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等發達國家

鎖定
中等發達國家一詞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2035年中國爭取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中等發達的同義詞。
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1]  ,《關於建議的説明》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2] 
中文名
中等發達國家
外文名
Moderately Developed Country
定    義
介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家

中等發達國家概念簡介

中等發達國家指的發展水平介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以及以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過渡型國家”,如希臘 [7] 葡萄牙 [8] 波蘭捷克 [9] 斯洛伐克匈牙利 [10] 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智利烏拉圭等。 [3] 
截至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國家概況欄目將希臘定義為“歐盟經濟中等發達國家之一,經濟基礎較薄弱” [7]  ,將葡萄牙定義為“歐盟中等發達國家,工業基礎較薄弱” [8]  ,將捷克描述為“中等發達國家,工業基礎雄厚” [9]  ,將匈牙利描述為“屬中等發達國家,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 [10] 

中等發達國家歷史演變

“中等發達國家”一詞,和“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等一樣,不是國際通用的概念,起因是鄧小平同志曾講過,到2050年中國爭取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中等發達等同於基本現代化。
2017年,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現代化強國”。 [4] 
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1]  ,《建議》説明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2] 
2022年,二十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11] 

中等發達國家學術研究

中等發達國家 中等發達國家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報告》課題組認為,第二次現代化評價的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各國的平均值即可視為中等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大體標準:基礎設施(軟件設施硬件設施)發達且總體基本現代化的程度發達。按照普通物價標準來説,大眾收入指的大眾收入摺合每月收入1000美元以上和每月收入2500美元以下,也就是大眾生活水平比較高 [5] 
中國現代化報告》根據國家現代化水平將國家分成四組: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初等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其中後三組國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標準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標準是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6] 
人們提起現代化的時候,往往會聯想到中等發達國家這個概念。對於中等發達國家的理解,過去,學術界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將每年世界發達國家8大類發展指標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的平均值即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科院《中國現代化報告》課題組則認為,第二次現代化評價的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各國的平均值即可視為中等發達國家。
如今已經確定,所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既不是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不是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2035年發展目標。前者是2049年第二個一百年“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後者則在2021年“第一個百年”的“全面小康”就已經達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