蚩尤,1992年,歷史學家 任昌華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並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説,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
別    名
三祖
所處時代
約5000年前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創立華夏文明
本    名
中華三祖
相關人物
炎帝黃帝蚩尤

中華三祖炎帝

炎帝 炎帝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1]  (尚有爭議,也有説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2]  )。
傳説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釐,釐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3]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説是今寶雞渭濱區清姜河,一説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説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4-6]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7] 

中華三祖黃帝

黃帝 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説他是少典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8]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9] 

中華三祖蚩尤

蚩尤 蚩尤
蚩尤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 [10-11]  ,為中華三大人文始祖之一。
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牛頭雙角又是傳統的龍文化裏的龍角有相同之處。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約在5000多年以前,黃帝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涿鹿之戰,蚩尤戰死 [10-11]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使陽穀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蚩尤冢(首級冢)已被確認闞城遺址,在今陽穀縣壽張鎮附近
菏澤鉅野縣亦被確認為蚩尤冢(肩髀冢)。
台前縣蚩尤墳亦有史料記載。
南旺鎮此處尚無考古證明。
此外,河北涿鹿縣境內現存有軒轅丘、蚩尤墳黃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車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橋山等遺址遺存。具體可詳閲《涿鹿縣誌》、《史記》、《水經注》等文獻史料。現代建築有“中華三祖堂”等等。

中華三祖三祖文化

三祖文化”具有承前啓後的特色、具有開創的特色、具有中華文化奠基的特色。中華文化的許多基本點,都可以追溯到"三祖文化"。“三祖文化”的內涵廣博,最基本的有以下六點:
一、“三祖文化”是和合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和諧的民族,“和而不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中華民族的一貫追求,它的源頭就是形成於4700多年前的涿鹿三祖和合文化。三祖和合文化的最明顯的標誌,是涿鹿之戰後,黃帝與各部落之間的“合符釜山”。這是一次經過激烈戰爭之後的政治盛典,是一次和合的盛典。合符釜山首次提出了和合的理念。而和合理念是中華文化和諧觀念的源頭。由此可見,以黃帝為代表的“三祖文化”,既是以後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思想的淵源,也是儒家強調秩序、禮樂文化的淵源,更是中華和諧文化的淵源。
中華三祖 中華三祖
二、“三祖文化”是統一文化。在三祖涿鹿之前,在中華大地上同時存在着炎帝部落聯盟、黃帝部落聯盟、九黎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佔據着黃河中下游與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但他們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從涿鹿之戰後,才形成了這三大部落聯盟的大統一。正如毛澤東在祭黃帝文中所説,黃帝“涿鹿奮戰,區宇以寧”。這個區宇即是三祖大一統後的國家雛形的疆界。黃帝在實現了區宇統一後,還實現了圖騰統一,產生了龍旗為標誌的新圖騰。三祖時期創立的大一統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前依然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三祖文化”是修德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的民族,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奉行以德治國的理念,它的源頭也在三祖文化。三祖時期的三位領袖人物都是有德行的人。黃帝是具有“土德”的“天子”。炎帝是一位為了人民的幸福,甘願冒着生命危險,親嘗百草的“聖人”,最後炎帝為人民獻出了生命。蚩尤則是一位為人民景仰的“戰神”,他勇敢的戰鬥精神,五千年來一直鼓舞着中華兒女奮鬥不息。
四、“三祖文化”是農耕文化。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在我國農耕文化的產生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黃帝、炎帝與蚩尤時期。炎帝是我國農業的發明者,他最早發明了耒等農具,教人們種植各種農作物,被人們稱為“神農氏”。黃帝也是我國農耕文化的創造者,他之所以稱為“黃帝”。就是因為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而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是土地,黃帝所處的黃河流域大部分是黃土地,所以黃帝便被稱為黃帝。蚩尤部落在當時是一個生產技術較高的部落,據有關史料記載,是蚩尤首先發現了自然銅,並把它應用在軍事和農業生產中。因此,三祖都是我國農業生產的發明者。農耕文化是三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祖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三祖文化”的農耕文化,奠定了我國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方向,並長期在世界上保持着非常先進的水平。這種先進水平一直保持到工業文明的產生。
五、“三祖文化”是創新文化。三祖所處的時期是一個社會激烈變化的時期,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時期,是各種發明創造不斷湧現的時期。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根史書記載,是黃帝發明了指南車,並首次應用於戰爭之中。還傳説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了文字。炎帝則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蚩尤是第一個將自然銅應用於製造武器的人。這些在物質文化方面的創新與精神文化方面的創新,使人類的文明有了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正是這種創新的精神,才使中華民族5000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祖文化"豐富的內涵中,農耕文化是其堅實的基礎,和諧文化是其核心價值觀,道德文化是其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鮮明特色,創新文化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這些內涵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文明的發展,一直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正在振興的今天,繼承"三祖文化"的精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應當十分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成為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上參考資料 [12] 

中華三祖三祖的貢獻

黃帝 黃帝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史書記載,黃帝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裏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牀、席、蹴踘等。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炎帝 炎帝
·立市廛,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衞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衞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 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神農氏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脱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炎帝神農氏、神農文化、農業文明,文明依寄着人性化神明而發展,又促使人性化神明昇華為一個民族的文明支柱,不僅構成了世界文明史中絢爛多彩的重要組成,而且成為人類文明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蚩尤 蚩尤
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 1.    《呂氏春秋·古樂》:“昔古 朱襄氏 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 士達 作為五絃瑟,以來陰風,以定羣生。” 高誘 注:“ 朱襄氏 ,古天子 炎帝 之別號。”
  • 2.    《柘城縣誌》:“有巢氏沒,數閲世而朱襄氏立,於是多風,羣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達作五絃瑟,以來陰風,以定羣生。令曰來陰,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傳三世沒。”
  • 3.    《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
  • 4.    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 5.    《漢書·律曆志》:“(神農氏)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 6.    《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後居曲阜。
  • 7.    《民間信仰神祗史考叢集·神農列傳》 :鎮安宮主神乃神農大帝,又稱五榖神農大帝,為我中國五千四百餘年前古代先賢神農氏......
  • 8.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 9.    韓嬰·《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夙寐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戴德負仁,抱中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國,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詩曰:“鳳凰于飛,劌劌其羽,亦集爰止。”
  • 10.    蚩尤足跡遍貴州   .貴州都市報.2012-10-15[引用日期2015-06-28]
  • 11.    蚩尤的血仍在汩汩流淌   .貴州日報 .2014-04-18[引用日期2015-06-28]
  • 12.    華夏的傳統三祖文化   .華夏經緯網.2009-07-29[引用日期2015-06-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