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江書院

鎖定
中江書院,建於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的荊山書院,位於小荊山奎星閣前,為東南學者士人講習之地,廢於清文宗咸豐年間。
中文名
中江書院
朝    代
建立時間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
位    置
小荊山奎星閣前
乾隆三十年(1765),兩江總督兼皖南道尹李世傑來蕪後,即倡議地方紳士捐資創建“中江書院”。在他的鼓勵支持下,書院在河南(今馬塘區)距道台衙不遠的蔡廟巷落成。乾隆三十七年(1772),皖南道尹劉尊,以“凡士民之俊秀,而願來學者,皆吾弟子。限於地而遺其人,絀於費而隘其規,非教也”的信念,為書院八方遊説,爭取更多的贊助。他還把書院劃歸蕪湖縣,實行道、縣共管。書院面貌與日俱新。詩人宋鎔作詩《留別中江書院肆業諸生》:“匏繫十三載,臨岐重惘然。何功及茲土,惜別列諸賢,薄領催科拙,江城夢而縣。閒鷗管迎送,新漲碧無邊”。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入蕪湖,書院毀於戰火。
同治年間,皖南道尹吳坤修,在書院廢墟重建書院,更名鳩江書院。書院落成,他曾自撰楹聯一副:“執鞭弭以事戎行,幾經奮臂前驅,十年兵氣銷吳楚;易壁壘而為學舍,從此掀髯仰望,一道文光射牛鬥。”同治九年(1870),吳坤修回任蕪湖,將書院移建縣城東內街井巷內。 [2] 
光緒年間,皖南道尹袁昶於書院移址後,又改回原名中江書院。他尊師重教,增修了尊經閣,慕賢聘請“江南大儒”伍宗沂為書院山長,辦學成就斐然,書院名震江南。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書院為皖南中學堂。後遷至赭山,又更名為皖江中學堂。解放前,為省立一中。解放後,為蕪湖一中。 [1] 
參考資料
  • 1.    弋江歷史  .蕪湖市弋江區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5-02-13]
  • 2.    石瓊著,最後的蕪湖古城,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2,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