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山大學下轄二級學院,位於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中山大學海琴4號大樓。 [1] 
中文名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    址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中山大學海琴4號大樓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建於1924年,前身為礦物地質學系,是全國建系較早、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地質學系之一。歷經地球科學系(2002-2014)、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2014-2017)。
中山大學地質學系成立初期人數雖少,然而十分重視教學質量,是當時全校教學質量較高的學系之一。1926年,系主任黃著勳教授著《中國礦產》,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最早的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著作之一。此外,礦物地質系十分重視引進國外科學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如聘請國外教授、採用國外原版教材、加強野外實踐環節等。例如1928年引進了德國古生物學家葉格爾(O.Jaekel)教授任系主任,1929年聘請了瑞士的哈安姆(A.Heim)教授來系任教,1936年聘請了米士(P.Missh)教授擔任構造地質課程主講。兩廣地質調查所的研究人員還兼任系的教學工作。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受到了真正的鍛鍊。當時,在教的教師包括朱家驊、謝家榮朱庭祜馮景蘭樂森璕、李學清、張會若、李殿臣等地質學家。 [2]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歷屆系主任和教師的努力下不斷髮展壯大,1924年的首任系主任為黃著勳教授,之後的歷屆系主任或主持工作的教授有朱家驊、葉格爾 (O. Jaekel)、哈安姆 (A. Heim)、張席褆、何傑、楊遵儀陳國達、李翼純、潘鍾祥、林挺、曹廷藩、陳志中、方瑞濂、黃玉昆、李兆麟、趙不億陳國能周永章鄭卓等。 [2]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教師及專職研究人員百餘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2名,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等。
目前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具備“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培養地質學(理科)、地質工程(工科)本科專業人才。擁有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設有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化學、岩土工程、地質工程(專業學位)和固體地球物理學等二級學科碩士點。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地球動力作用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中山大學三大建設的支持下,已建設有:物質成分與結構分析系統、年代學分析與測試系統、觀測和探測與數據融合系統、三維成像與動力學模擬系統和地質災害與工程試驗系統,具備相對齊全的實驗分析和探測設備。
先後與10個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開展本科生地質野外實習和科研訓練項目資助等。已建設有長江三峽、湖北神農架、安徽巢湖、海南昌江、雲南澄江和廣東河源等野外實習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