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慶教育雲

鎖定
中慶教育雲是由中慶集團旗下核心企業——北京中慶納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基於以“應用”驅動教育信息化的理念,針對學校資源建設、特別是錄播教室建設完成後形成的資源,進行深度應用和管理,開發的專注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綜合性平台。 [1] 
中文名
中慶教育雲
類    型
綜合性平台
上線時間
2012年

中慶教育雲建設背景

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背景
教育部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同志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座談會談話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簡單的硬件設施不是教育信息化,只有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結合起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教育教學的過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從應用切入,而不是從單純的硬件切入。
同時指出,當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點是“三通兩平台建設”。“三通”指加強學校寬帶網絡建設,基本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加強優質數字資源建設,初步實現“教學資源班班通”;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台”指“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即資源雲服務平台。 [2] 
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問題
現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後,對其後期應用缺乏總體規劃,重設備輕應用。不但不利於教育信息化持續建設,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阻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 硬件投入多,後期應用少
教育信息化建設主要在硬件設備上進行了大量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但對後期應用還沒有大規模的開展,沒有總體的方案推進,投入的信息化設備沒有發揮出應用價值。
(二) 資源建設模式不適應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資源中心對教育資源的建設停留在“集中建設”而非“羣建共享”模式。資源由資源提供商集中批量生產,結構封閉,缺乏針對性,且內容無法表現本區域的教學特點,沒有實時性且無法改動,直接應用效果差。其資源大多“以教為主”,沒有“學教並重”的應用模式。資源為“預設性資源“,只支持點播觀看,無法通過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形成“生成性資源“。
(三) 沒有區域整合平台支撐,資源和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由錄播教室錄製的大量課堂實錄資源、課件資源、教育管理資源分散存放在各種系統中,各學校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應用標準,因此大量的優質資源分散在教師個人、各部門內部、學校內部,沒有形成區域性的資源,也無法起到提升全區教育水平的作用。總之,沒有形成區域內共建共享資源的支撐環境。
(四) 相對固化和封閉的教研模式
教育信息化建設沒有促進教研模式的轉變。傳統的教研模式帶來極大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也無法切實收效,主要是教研開展的模式過於單一,網上教研模式停留在文字交流,無法完整回現完整課堂信息。
(五) 教研活動效果無法檢驗
對於教師而言,對自身能力沒有直觀的統計分析數據;沒有自身和校內、區內其他學校教師能力的對比,教師也就無法瞭解自己教學各項能力的優弱項,無法有針對性的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
對於教育管理者而言,對區域教研活動中反應出來的不同學校教師能力、教師成長過程沒有有效的數據跟蹤統計、對比分析和展現方式,造成教育管理者無法全面的瞭解教研活動是否達到目標,教師是否通過教研活動得到成長。

中慶教育雲平台架構

中慶教育雲資源雲

存儲由錄播教室、多媒體教室或其它數據中心形成的教育資源,並在平台上進行展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結合中慶教育雲的應用模塊,充分挖據以課堂實錄為核心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價值。

中慶教育雲數據雲

存儲教育機構、教師、學生等教育管理對象信息的基礎數據和教育教學狀態數據,實現這些數據的互動互通,消除“信息孤島”現象。支持與第三方系統進行數據交換。為教育規劃、教育監管和宏觀決策提供了信息和數據的支持。

中慶教育雲服務雲

運用雲技術,將資源和數據匯聚到平台,通過獨立模塊進行深化應用。最終實現區域和校本優質資源的建設和共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化,方便區域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支持區域內跨校和區域間的協作和共享,促進區域教育均衡。

中慶教育雲版本

中慶教育雲學校版

以學校為單位的校本資源建設、管理和深度應用平台。基礎功能如下:
  • 資源管理和展示:按照學科、年級、教材、主講人等結構導航;
  • 資源評價:對資源文檔進行評論和評分;
  • 直播課堂:可觀看教師授課直播實況;
  • 自動上傳:支持錄播文件自動上傳到校平台;
  • 自建校園角色和定義權限:如校長、班主任、學科代表等;
  • 教學評估:可設置多套評估標準開展教學評估活動;
  • 支持手機、PAD等移動設備。支持獨立模塊選購。

中慶教育雲區域版

在學校版基礎上,以省、市、區縣為單位的區本資源建設、管理和深度應用平台。基礎功能如下:
  • 三種部署方式:按照學校是否部署服務器,分別支持集中式、分佈式、混合式三種區域部署方式;
  • 三級資源體系:教師、學校、區域三級資源管理和展示平台;
  • 統一用户認證:採用基於角色的訪問控制策略,實行統一身份認證;
  • 多級權限識別:不同角色可定義不同的管理和應用權限;
  • 區域資源管理和展示:對區域內各所學校資源進行管理和展示。

中慶教育雲獨立模塊

資源的匯聚、管理和展示,只是資源的淺層次應用,中慶教育雲平台通過開發獨立模塊對資源進行深化的應用。用户可根據自身的建設重點、應用模式、資金狀況等選擇不同的模塊,亦可提供需求,由納博公司有針對性的出具模塊組合方案。各個模塊互相獨立並可無縫嵌入雲平台,為未來擴展和升級應用模式提供豐富的空間。 [3]  部分模塊如下:

中慶教育雲個人空間

常態的網絡個人空間是以記錄和分享為主的內容社區。雲平台的個人空間則是一個以應用為主的工作站,為不同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搭建不同類型的個人工作室,並關聯相應的功能。分別有教師工作室、教研員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教育管理者工作室等。其突破了現有教學、教研、管理模式的時空限制和教學方法限制,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補。

中慶教育雲陽光課堂

以直播課堂的形式,利用網絡視頻平台,在校內/校際之間開展互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可以實現實時的交互、評價和反饋。

中慶教育雲名師課堂

將現有名師資源做成系列化專輯,含所講全部課程及學科重難點微課程等。方便其他教師及學生有針對性的系統學習,真正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將名師資源應用擴大化。

中慶教育雲優質課評選

傳統的優質課程評比需要組織專家、教師、錄像人員,課程需要刻盤上報,流程複雜且耗費人力物力。本模塊把活動全程轉移到網絡進行,為全區優質課評比提供從活動策劃、評比標準選定到網絡邀請參賽人員及評比專家團等全方位的在線活動流程。

中慶教育雲在線聽課

教師聽課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易受多種條件限制。雲平台的在線聽課模塊是一個立體式、協作式、多點互動的網上教學平台,顛覆傳統的聽課模式。由教育管理者分配每學期的聽課任務,教師在個人空間收到任務後點擊進入聽課活動,網上記錄聽課過程和教師的過程點評,自動提交給教育管理者,管理者可在個人空間調閲並查看教師聽課記錄。

中慶教育雲仿真教研

雲平台的仿真教研模塊,是一個在網絡上發起的官方的、正式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所有流程均在線進行,對參與者來説可達到身臨現場的效果。並可實現異地教研人員對目標教研資源的操作、控制、管理,使教研活動可以跨校、甚至跨區舉辦。

中慶教育雲主題教研

傳統的主題教研多由教研員發起,普通教師只是被動參與,而且囿於時間精力限制,一所學校的一個學科最多一月一次主題教研活動。使用平台後,不管是教師還是教研員,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或困惑,可隨時隨地在平台發起針對某一主題的集體探討,也可進入他人發起的話題。這個過程促使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積極的思考,也促進了教研成果的積累。

中慶教育雲微教研

平台微教研是一種可實現實時的“桌面式”教研。支持來自電腦網絡攝像頭的視頻,從而將各個課堂的實況直播畫面、以及參與教研討論的教師和專家的音視頻信號,整合在一個界面,各個交互點可實現實時的教研討論,或者課堂交流,同時提供文字交流功能。活動結束後,教研視頻可以保留並和上課視頻進行關聯,後期用户可以看到上課錄像,也能看到與之相關的教研錄像。

中慶教育雲視頻會議

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地方的個人或羣體,通過傳輸線路及多媒體設備,將聲音、影像及文件資料互傳,實現即時且互動的溝通,達到會議的目的。視頻會議極大的方便了協作成員之間真實、直觀的交流,對於遠程教學和會議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