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美海底光纜

鎖定
中美海底光纜系統(CUCN)它連接亞洲和北美洲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是之前重要的國際光纜之一,全長約30000公里,共有9個登陸站,中國大陸的登陸站分別為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其他登陸方還有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台灣。該系統的傳輸速率為2.5Gb/s x8個波長,共有四對光纖組成,採用具有自愈功能的環型網絡結構。該系統於2000年1月開通部分段落。2016年12月16日,傳輸容量達54T的亞太直達海底光纜(APG)系統在上海正式開通。與此同時,為全國服務17年、傳輸容量80G的“中美間第一條海底光纜系統(CUCN)”正式“退役”。
中文名
中美海底光纜
外文名
CUCN
釋    義
連接亞洲北美洲中美海底光纜系統
全    長
約30000公里
屬    性
國際光纜
代    表
中國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

中美海底光纜海纜建設

中美海底光纜(China-US Cable Network,CUCN)是連接亞太地區多國的海底電纜,由世界23個電信機構共同出資建造,
於1997年12月開工建設,其中的北線於1999年12月初全部建成,並於2000年1月19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亞洲各國連通美國的主要電信線路。 中美電纜是屬環狀電信網絡,之前南線建設尚未完成。
初始容量為1.28Tb/s,設計容量為5.12Tb/s。
中美海底光纜 中美海底光纜
2016年12月16日,傳輸容量達54T的亞太直達海底光纜(APG)系統在上海正式開通。APG系統是中國電信聯合13家合作伙伴共同投資建設的東南亞海底光纜,全長約10900公里,共連接了11個登陸站。這是距亞太二號海纜後,中國電信在上海建設的第二條連接東南亞的主力海纜。在APG系統投產後,上海作為亞太通信樞紐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該系統採用的是先進單波100Gb/s的波分複用傳輸技術,共可提供54T容量。此外,通過它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經過不同組合提供通往三大洲的高速通道,比如:與FASTER、跨太平洋直達海底光纜系統(TPE)、日美海纜系統(JUS)組合,提供上海至北美的高速信道;與歐亞海纜5號(SMW5)組合,可提供上海去往中東、北非、南歐的高速信道;與亞太二號海底光纜系統(APCN2)、SJC、跨太平洋直達光底光纜系統(TPE)組合,提供東南亞境內可多路由選擇的高速信道。
同時,於1999年投入使用的中美間第一條海底光纜系統(CUCN)由於單位容量的維護成本高於新海底光纜系統,經中美海纜管理委員會的一致同意,16日上午,在中國電信上海崇明國際海纜登陸局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曾是中美間和東亞間容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底光纜被徹底塵封在了歷史中。 [1] 

中美海底光纜海纜登陸

中美海纜有以下的海纜登陸點:
中國廣東省汕頭市
中國台灣省屏東縣枋山鄉
中國上海市崇明區
中國山東青島市
日本沖繩縣
韓國釜山市
日本千葉縣南房總市
關島塔穆寧村Tanguisson Point
美國加州聖路易歐比斯波郡聖路易歐比斯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