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鎮

(福建武平縣中山鎮)

鎖定
中山鎮,隸屬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2千米,面積1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8144人(2018年),轄11個行政村(2019年)。有公路通廣東省、江西省,中山河穿境注入韓江,205國道擦邊而過,古蹟有中山古墓、迎恩門、相公塔、永安橋等。 [1-4] 
中山鎮是文化名鎮、產業大鎮、客家古鎮、旅遊重鎮。中山鎮是武平升縣前的鎮治、場治所在地,又是升縣後的最初縣治所在地,有“小京城”之稱,其中心區域的新城、老城、城中三個村莊,在這户不盈千,人不逾萬,方圓不到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聚居着102姓居民,又以“百姓鎮”、“軍家方言島”著稱,也是閩西漢劇發源地之一。歷史遺蹟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 [1-2]  [5] 
2018年,中山鎮有工業企業4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3] 
中文名
中山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
地理位置
武平縣西南部
面    積
191 km²(2018年) [3] 
下轄地區
11個行政村(2019年10月) [4] 
政府駐地
老城村
電話區號
0597
郵政編碼
3643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1.81 萬(2018年户籍人口) [3] 
著名景點
中山古墓
迎恩門
相公塔
永安橋
車牌代碼
閩F

中山鎮歷史沿革

中山鎮
中山鎮(1張)
從唐代閩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開縣之初,中山一直是鎮、場、縣的治所。武平縣治遷平川(今武平縣城)後,明初還在中山設千户所。 [5] 
1958年,設五星公社。
1961年,更名中山公社。
1989年,設立中山鎮。

中山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中山鎮下轄11個行政村:三聯村、龍濟村、卦坑村、陽民村、太平村、新城村、城中村、老城村、上峯村、上嶺村、武溪村。其中省級貧困村1個,縣級貧困村1個。 [1]  [4] 

中山鎮地理環境

中山鎮位置境域

中山鎮地處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1千米,轄區總面積191平方千米。 [1]  [3] 

中山鎮氣候

中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2] 

中山鎮自然資源

中山鎮有耕地面積1.5萬畝,林地面積17.5萬畝。 [1] 
中山鎮境內水力資源豐富,水域面積武平縣最大,水利與電力資源豐富,境內水利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境內電站裝機容量居全縣之首 [1]  。礦產資源以膨潤土和瓷石礦為主,尤其是處在地表的鋁基膨潤土,屬自然改型礦石,優質易採,是中國國內少見的礦石類型。 [2] 

中山鎮人口

2017年,中山鎮常住人口11247人。 [6] 
2018年,中山鎮户籍人口18144人。 [3] 

中山鎮經濟

中山鎮是武平縣優質水稻及烤煙生產基地,盛產柑桔、茶葉、臍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養殖,水產養殖為主。 [2] 
2016年前三季度,中山鎮主要經濟指標運行良好,財政收入1015.6萬元,其中國税226.1萬元,地税789.5萬元,同比增長96.7%;農業總產值3.114億元,同比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8億元,同比增長18.8%;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4億元,同比增長12.2%;限額以上銷售額2.28億元,同比增長40.9%。 [1] 
2018年,中山鎮有工業企業4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3] 

中山鎮交通

中山鎮離古武高速出口6千米,205國道擦邊而過。 [1] 

中山鎮歷史文化

中山鎮移民文化

中山鎮位於閩粵贛邊界的客家地區,是千年文化古鎮,素有“小京城”之美稱。唐寧時是武平縣的場治、縣治所在地,舊稱武平所,簡稱武所。中山三個村落,人不愈萬,方圓不過十里,卻聚居着100多個姓氏人家,並自清朝以來一直廷續。這一文化奇觀在全國各地鄉鎮絕無僅有,備受海內外學術文化界的關注,被譽為“客家百姓鎮”。 [2] 
中山鎮以"軍家方言島"著稱,與客家話兼相使用的"軍家話",像一個獨立的語言孤島,處在客家的包圍之中,歷經五六百年而不衰,這種奇特的現象,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2]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築武平所城,設置武平千户所(簡稱武所),當時推行軍士屯田政策,駐軍士兵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墾荒種地。不少軍士服役後就地解甲歸田,成了當地居民。這些落籍安家的軍士,來自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四川以及福建各地,語言複雜,交往中往往發生語言障礙。為了長期相處,他們感到急需一種能充分交流思想的共同語言。於是以較容易被大家掌握的部分贛方言為基礎,吸收各地較熟悉的方言,摻入一部分當地的客家話,形成一種“大雜燴”的方言。再經長期孕育,不斷取捨充實,最後約定俗成,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因他們祖先都是軍籍,故稱之為軍家話。 [9] 
據民國《武平縣誌》,明朝有三十五姓軍籍調住武所。其中,來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艾、李、餘、車、吳、周、許、舒、程、鄔、董、劉、洪等十五姓均來自撫州。從語音和詞彙來看,軍家話與贛語有相似之處,但他們有強例的獨立與武平客家話之外的意識,對進入軍家人家庭併成為其中一員的客家人,要求學會軍家話。這種強列的意識使軍家話代代相傳。 [2] 
中山102姓是劉、趙、徐、曾、賴、鍾、李、林、凌、馬、紀、戴、牛、王、潘、程、廖、歐、蘭、藍、危、丘、周、石、洪、張、邱、謝、羅、修、吳、賈、温、陳、俞、阮、彭、鄔、熊、楊、饒、聶、董、胡、蘇、汪、龔、古、陶、盧、綠、許、童、鄒、鄭、呂、文、魏、巫、幸、本、卓、溧、塗、孫、莫、馮、田、曹、夏、倪、練、湯、艾、雄、能、沈、傅、黎、高、葉、江、宋、仁、帶、華、季、管、麥、侯、黃、莆、連、朱、蔡、何、舒、餘、龍、翁、範、鄧。

中山鎮歷史遺址

中山鎮歷史遺蹟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 [1]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民間諺語曰“未有皇城、先有石廓”;武所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通濟門、朝陽門、水門、文明門為新城四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時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前後歷時100多年的建築,僅存“迎恩門”,它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天安門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雄偉壯觀。登上城樓時,可府瞰新老兩城全景,正如舊時的寫照:“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户入雲霄。”城樓上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殘餘的兩根石柱是凝固的歷史。 [2]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旋轉虛幻的花燈。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3天,中山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説這是朱元璋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裏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面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牆”、“魚躍龍門”、“金雞啼曉“等繪盡人間景緻。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下層為木偶戲台,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竟達10餘台。
新城最突出的歷史遺留要算兀立於風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潰尾塔),它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塔高14.7米。該塔分為七層,每層呈八角形,一至五層,每層四周開有互為稱的門孔,六、七層內實行封頂,塔頂已崩潰不全,葫蘆形頂尚可辨認。 [2] 
永安橋,位於武溪河上,是武所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傳清吧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她慈善好施,一聞中山通濟橋(當是橋名)又破壞了,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這次重建後,把通濟橋改名為永安橋,在八拱上方中,相間嵌着二十石匾額: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繼光”。 [2] 
武所的歷史遺蹟還有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廟,九圍十八寨等,向後人昭示着它的千年興衰。 [2] 
歷史建築:包括東平公王廟、武侯祠、聚仙岩寺廟、出米巖、武所古街兩側的古民居羣等。 [7] 
歷史構築物:包括相公塔、永安橋、樹德橋、古井等。 [7] 
古遺址:古城牆、迎恩門等。 [7] 

中山鎮風景名勝

中山鎮綜述

中山鎮旅遊為“一條遊線,八個景區”的總體佈局。 [7] 

中山鎮旅遊線路

中山鎮旅遊線路:古鎮旅遊集散中心(中山文化廣場) —— 永安橋 —— 入口城門 —— 古街攬勝 —— 定光佛佑—— 樹德橋 —— 古寨探幽 —— 百姓眾祠。 [7] 

中山鎮主要景點

迎恩門
明朝時期,武所中山先後築有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們將武所城簡稱為“三城”。一彈丸之地築有三城,舉世罕見。這是因為中山乃閩粵贛邊軍事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設千户所,正千户的官階比太守還高一級。這裏不受縣署管轄,好比獨立王國,故有如此規模。歷經“大躍進”和“文革”,中山城池被毀,僅剩一座迎恩門。據考證,明抗倭名將俞大猷在迎恩城門上築有“讀易軒”,日教士子讀書擊劍。只可惜“讀易軒”後毀於戰亂,城門之上僅遺偌大一個遺址。
古街
從迎恩門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間店鋪,是當年武所中山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明證。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濃縮的歷史。老屋夾道的古街,難掩其昔日風華,在她身上依稀殘存的鉛華,依舊散發着遠古而誘人的清香。與古街相連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門及讀易軒,更襯映出古街的古典與悠遠。
永安橋
永安橋為一王姓老夫人樂善好施,囑其子孫將為其做壽設宴的錢用於在此建一座大橋,於清道光十年(1810年)建成。清末著名保台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題寫“永安橋”和“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橋的八拱上方。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二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和紅六軍在永安橋附近勝利會師,然後分頭向武平其他地方進發。2005年,此橋被定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相公塔
相公塔,又名潰尾塔(當地軍家話和客家話),位於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
相公塔
十里峽谷畫廊
十里峽谷畫廊位於中山古鎮南部15千米外的峽谷,是6500萬年以前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地殼變遷形成的侏羅紀大裂谷,呈南北走向,從貴州綿延至我鎮,僅鎮域段長20餘千米,最低海拔約700米,最高海拔在1442米以上,山體為丹霞地貌,在林溪相間中,溪、瀑、灘、崖、石、洞渾然天成,幽、險、雄、壯、秀集於一身。
舒經墓
舒經墓墓主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誌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遺址猶存。在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
長安崬
長安崬在閩粵贛邊的閩西武平,在武夷山脈南端,在“客家百姓鎮”西北約5千米處。按當地客家習俗,高山的頂峯,稱作“崬”。長安崬,既高且險。地方資料顯示,此地海拔1260米,在武平境內,高度僅次於武夷山脈南端最高峯梁野山(海拔1538米)。
樹德橋
據《南靖縣誌》記載,樹德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遷居於此的吳氏先民,為方便村民及來往行人,利用溪岸的天然巨石作為橋基,建造成單孔石拱橋,孔高9米,橋長30米,寬3.5米;橋面用卵石鋪平,左右兩端有石板梯;橋上建造橋亭,為木結構青磚紅瓦小屋,左右兩邊敞門可供通行;小屋牆內有一面開小窗,窗下橫放一條2米長的石板凳,以便行人休息。
中山八景
景點名稱
景點描述
塔影晨暉
相公塔,地處古鎮“水口”,位置優越,中山河風景宜人,清晨薄霧冥冥,山水閣影,組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古橋鏡水
永安橋、樹德橋及中山河為中心的區域。
荷塘映月
對現狀水塘、農田進行整合,形成內湖,種植荷花。
百姓眾祠
以中山百家姓文化園為依託,弘揚念祖追宗、飲水思源的傳統姓氏文化。
月湖清波
對現狀水塘、農田、菜地進行整合,形成月城湖,波光粼粼,情趣深遠。
古街攬勝
以迎恩門為中心,復原武所古街傳統的商業風貌,重現民間特色店鋪,輔以一些文物陳列。
古寨探幽
改造中山河以北現狀化肥廠用地,做為古鎮旅遊配套設施用地,新建演武場,體現武所古時軍事功能。
定光佛佑
以南山寺、謝氏祠堂、危氏祠堂、鳳莊公祠為依託,展示中山移民文化,體會溯源祈祖的文化特色。 [7] 

中山鎮特產美食

中山鎮特產美食有中山米糕、釀豆腐肉丸等。 [2] 

中山鎮榮譽稱號

2007年,中山鎮被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 [1] 
2008年,中山鎮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漢劇)之鄉。 [1] 
2014年,中山鎮被授予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評為“中國特色鎮發展優秀案例”。 [1] 
2015年,中山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列為“重點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