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山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具有甲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和環境工程設計資質證書。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始於1929年前身創建於中山大學地理學系;1974年開始招收環境保護方向的大學生;1979年環境科學研究所成立;1993年環境科學系成立;2002年10月,中山大學整合原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中的環境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學科機構,並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學科系,2個本科專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有教職工131人。 [1] 
中文名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2002年10月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中山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甘遠璠、院長:孫連鵬
本科專業
2個
碩士點
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碩士點
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博士點
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地    址
廣州市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中山大學東校區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1929年,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創建。
1974年,開始招收環境保護方向的大學生。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1979年,環境科學研究所成立。
1993年,環境科學系成立。
2002年10月,中山大學整合原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中的環境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學科機構,並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同年12月,環境工程系成立。
2005年12月,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獲准立項,並於2008年12月順利通過驗收。
2009年,學院組建新的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實驗中心;同年9月,學院主體進駐大學城中山大學東校區。
2015年,環境大樓在東校區新建落成。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學科系,2個本科專業。
學科系: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
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3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2人,高級工程師2名、講師5名、工程師6名。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教育部青年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3人,“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27人。 [2]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仇榮亮 [4]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盛國平、穆楊等 [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劉廣立等 [9] 
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楊欣、孟凡剛等 [5]  [11] 
“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仇榮亮 [4] 
“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楊欣、章濤等 [5-6] 
“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黃海保、呂慧 [7]  [10] 
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李傳浩、汪善全 [8]  [12] 
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張仁鐸、賈曉珊、孟凡剛、楊欣、呂慧、黃海保、方晶雲、章濤、黃璜、阮菊俊、曹英傑、趙春梅、劉升衞、汪善全、李傳浩、顏慶雲、嚴凱、何超、陳紹晴、夏德華、李萍、趙姍姍、金超、胡卓鋒、曹建平、舒龍飛、黃裕熙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2021年軟科一流學科排名全球第40名,環境與生態學ESI學科排名進入了全球0.16%,居全國第七位。 [1]  [2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環境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環境工程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9月,學院有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有廣東省虛擬仿真教學示範中心。 [21]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21] 
  • 教師成績
截至2021年9月,學院獲得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5項、省級教學改革項目17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編寫環境學科教材10餘部。 [21] 
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基於SIM育人理念的環境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實踐 [21] 
  • 學生成績
2019年,學院學生獲“2019年度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稱號;2011年學生獲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 [18-19]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清潔生產技術中心、廣東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室內空氣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廢棄物3r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粵港空氣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等7個省級科研平台。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成果

2021年,學院仇榮亮、湯葉濤、王詩忠等牽頭,聯合廣東省耕地肥料總站、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南農業大學合作完成的《多金屬污染土壤植物聯合修復技術體系及應用》項目獲2020年度教育部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20] 
部分科技獲獎情況
獲獎人
成果名稱
獎勵部門
等級
時間(年)
陳桂珠、劉治平、張宏達、王勇軍、餘日清、劉玉
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00
陳新庚、雷澤輝、陳炳祿、邢益和、張淑娟、李麗桃、李雁
廣州市環境衞生總體規劃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00
雷恆毅、劉娥平、楊中藝、孫連鵬、曾海燕、 唐袖宇
催化快速氧化--沉澱處理垃圾滲濾液工藝技術自動化與產業化研究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04
朱錫海、陳衞國、羅傳榮、關耀楚、熊亞
氧化絮凝複合牀技術的開發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05
杜長明
一種三相交流滑動弧非平衡等離子體污水處理裝置
第六屆國際發明展覽會
銀獎
2008
黎夏、劉凱、王樹功
珠江口紅樹林濕地的演變分析
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
二等
2008
張遠航、胡敏、鍾流舉、邵敏、曾立民、王瑋、向運榮、範紹佳、王雪松、彭永焯、陳忠明、王伯光、鄭君瑜、陸思華、何凌燕
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研究的技術體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
2009
王雪梅
廣州市汽車燃料結構變化對大氣灰霾的影響報告
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二等
2009
參考資料來源: [13]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交流

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先後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了學術交流。 [1]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文化傳統

  • 文化活動
學院曾舉辦新生入黨教育及紀律教育、2021級本科新生教育系列活動、“學黨史、知黨情、練本領、促成長”黨史知識競賽。 [15-17] 
文化活動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甘遠璠
院長
孫連鵬
副院長
湯葉濤、王詩忠
黨委副書記
彭靈靈
資料來源: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