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鎖定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香港特別行政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坑舞火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島北面沿海客家村落為驅瘟祈福每年定期舉行的慶賀中秋節民俗活動。活動在中秋節前後三個晚上舉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龍,農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觀音的蓮花宮內為火龍進行開光儀式。之後連續三個晚上以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的所有街道。 [1] 
2011年6月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秋節(大坑舞火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5。 [1] 
中文名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批准時間
2011年6月9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遺產類別
民俗
遺產編號
Ⅹ-5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歷史淵源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源自100年前大坑區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飽受疫症颱風及其他災禍之苦,為了驅趕災害,村民於中秋節期間以珍珠草織成長龍,在龍身上插滿線香,一邊燒鞭炮,一邊舞火龍三天三夜後,災禍絕跡。自此,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香港的一個傳統習俗。 [2]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主要活動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活動內容

大坑舞火龍
大坑舞火龍(2張)
活動在中秋節前後三個晚上舉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龍,農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觀音的蓮花宮內為火龍進行開光儀式。之後連續三個晚上以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的所有街道。八月十六晚上舉行“遊大運”儀式,火龍沿逆時針方向巡遊社區一週,火龍在蓮花宮點睛開光,穿梭於大坑區內的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和銅鑼灣道。村民們舞動着插滿龍香的巨型龍珠,引領一條長約67米的龍身在大街小巷內飛舞翻騰,更有壯漢跟隨火龍敲打龍鼓,平日安靜的街道變得火光閃耀熱鬧非凡。除龍頭龍尾外,龍身分為32節,由珍珠草紮成,插滿長壽香,由300多人輪流舞動。火龍表演結束,居民會將火龍身上的龍香分派給圍觀者,據説拿到龍香的人將會好運臨頭。 然後舞到海邊,將之投入海中,稱為“龍歸天”。 [3]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火龍結構

1、健兒,共約300人,由現在或曾經的大坑居民組成。
2、龍身,全長63米,共31節,製作時以粗麻繩為龍骨,再用珍珠草紮成龍身。
3、龍頭,由藤枝彎曲為骨架,以珍珠草包紮而成,扎滿香後重70公斤,一雙炯炯有神的龍眼是兩支手電筒,龍牙與舌頭由鋼片製成。
4、龍珠,插滿香的柚子,共有兩顆,由健兒提着引領火龍前進,邊走邊轉動之下猶如大明珠。 [4]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傳承保護

大坑舞火龍對於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增強社區認同感與凝聚力發揮着重要作用。 [1] 
傳承人物
陳德輝,男,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序號:04-1957,申報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 [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坑坊眾福利會獲得“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項目保護單位大坑坊眾福利會評估合格。 [8]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9月18日晚,香港中秋節“舞火龍”在港島大坑進行,吸引大批市民及外國遊客觀看。中秋夜更會延伸至維園彩燈會表演。 [6] 
2018年9月24日,香港百年“客家村落”舉行火龍祈福,閃爍火龍穿梭在銅鑼灣大坑的大街小巷,與市民和遊客一起賞月慶中秋。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