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武當

(南漳中武當)

鎖定
東漢末年,道教開始傳入長陽。唐初,天柱山始建道觀於廟台子,因每逢道觀撞鐘附近羣眾便頭痛欲裂,明初,便將道觀移至天柱山狀元峯。 道觀移至狀元峯後,只有一兩座宮觀,綿延了幾百年。清光緒年間,宜昌員外黃太來和天柱山下善人劉名廣施家財,並彙集無數信眾的捐資,依照均縣武當山的宮殿格局,由三百工匠耗時三年終於建成地母宮、三帝宮、祖師殿、南巖宮、玉泉亭等三十六處建築羣落,面積達三千一百平方米。因其全部採用石木建築,整個建築顯得厚重樸實,金碧輝煌,一時成為湘鄂川黔道教活動中心。因其規模宏大,氣勢直逼均縣武當山,遂被世人稱為“中武當”。這一稱呼一直沿用。
中文名
中武當
地理位置
南漳 [1] 
著名景點
大茅
別    名
九龍觀

中武當歷史沿革

湖北省南漳縣板橋鎮去南漳縣城北行103公里。板橋鎮始建制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其境內青山綿綿,山川俊美,樹木葱鬱多樣,婷婷玉立;山上雲霧變化萬千,幻妙絕倫。正可謂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火,冬山如睡,令人賞心悦目。著名的潮水河、嘉峪河兩條河流流經此地分別匯入漳河和沮河。潮水河上游周家河西水倒流十華里,蔚為奇觀。更有朝天石、中武當等景點讓人流連忘返。板橋鎮鄉土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濃厚的文化底韻,其古色的民建文化、精緻的墓葬文化、獨特的美食文化都讓人扼腕而嘆。

中武當地理位置

板橋鎮地處高寒山區,地勢自東向西,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險。人們形象描繪為:“上山雲裏鑽,下山到深澗,對面叫得應,靠攏要半天。”這四句民瑤只説了板橋山高路險的一個方面。不僅如此,東西兩面羣山崔巍,南北兩面青山連綿,構成“船幫”,中間鑲嵌着48座(一説108座)起伏的、恰似“供養包子”的小山巒,像一塊塊“多元寶”。 就山形而言,美稱“旱船馱寶”。 正是這樣一個美妙絕倫的風水寶地,孕育出了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
板橋以其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天然神秘的的原始氛圍,秀麗迷人的山水風光,古樸、絢麗的農家風情,成為荊楚大地上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中武當,又名“九龍觀”,是湖北省境內繼武當山之後,列於保康祖師頂之前的第二大名觀,位於板橋鎮謝家川村九泉並湧的九龍山頂,是嘉慶初年板橋乃至秦巴山脈的道教信徒遵照皇帝授封的旨意佈施興建的,也是早在解放初期經市、縣宗教管理部門登記註冊的合法道教場所。
中武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官邸。千山萬壑、奇峯嵯峨、綿亙起伏,距板橋2.5公里,海拔1300多米,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有險峻、神奇、秀麗、清幽諸多特色。古建築規模宏大,唐代貞觀年間與武當山並建,文革中損毀,後又復建,大觀保存完好。據悉中武當還有大茅、三茅、龍門等數十派別。南漳境外內的茅坪、龍門皆因此而得名。
400多年來,“九龍觀”飽經戰亂痛苦,幾興幾廢。但是,儘管如此,許多善男信女仍然不遠萬里到此尊拜祖師,虔心朝謁、延續不輟,香火不斷,燎繞千里。問何故,香客答曰:九龍仙觀,庥泊人間,要財賜財,要福得福,要子賜子,要官得官。若民眾在此許下夙願,定能心想事成。運用民俗科學尋求人生的閃光亮點和寄託人生的精神希望,古老的中武當煥發出嶄新的風采。
中武當也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山上珍禽異獸遍佈山林,奇花異卉四季增新,稀有的靈芝,珍貴的銀杏……比比皆是。當你登中武當時,山中古木參天,林間古藤纏繞,峯巒聳峙,怪石奇松密佈,奇花異卉飄香,珍稀動植物和睦共處,你會休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當登上山頂之後,你會領略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