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心腱

鎖定
位於膈肌穹隆頂部,白色腱膜,有強彈性。會陰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或稱會陰體perineal body,男性位於肛門與陰莖根之間,女性位於肛門與陰道前庭後端之間。
中文名
中心腱
外文名
central tendon
類    型
人體部位
代    表
會陰中心腱

中心腱生理學解剖意義

纖維性中隔,長約1.25cm。位於會陰縫深部,兩側會陰肌間。有肛門括約肌、球海綿體肌及成對的會陰淺橫肌、會陰深橫肌和肛提肌等起止於此;直腸壺腹和肛管的縱肌層亦參與其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中心腱臨牀解剖

腹切開膈中心腱,阻斷下腔靜脈的心包內段行全肝血流阻斷術的可行性。方法在25件成人經福爾馬林固定的局部膈標本上解剖觀測了膈中心腱前葉的形態和腱纖維的排列分層及血管分佈情況。並在1具童屍上進行模擬手術,全身動脈造影標本1具,並拍片。結果左膈下動脈前支的右支起始處的外徑為(0.92±0.38)mm,伴行靜脈匯入左膈下靜脈;右膈下動脈的前支的下腔靜脈後支外徑為(0.84±0.35)mm,其伴行靜脈匯入右膈下靜脈的後屬支;右膈下動脈的前支的左支外徑為(0.98±0.41)mm,伴行靜脈匯入右膈下靜脈的前屬支。結論經腹切開膈中心腱阻斷下腔靜脈的心包內段行全肝血流阻斷術是可行的。

中心腱影像解剖

正常胸膜很薄,除葉間胸膜外,常規CT上難以顯示,在高分辨CT掃描(HRCT)圖像上,胸腔前外及後外側的肋骨之間可以顯示1~2mm厚、呈軟組織密度的線狀影,它是由髒層胸膜、胸膜腔內少量液體、壁層胸膜、胸內筋膜及最內肋間肌五層結構共同構成。雖然在肋骨的內側也有胸內筋膜覆蓋,正常情況下,即使應用HRCT掃描技術,該部位亦不能顯示上述線狀影,除非有胸膜增厚。
胸壁分為五層:皮膚,皮下脂肪,胸壁肌肉,骨性胸廓及壁、髒層胸膜。
在CT掃描的每一橫斷面圖像上,能顯示多根肋骨,每根肋骨只能顯示一小段,位置越靠前的肋骨起源越高。胸椎,胸骨柄、體及劍突,胸鎖關節均可清晰顯示。
胸壁肌肉包括肩帶肌及肋間肌,在解剖上它們構成腋窩的邊界。胸大肌起自鎖骨內側、上部胸骨及上部肋骨前面,止於肱骨大結節,胸小肌位於胸大肌後方,兩者間有薄層脂肪相隔。在CT圖像上肩胛下肌位於肩胛骨前方使之與骨性胸廓分隔。大、小圓肌和背闊肌位於肩胛骨外側。前鋸肌位於肋骨與肩胛骨之間,大、小菱形肌,脊柱伸肌羣等在肩胛骨內側後內方組成後胸壁肌羣。
腋窩前壁為胸大、小肌,後壁為背闊肌、大圓肌,內壁為前鋸肌及肋骨。其內有腋動、靜脈及其分支、臂叢神經、肋間神經叢及淋巴結。
膈肌呈圓隆狀分隔胸、腹腔,肌性部分又分為腰部和前外側部,腰部起自雙側膈腳及內外側弓狀韌帶,右側膈腳起於第1~3腰椎的前外側面,左側起於第1~2腰椎,雙側弓狀韌帶由腰大肌及腰方肌上緣的胸腰筋膜增厚而形成,極少數病人在弓狀韌帶下方仍可見膈腳,需與淋巴結鑑別。前外側部起自下六個肋骨、肋軟骨及劍突,與腹橫肌起點交織,在CT上較腰部更難識別,尤其在右側。根據劍突附着點與中心腱頂相對位置不同,前部膈肌在CT上有三種典型表現:(1)中心腱頂高於劍突,為光滑或輕微波浪狀線形結構,越過中線與對側相連,佔50%。(2)中心腱頂低於劍突,與對側膈不連續,從兩側匯向胸骨,佔30%。(3)中心腱與劍突處於同一水平,呈寬的條帶狀。正常膈肌與心臟及肝、脾相鄰的部分在CT上因缺乏密度對比不能辨認,在嚴重肝脂肪變性或氣腹時則可辨認。隨年齡的增大,吸氣時膈肌在CT圖像上常可呈波浪結節狀,左側多見,呼氣時可消失,不可誤為種植轉移。膈肌有三個裂孔,由前到後,自上至下為:下腔靜脈裂孔、食管裂孔及主動脈裂孔。膈肌有四個薄弱區即膈肌前部的雙側胸骨後三角(Morgagni孔)及後部的雙側腰肋三角(Bochdalek孔),在正常人的CT掃描圖像上不能顯示。
胸壁、腋窩正常CT解剖(a~i)
a:肺尖上方10mm層面,顯示第1後肋(1)與第1胸椎(T1)橫突相關節及雙側鎖骨(Cl),右側胸小肌附於肩胛骨(Sc)喙突處隱約可見。前胸壁有胸大肌(PMa),後胸壁可見斜方肌(T)及其前方的斜方肌下間隙(STS),其內側有肩胛提肌(Ls)。
b:肺尖水平層面,前方胸大肌(PMa)的鎖骨起源顯示,右側胸小肌(PMi)構成腋窩頂,右側第一肋(1)位置前移,第二後肋起始部(2)顯示,右側鎖骨(Cl)與第一肋骨之間有右鎖骨下血管穿行進入腋窩頂部移行為腋動靜脈,正常臂叢神經與之伴行,在本圖像不能辨認。
c、d:肺尖下方10mm層面及胸骨切跡水平(肺尖下方20mm層面)CT掃描,胸大(PMa)、小(PMi)肌構成腋窩前壁,雙側鎖骨下動靜脈自鎖骨(Cl)與第一肋(1)之間出胸腔進入腋窩,左側顯示前面密度高者為注入造影劑的左鎖骨下靜脈(LSV),後方與之伴行的為動脈。右側第三後肋起始段(3)顯示。
e、f:胸鎖關節水平及其下方10mm層面,腋窩前壁為胸大、小肌,後壁有背闊肌(LD)、大圓肌(TMa)及肩胛下肌(SS),內側壁為胸壁及前鋸肌(SA) (見圖d);岡下肌(IS)、小圓肌(TMi)及斜方肌等其它肌肉亦可在此層面及其下方層面顯示;鎖骨頭(Cl-h)與胸骨柄(Manu)關節相連;雙側第四肋(4)與胸椎體及橫突關節相連,往前數分別為第三(3)、第二(2)及第一(1)肋骨;雙側第一肋軟骨(1)與胸骨柄(Manu)最寬處外側相連,第一肋全程顯示完畢,並顯示胸大肌的胸骨起源及胸小肌的肋骨起源。
g、h:肺尖下方50mm及60mm層面,雙側第五(5)及第六(6)肋起始先後顯示,第四(4)、第三(3)及第二(2)肋位置前移,第一肋消失。
i:肺尖下方70mm層面,胸骨由柄移行為體(St),呈更規則的長方形,雙側有第二肋軟骨鈣化(2)與之相連,往後方分別可見第三(3)、四(4)、五(5)、六(6)肋。
膈頂下方10mm以下層面CT掃描(a~f)
a:肝頂層面,正常膈頂CT橫斷面不能顯示,膈頂下方膈肌在橫斷面上呈環形線狀軟組織密度,分隔胸膜腔,圈內為肝臟等腹腔及腹膜後結構,下腔靜脈經裂孔進入腹腔。圈外為充氣的肺。正常情況下膈與肝不能分辨,肝脂肪變性時密度減低,膈可辨認(↑)。
b:a下方10mm層面,膈肌劍突起點顯示,後方可見左側膈腳位於食管及主動脈外側。
c:食管裂孔層面,顯示食管裂孔內胸內食管與胃賁門相連續(▲),右膈與前肋的關係亦顯示。
d:腎上腺層面,胸腔內肺已不能顯示,膈腳後方為胸內降主動脈及後縱隔脂肪,前方可見腹膜後結構如腎上腺、下腔靜脈、腎旁間隙脂肪及腹腔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