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晚照

鎖定
中山寺地處蒙陰縣坦埠鎮駐地西北2.5公里,建於隋,興於唐,復建於宋元豐年間。因蒙陰縣坦埠鎮居泰山浮來山一線之中點,故名。
中文名
中山晚照
地    址
蒙陰縣坦埠鎮
介紹
中山寺是古代佛教聖地,規模宏大,鼎盛時期有僧人500餘人,廟地500餘畝,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山寺幾度興衰,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寺中鑄有一口重達1000餘公斤的大鐘,擊之清脆嘹亮,聲震遐邇,故曾名鐘山寺。此處名勝古蹟繁多,據康熙二十四年版《蒙陰縣志》記載:“白居易,號樂天。嘗遊中山寺,徘徊不去,棲息數月,吟詠最多,今只有七言一律刻響石上。”據傳,中山寺原有一響石,“其石頗巨,空透玲瓏,擊之聲韻清越”。宋代乾興年間專門構建棲真亭,真宗趙恆御製響石詩,刻詩於上。棲真亭響石詩在歷代縣誌上均有載。據説宋文學家蘇東坡也曾至此。白居易蘇軾詩句刻石皆留於寺內。現尚存漢柏四株,唐槐三株,明代銀杏三株,遠者已歷二千餘年風雨。寺廟周圍羣山環繞,林木蓊鬱,自成一閉鎖區域。太陽西下時,寺北山間有中山晚照神奇景象出現,宛如峨眉山金頂佛光,是為蒙陰古八景之一,亦列沂州八景之一。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陰縣志》載:“在城東北六十里坦埠集之西北,有中山古剎,昔年金碧輝煌,今就傾頹也。”今人於此開鑿山洞,設置廠房,開發度假酒店,設景俗套,幽雅不再。十數年來,數度造訪,據載寺內原有空透玲瓏之響石與宋真宗御製響石碑早已無存,維植於漢宋之古槐柏與銀杏樹羣至今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令人感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