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興寺

(四川省郫都區中興寺)

鎖定
中興寺,又稱曹家寺,位於四川成都高新西區郫都區現代工業港南片區境內,距縣城約3公里。
中興寺,是一座莊嚴如法的比丘尼寺院,大殿內有唐代石刻釋迦牟尼佛像及唐代石刻藥師佛像各一尊,殿前有康熙年鑄造的鐵鼎一隻。後殿為觀音殿,側殿為藥王殿。另有寮房、齋堂、及生活、營業用房80餘間,佔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寺內常住比丘尼十多人。
中文名
中興寺
別    名
曹家寺
地理位置
四川成都高新西區郫都區現代工業港南片區境內,距縣城約3公里
分    類
比丘尼寺院
朝    代
唐代

中興寺歷史沿革

中興寺老山門 中興寺老山門
中興寺,建於唐代,當時就名中興寺,其寓意是唐時“中興”,即百姓生活好轉、國家經濟昌盛之意。史載武則天稱帝時,有僧十人,向武則天獻《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佛菩薩化身,武后十分高興,命將經卷頒行天下,並改年號為“天授”,詔令各郡建“大雲寺”。
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李顯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並改原有“大雲寺”為“中興寺”,寓意大唐即將中興。本寺雖建於貞觀年間,中興寺名卻就是那時所改。但本寺香火最鼎盛時卻在北宋。

中興寺興盛時期

據説那時中興寺是成都地區的佛教聖地之一。當時蜀地戰亂已平,附近幾縣來此朝廟的人絡繹不絕。值得記載一筆的是,北宋大詩人張俞為了宣傳縣籍三位傑出學者(即嚴君平、揚雄、李仲元),常借中興寺這塊寶地,宣講儒佛道相濟相通的思想。寺廟住持也對張俞的宣講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應住持之邀,張俞書寫了三人的選詩相贈,上世紀90年代仍供奉在寺內。中興寺在宋以後幾度興衰。
清朝初年由自帶家產入廟的曹姓比丘尼接掌,故又名曹家寺。經歷千年風雨,唐時的那些“中興”寺廟大多都蹤跡全無。而郫都區中興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依然巍巍屹立於世人面前。其神韻依舊,光彩煥發,香火更盛,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傳奇了。

中興寺規模之大

中興寺新山門 中興寺新山門
解放後,本寺被廢置。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僧眾開始作恢復寺廟的準備。1986年正式開放後,經不斷募化修建,數年內便初具規模。寺門內兩側塑伽藍(給孤獨尊者和華光大帝)神像,另有宋代石刻造像一尊,及火碑一座 [ 碑高八尺餘,正面鐫刻咒符圖文,年代未詳]。原立於成都犀浦玉泉寺(其白德富禪師道場)蓮花池,後移至郫都區犀浦文昌宮內,具體移植時間不詳。據傳,此碑“能鎮火災”。
民國十五年,鄉人曾集資建成火碑亭,亭高兩丈餘。碑亭於1966年被拆除,火碑隨後被保存於中興寺。

中興寺佈局結構

大殿唐代石刻釋迦佛 大殿唐代石刻釋迦佛
中興寺,一殿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大殿內有唐代石刻釋迦牟尼佛像及唐代石刻藥師佛像各一尊,殿前有康熙年鑄造的鐵鼎一隻。後殿為觀音殿,側殿為藥王殿。另有寮房、齋堂、及生活、營業用房80餘間,佔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寺內常住比丘尼十多人。法脈均為禪門臨濟正宗,近年寺尼開始兼修淨土及密法,以期顯密圓通,一切無礙。
如今寺內每日晨鐘暮鼓,早晚課誦有序,併為信眾舉辦祈禱世界和平、國家安定法會,消災普佛等各種弘法利生的佛事活動。每年觀世音菩薩聖誕、得道、出家之日(即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寺內都會舉辦大型佛事活動“觀音會”。屆時縣內外數千信眾雲集寺內從事禮佛活動。此外,每年佛陀的紀念日(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臘月初八),孟蘭盆會(七月初一至十五)和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都舉辦小型法會。可接待信眾百人以上,隨時歡迎十方善信的到來。本寺另於90年代鑄造大型法器鐵鐘一口,塑造了千手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法像;還從緬甸請來中型玉佛兩尊,並請回四川佛界高僧昌圓法師(隆蓮大德尼的剃度師)紀念碑。

中興寺宗教活動

二十世紀後期,中興寺得到全面恢復,成為1986年縣政府研究決定開放的第一個宗教活動場所。並於1991年成立郫都區佛教協會,由當時中興寺的主持上隆下壽法師榮膺會長,協會駐地設於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