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州大學

(河南大學前身)

鎖定
中州大學是河南大學作為大學的開端。1927年6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支持下, 決定將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河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併入中州大學,成立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後歷經省立河南大學、國立河南大學、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中文名
中州大學
成立時間
1927年6月
創辦者
馮玉祥
又    稱
河南大學

中州大學歷史沿革

1921年前後,河南有籌建河南大學之動議,最終以中州大學為名,在1923年開始招生,這是當時河南省第一所也是唯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也是河南大學作為大學的開端。從一些國內著名大學的歷史來看,差不多均在20年代改制(合併)完成,如蘭州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相比10年代的北京大學、南洋大學、北洋大學、六大高師及其他一些教會大學等,它們屬於後一批次的現代大學。
中州大學建立和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有着密切聯繫,這就是馮玉祥。馮玉祥在1922年5月擊敗了當時的河南督軍趙倜(統治河南近十餘年)。馮氏督豫後準備進行大量的社會文化建設,有《督豫施政大綱》,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州大學得以創立。據資料表明,具體督辦大學的是馮玉祥的幕僚餘心清。但馮玉祥第一次督豫時間很短,真正對中州大學進行實質影響的是在其第二次主政河南的時候。大體而言,馮氏對中州大學創辦之推動是功不可沒的,1927年推動三校合併成立河南中山大學更是馮玉祥之功。
中州大學七號樓(今河大博雅樓)1925年建成 中州大學七號樓(今河大博雅樓)1925年建成
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後力主創辦大學。他把反動軍閥趙倜的全部財產查抄歸公,從中撥出專款作為河南大學的籌備基金,報北京政府核准。北京政府認為,河南大學如接受這項基金,必須於“大學”之前冠以“中州”二字方為合法。為何有此限制,箇中原因無非因為原河南督軍趙倜。對於這一被打敗的北洋軍閥支系,北洋政府似乎表現了其特有的體恤之情。於是,經過河南省議會研究,決定將學校定名為“中州大學”,委派原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張鴻烈為籌辦專員。同年11月,河南省議會正式任命張鴻烈為中州大學校長,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州大學”,1923年3月(2月28日為成立紀念日),中州大學正式招生。
資料表明:20世紀20年代,河南教育界人士紛紛要求在河南創辦大學,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在此氛圍下,河南省議會通過了一個議案:由本省籌辦“河南省立大學”,培植專門人才,解決豫籍子弟升學問題。鑑於此,河南省議會於1921年通過了籌辦大學的決議,提出了建議案和簡明計劃書。原擬歸併“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作為大學基礎,改建成河南大學,交省政府執行。因當時風氣未開,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法政專門學校均有護校之舉,又因河南政局不穩,財政拮据,合校之事暫無結果。
1922年中州大學成立時,雖擬合併三校,由於其他兩校有“護校之舉”,故未真正實現,加之馮玉祥第一次主政河南時間很短,所以,當時的中州大學其實就是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中州大學創立之初,設四年制正科和二年制預科,內容上分文、理兩科,還有高中部和初中部。按現在的標準來説,中州大學是一所文理綜合性大學,而非真正的綜合性大學。到1927年,馮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奉令合併河南法政公立專門學校及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才改組為國立開封中山大學,三校真正實現合併,大學的設置日趨豐富完備。
20世紀20年代初,河南教育界人士紛紛要求在河南創辦大學,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於是,河南省議會通過了一個議案:由本省籌辦“河南省立大學”,培植專門人才,解決豫籍子弟升學問題。河南留學歐美學生會也組織了一個“教育委員會”,發出宣言,呼籲“救國之道首在廣植人才,尤在多設大學”,“本省自立大學實屬要圖”。鑑於此,河南省議會於1921年通過了籌辦大學的決議,提出了建議案和簡明計劃書,原擬歸併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作為大學基礎,改建成河南大學,交省政府執行。因當時風氣未開,法、農兩校均有護校之舉,又因河南政局不穩,財政拮据,合校之事暫無結果。
1922年5月,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力主創辦大學。他把反動軍閥趙倜的全部財產查抄歸公,從中撥出專款作為河南大學的籌備基金,報北京政府核准。北京政府認為,河南大學如接受這項基金,必須於“大學”之上冠以“中州”二字方為合法。經過河南省議會研究,決定將學校定名為“中州大學”,委派原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張鴻烈為籌辦專員。張鴻烈受命後積極遴選合適人員,草擬組織大綱,開始進行籌備工作。11月,河南省議會正式任命張鴻烈為中州大學校長,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中州大學。
1923年3月3日,中州大學舉行開學典禮。8月第一次招生,計招大學預科學生80名,初中學生40名。前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庚班,改為大學預科二年級。1924年8月第二次招生,計招大學本科學生50名,預科學生80名,高中學生30名,初中學生50名。預校原有的第三屆英文科1924年秋直接升入中州大學本科一年級。第四、五屆英文科作為中州大學的附屬中學。
張鴻烈校長以預校為基礎設立文、理兩科,邀請國內知名學者擔任兩科主任。第一任文科主任為馮友蘭先生,第一任理科主任為曹理卿先生。因校長對外事務繁忙,對內難期周詳,特聘請李敬齋先生擔任校務主任。李敬齋是當時國內知名的建築學家,對校內建築及各項設備全力以赴,做出通盤規劃,奠定了中州大學校園的基本藍圖。1925年暑假,馮友蘭離開中州大學,留學美國的北大教授安石如(字奠盤)繼任文科主任。此時各院系之辦公室、研究室、圖書館、教室,以及學生宿舍、運動場地等均能循序建造,分期完成。
中州大學創建於戰亂年代,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學校經費及教職員薪金支付非常困難。1925~1927年有一段時期,開封各校都有欠薪現象,每月發薪數額不定,多收多發,少收少發,而且發的是以前的欠薪。然而,中州大學教師多能節衣縮食,教學不輟,盡顯書生本色。
1926年7月,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開始。1926~1927年間,吳佩孚組織的聯軍由鄂北上,張作霖所統帥的東北軍由濟、冀南下,河南成為軍閥混戰之地。奉系軍閥盤踞開封,肆意摧殘教育,學校經費拮据,以致被迫停課,學生失學。1927年5月4日,開封警備司令劉一飛指揮軍警搜查中州大學,抄出宣傳北伐軍的小冊子和傳單,並將註冊部主任兼代理校長曹理卿、註冊部教務員祝毓及學生吳維和、陳鴻遠等十餘人逮捕。張鴻烈校長當時不在校,代校長曹理卿被捕,中州大學遭受破壞,宣佈暫時停辦。
中州大學時期,愛國民主運動風起雲湧。1925年7月,中共北方區委總負責人李大釗受開封地下黨的工作者和在國民二軍中工作的共產國際代表的共同邀請來汴,分別在開封市和中州大學六號樓演講了《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掀開了河南大學革命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中州大學師生走上街頭,列隊向軍政當局請願,並參加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以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為骨幹的各種進步組織也在學校紛紛成立。
中州大學的兩位校長分別是張鴻烈曹理卿

中州大學學校介紹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100年前,這裏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國會試曾在這裏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裏劃上句號。20世紀初的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這所大學。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這裏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政法幹部管理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中州大學知名人士

1925年7月,中共北方區委總負責人李大釗先生受開封地下黨的工作者和在國民二軍中工作的共產國際代表的共同邀請,在中州大學六號樓做了《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的演講。他的演説,給廣大進步師生以極大的鼓舞,掀開了河南大學革命運動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馮友蘭,1923-1925年任中州大學文科主任。
董作賓,1926年任教於中州大學,著名甲骨學家。
郭紹虞,1923年任教於中州大學,著名文史學家。
馮景蘭,1923-1927任教於中州大學,著名地質學家。
1923年中州大學文科有三個系,分別是文史系、哲學系和英文系,1924年增設教育系,學科設置日益合理,教授、副教授人數由原來的15人增加為49人,期間引進的教授有:郭紹虞、嵇文甫、董作賓、馬非百、王顯漢、汪敬熙等。馮友蘭離開中州大學後的1926年,中州大學教育系繼續試辦教育學碩士,樊粹庭成為河大歷史上第一位自行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從學生角度而言,這一時期培養的學生傑出者有尹達白壽彝石璋如、張純明等 [1] 

中州大學派系紛爭

工業大學,抑或綜合大學?
中州大學首任校長張鴻烈 中州大學首任校長張鴻烈
任何大學也不可能是純粹的,無奈中大誕生之初就遭遇派系,這為後來河大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大體而言,身份、地位、經歷、觀點、利益等相似接近的人容易形成派系。據一些材料表明,中大的派系最大的是預校時奠定的,也即預校留美派,以張鴻烈、李敬齋為中心。此外還有省外留美派,如馮友蘭、張仲魯等。張鴻烈志不在教育,而在政治。曾三任河大校長的張仲魯(清華)後來對他有評價:“政客意味十足,封建意識濃厚,過分信任同鄉、同學,沒有學術氣息,不能兼容幷包……張鴻烈掌握河南教育大權,不僅在政治上大肆活動,而且還想插手國民黨黨務。”這些話有些説得有點過了,不過也可以見出時人對張鴻烈的一些看法。
由於張鴻烈與省外留美派的矛盾,直接導致了馮友蘭離開中大。1925年時任教務長的李敬齋離職,馮友蘭毛遂自薦,但張鴻烈沒有接受這一請求。馮友蘭由是離開中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李敬齋離職呢?原來,前校長即現任教務長李敬齋一直以來主張將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為工業學校,而馮友蘭着眼於長遠,傾向通識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李敬齋的思路認為當時的階段應發展工科以促進工業化,並以辭職明志。而李敬齋和張鴻烈關係非同一般,張鴻烈不會在李敬齋離職後再雪上加霜,這或許是馮友蘭沒有得到教務長的職務的一個原因(另有人認為馮友蘭在中大的威望不高之故)。不過,張鴻烈對馮友蘭的自薦很是讚賞,並且他們的關係也是不錯的。
可以説,中大乃至河大早期的校內道路之爭或者派系鬥爭十分激烈。到1927年,張鴻烈因身兼河南省教育廳長之職而離任,但其影響並沒有在中大消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