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棉所23

鎖定
中棉所23(中164)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5658×陝5245)×4067×中棉所10號}×冀棉6號混選混交法育成,1995年和1998年分別通過河南省和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中文名
中棉所23
作物類別
棉花
品種特性
中早熟棉
國家審定
國審棉980007
省級審定
(豫)審證字第95516號
育種者
馬家璋、魯黃軍、謝方靈、楊偉華、蔡榮芳、馬麗華、徐成就、羅雲佳、謝五子、劉海菊、蘇桂蘭、朱改芹、馮新愛 [1-2] 

中棉所23特徵特性

中棉所23生育期132天,屬早髮型中熟品種。株高95釐米,果枝Ⅱ式,果枝着生節位較低,下部果枝夾角大,上部果枝夾角小,全株呈塔形,通透性好。葉片中等,有皺褶,色稍淡。鈴重5.4克,衣分40%,子指10克。枯萎病病情指數5.99,黃萎病病情指數19.4,屬抗枯萎病和黃萎病類型。此外,兼有一定抗蟲、耐旱和耐鹽鹼性。
纖維品質:據有關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區域試驗,平均2.5%跨長27.4毫米,比強度每特克斯19.6克,麥克隆值4.8。河南、安徽省區域試驗,平均2.5%跨長29—31毫米,比強度每特克斯21—23克,麥克隆值4—4.5。 [1] 

中棉所23產量表現

1991—1992年參加黃河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霜前皮棉平均畝產60.2千克,居參試品種之首,比中棉所12增產17.1%。1993年生產試驗,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畝產分別為89千克和79.9千克,分別比對照中棉所12增產20.4%和20.3%。1993—1994年參加河南和安徽省區域試驗,霜前皮棉平均畝產分別為69.5千克和68.5千克,分別比對照中棉所12和泗棉2號增產10.7%和35.82%,均居參試品種之首。 [1] 

中棉所23栽培要點

中棉所23適於北方棉區一熟春播、兩熟春套,南方兩熟棉區早、中、晚茬棉田套播或套栽。適播期彈性大,北方春播適期偏晚,春、夏套播適期偏早,南方春套播4月下旬,直播最晚不宜晚於5月底,並採取先板茬搶播,後澆水滅茬等促早發措施。常規栽培密度每畝3500—4000株,在行距70—80釐米的基礎上調整株距。簡化栽培每畝2000—3000株,在行距100釐米的基礎上調整株距。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增施農家肥鉀肥,每畝施肥量以純氮12.5千克為基礎,北方棉區氮、磷、鉀比例為1∶1∶0.5,南方棉區為1∶0.5∶0.8,可結合當地具體情況而定,並結合根外追肥防早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