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市博物館

鎖定
中山市博物館,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區孫文中路197號,館舍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佔地面積700平方米。是中山市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1]  [5]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僑立中山公醫院由旅美華僑肖悔塵創辦,海外華僑及各界人士捐資興建。1984年9月28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中山市博物館,把原僑立公醫院首層撥給市博物館使用。2004年,僑立中山公醫院被公佈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5] 
截至2019年,中山市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6275餘件/套,珍貴文物544件/套,陳列展覽59個。 [6] 
中文名
中山市博物館
地理位置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區孫文中路197號
佔地面積
700 m²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週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現任館長
吳春寧 [2] 
成立時間
1984年9月28日

中山市博物館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僑立中山公醫院由旅美華僑肖悔塵創辦,海外華僑及各界人士捐資興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正式落成使用。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僑立公醫院改為中共中山縣委辦公大樓。
1950年3月,僑立中山公醫院與中山縣公立衞生院合併,後擴充為中山縣人民醫院,亦即現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前身。
198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成立博物館籌備辦公室,由局黨組書記甘棠兼任籌備辦主任。
1984年9月28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中山市博物館,把原僑立公醫院首層撥給市博物館使用。
1986年10月,中山市博物館完成了第二期改建工程。
1999年,政府投入資金對中山市博物館大樓進行了裝修改造,外牆和內牆重新油漆,維護灰塑等建築裝飾,配備了專門的給排水、電氣、消防、空調、信息、監控等系統設備,展覽場所和辦公場所得到很大的改善。
2004年,僑立中山公醫院被公佈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5] 
2022年5月18日,中山市博物館新館落成並正式對公眾開放。 [8] 

中山市博物館場館佈局

中山市博物館綜述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羣建設項目是中山市重要的文化設施建設項目,位於孫文中路、水關街、治安街、照壁街圍合區域,項目總投資4.065億元,項目用地面積1.7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包括中山市博物館新館、中山收音機博物館,及僑立中山公醫院舊址、鄭藻如舊居、中共中山縣委一三九招待所舊址等。
中山市博物館主體建築分為地下二層、地上三層,內有中山歷史陳列展館、中山華僑歷史博物館和臨時展廳、社教活動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等。為和諧融合周邊環境,該館將園林、建築、歷史三者結合,通過“保留、改造、新建”,延續並恢復本街區歷史脈絡,為市民打造環境宜人、體現中山城市歷史記憶的公共文化場館。 [9] 

中山市博物館基本陳列

中山歷史陳列展廳
中山歷史陳列展廳(2張)
《中山歷史文物展》:包括“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腳步”、南北交融”、“騰飛的沃土”、“火與土的藝術”等五個專題,共120多件/套中山各個時期的文物。其中有約六千年前的各式各樣的石器、在珠三角地區出土的彩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彩陶碗和彩陶圈足盤、百越民族使用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幾何印紋陶、商周時期用以鑄造青銅器的石範、戰國時期捕魚用的銅魚鏢、反映秦漢時期南北文化交融的陶器、南北朝時期的佛像磚、唐代非常流行的蓮花紋瓦當、唐宋時期流通的錢幣、古代文房四寶之一的上品端硯、宋代的龍泉蓮瓣紋碗、元代的影青釉小碗、明代的連弧紋帶銘文銅鏡和仿哥獸耳青花人物瓶、清代的骨雕鏤空雙龍器座和粉青釉白花長方盒,以及清同治《香山縣誌》的木刻印版等。 [5] 

中山市博物館專題陳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禮品展》:由國際友誼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聯合主辦。展品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外高規格交往中,外國政府、領導人、民間團體及友好人士贈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珍貴禮品原件,共有來自聯合國和83個國家的150多件國禮珍品,種類包括金銀器、銅器、牙骨雕、玉石器、瓷器、琺琅器、木雕等。其中有1976年貝寧總統克雷庫訪華時贈給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銅雕人物雜技造型;1964年1月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對非洲十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時,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市特派員優素夫贈送的象牙鑰匙;1977年5月荷蘭大公主貝婭特麗克絲訪華時贈給中國政府副總理李先念的銀鬱金香;1987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訪華時贈給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的銅鍍金掌託和平鴿等。
《中山華僑歷史文物徵集品展》:展出的展品包括100多年前華僑淘金時得到的金沙、民國時期華僑苦心收集編纂的中藥藥方書、抗戰期間永安公司的股票、百餘年前夏威夷的勞工居留證、美國土生華人的護照及簽證、會館的註冊票、出港憑票和會館公債、孫中山先生髮給華僑的委任狀、蔡廷鍇將軍在美國遊歷時贈給華僑的手書、抗戰時期華僑踴躍認購的救國公債和航空救國券、二戰時期華僑參加美軍抗擊法西斯侵略時所穿的軍服和獲得的獎章、華僑的護照和歸僑證明書,以及僑立醫院和中山公園的捐款收條等等。
《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覽通過圖片、實物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全面展示。已經普查挖掘並進行了詳細資料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0多項。其中中山鹹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已經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醉龍舞、崖口飄色已經通過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示;還有鶴舞、白口蓮山歌、黃圃飄色、黃圃麒麟,進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5年,中山市博物館正式加入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協作交流網絡,加深了各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得博物館展覽主題和內容得到充實。 [5] 

中山市博物館建築特色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
僑立中山公醫院舊址坐南向北,包括主樓、附樓和花園(現已改為球場),為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築。中山市博物館所在地為原醫院主樓,平面呈“凸”字形,為鋼筋混凝土三層樓房,白色外牆,中式綠色琉璃瓦屋頂,是中山保存最好的近現代醫療衞生類華僑建築。僑立中山公醫院主樓正立面多狹長的西式窗户,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建築內的通風和採光。大門闊2.22米,高3.36米,兩側各有兩根直貫樓頂的壁柱。壁柱在二、三層上部均有灰塑裝飾,以花卉為主。在樓頂屋檐下方的四條壁柱上有四個造型相同的浮雕,浮雕上面則是傳統風格的萬字福。二層中央為圓拱形木窗,上部飾有祥雲紋灰塑。二層兩側露台有多根立柱搭成的花架。 [5] 

中山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 綜述
中山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來源主要有廣東省文管會調撥、中山市圖書館和中山市公安局移交,有單位、個人捐贈及向廣州市文物總店及收藏家手中購買。類別主要以地方文物為主,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書畫、錢幣等類。截至2007年底,有各類文物9000餘件/套。其中二級文物41件/套,三級文物430件/套。截至2019年,中山市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6275餘件/套,珍貴文物544件/套。 [5] 
  • 重要藏品
清《蔣蓮》人物條幅
紙本,66.5X28釐米,落款:“仿陳章侯筆意蔣蓮”。鈐印:“蓮”。 [5] 
清《蔣蓮》人物條幅 清《蔣蓮》人物條幅
蔡廷鍇手書墨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4日,出國“考察”的蔡廷鍇將軍在加州樂居鎮抄錄唐詩“牀前望月光,疑是瓦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在布塊上贈給當時著名中山籍僑領簡振興夫人的手書墨寶。 [5] 
蔡廷鍇手書墨寶 蔡廷鍇手書墨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天字第一號陽和會館建樓勸捐部(簿)
民國十七年(1928年),陽和會館為建築陽和樓募集捐款而簽發的第一本勸捐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人通常採用“天地玄黃.....“等《千字文》編次來代替數字用於文書編卷,這在海外僑界更為普遍。因為天字排名為第一位,天字第一號就是絕對的首發,所以排在前列的均為在美的各大會館、善堂。內頁中鉛筆字跡標明民國十七年(1928年)收到款項。 [5]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天字第一號陽和會館建樓勸捐部(簿)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天字第一號陽和會館建樓勸捐部(簿)
元代端硯:1986年,大涌鎮安堂小洋山墓葬出土。直徑14.4釐米,高2.5釐米。圓形,硯面一側有窄長硯池,底有三足。為端州(今肇慶)宋坑石。石質堅密,色紫,形制古樸。
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碗:1990年,南朗鎮龍穴遺址出土。高12.2釐米。敞口,斜深腹,圜底,圈足外撇呈喇叭形。器表飾赭紅色條帶、水波、圓點和S形紋,碗腹和圈足刻劃水波紋。 [5] 
中山市博物館館藏精品
  • 藏品保護
從1999年5月開始,中山市博物館組織人力重新對館藏文物進行清理、分類、造冊、建檔等工作,歷時兩年多完成了館藏8000多件/套文物的整理建檔工作;採用藏品管理電腦系統建設館藏文物數據庫,為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打下基礎。
2005年6月底,中山市博物館完成了恆温恆濕文物庫房的建設,温度保持在18—20攝氏度,濕度保持在55%—65%,且定時放置防蟲藥;訂製一批專用書畫櫃、文物櫃等設備,完善文物庫房的各項配套設備,極大地改善了文物保管條件。 [5] 

中山市博物館文化活動

中山市博物館學術研究

中山市博物館公開出版專業書籍3本,參與編輯出版畫冊4本,參與編輯出版叢書1輯,並公開發表論文10篇,其中:公開出版專業書籍有《中山歷史文物圖集》《中山老行業》;參與編輯出版畫冊有《方成藏書畫集》《方成水墨畫集》《館藏中山籍書畫家作品選》《餘菊庵書畫集》,參與編輯出版叢書為《中山市歷史文化叢書》。博物館研究員、館長張潮出版了《商周採礦技術簡稿》專著,撰寫了《行業博物館與文物保護》《論行業博物館的三個關係》《辛·帝·商》等論文,其中《辛·帝·商》發表在2006年12月8日的《中國文物報》上。
2004年底至2005年初,中山市博物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南朗龍穴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簡報發表在《四川文物》2005年第4期。
周劍撰寫的專業論文《湖北黃梅陸墩遺存再分析》發表在《四川文物》2005年第4期。另有5篇論文分別參加省級學術研討會併入編了學會論文集。 [5] 

中山市博物館合作辦展

中山市博物館與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教育局、市僑務局、市收藏協會、市攝影家協會、市美術家協會等各職能機構、團體合作,舉辦各種展覽、活動。
2006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山市博物館代表廣東省赴香港參加由粵、港、澳三地文化主管部門聯合舉行的“博物館博覽會”,三地的博物館之間進行了學習交流。 [5] 

中山市博物館宣傳活動

中山市博物館把《舊貌·新顏》圖片展覽《中國傳統美德展覽》《中山籍著名漫畫家作品展》《中山古建築藝術圖片展》《中山老行業》等一些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強的展覽送到鎮區和學校巡展,開展相關的徵文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
中山市博物館與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市華僑中學、中山市石岐中學、中山市實驗小學、中山市石岐第一小學進行了共建“校外第二課堂"簽約,不定期組織中小學歷史教師參觀博物館及文物保護點,並就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進行座談。
中山市博物館通過中山電視台、中山日報、中山商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傳播中山市博物館舉辦的各種展覽、文物徵集等信息。
中山市博物館配合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舉辦活動。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中山市博物館都舉辦了專題活動,宣傳文博事業,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免費鑑寶活動,現場開展觀眾互動節目,並同時舉辦大型、高品質的展覽等。 [5] 

中山市博物館合作交流

中山市博物館歷年參加了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主辦的“廣東省文物博物館事業前瞻”、“文物保護與利用”、“廣東文博事業與文化大省建設”及“和諧社會與文博事業”等學術研討會等。與文物科一起多次到紅色軍事文化博物館、依泰蓮娜DIY地帶、中國養蜂學會蜜蜂博物館、小欖民俗館等行業、民辦博物館進行調研、指導。與局文物科一起組織“中山市系列博物館業務培訓班”。 [5] 

中山市博物館重要活動

1984年—2007年底,中山市博物館累計舉辦陳列展覽200多個,展出地點除在館內外,還到各個鎮區和學校進行巡展。利用館藏資源、引進展覽、合作辦展等多種辦展方式,每年舉辦臨時展覽10個以上,總計參觀人數約25萬人/次。 [5] 

中山市博物館所獲榮譽

中山市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 [7] 
2023年7月,中山市博物館申報的“香山風物”社教活動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文化遺產旅遊百強案例“文化遺產旅遊特色活動案例”。 [10] 
2023年10月,入選為第十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1] 

中山市博物館機構設置

單位性質: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由中山市財政局撥。
機構設置:中山市博物館總館設館長室、辦公室(含財務)、陳列保管部、本土文化研究室、保衞部等部門。
人員編制、組成:編制28人,全部採用聘任制,其中人員編制24人,政府僱員4人。館長室3人,辦公室(含財務)4人,陳列保管部4人,本土文化研究室3人,保衞部2人。所有人員中有專業技術人員14名,高級技術職稱者2人,中級技術職稱者5人,初級技術職稱者7人。
服務觀眾項目:設有售書櫃、休息室等。
觀眾接待:自1984年開館,至2005年,每年接待海內外觀眾4—6萬人,2005年以後,年接待海內外觀眾8萬人。
現任館長:吳春寧 [2] 
歷任領導:
甘棠(1984年9月-1984年12月籌備辦公室主任);
陳錦昌(1985年1月-1985年3月副館長);
林再園(1985年3月-1987年6月副館長);
何森(1987年6月-1989年11月);
甘建波(1989年11月-1995年3月館長、1995年3月-1999年3月副館長);
張潮(1999年3月-1999年10月副館長、1999年10月- 法人代表)。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區孫文中路197號。 [5] 
  •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逢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4] 
  • 門票
自2003年1月開始,免費參觀。 [5] 
  • 交通指引
公交車1路、002路、005路、10路、050路到中山紀念堂站下車均可以到達。 [3] 
風起伶仃洋——中山歷史陳列
滄海之闊——中山華僑歷史陳列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