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鎖定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是隸屬於中山大學的二級學院,首批教育部、衞生部共建高校醫學院的十所部屬綜合性大學醫學院之一 [12]  ,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 [13]  ,高水平公共衞生學院建設高校之一 [14]  ,首批試辦臨牀醫學八年制的五所院校之一 [15]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創始成員之一 [16]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為創辦於1866年立的博濟醫學堂、創辦於1908年春的廣東光華醫學堂以及創辦於1909年春的廣東公醫學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併,組建華南醫學院;1956年,改名為廣州醫學院;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稱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併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截至2023年5月官網顯示,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85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1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士1名,學院下設8個院系,開設7個本科專業,有5家附屬醫院。 [11]  [17-18] 
中文名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外文名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簡    稱
中山醫
創辦時間
1866年
創辦人
嘉約翰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中山大學
現任領導
張琪(黨委書記)
匡銘(院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士1名
本科專業
7個
碩士點
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博士點
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博士後
博士後流動站2個
國家重點學科
1個(二級學科)
院系設置
8個院系
地    址
廣州北校園: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中山大學(510080)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歷史沿革

  • 嶺南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 Peter Parker )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於1859年改稱“博濟( Pok Tsai )醫局”。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內設醫學堂。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
1886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
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
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
191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
1928年,更名為廣東光華醫科大學。
1929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52年,更名為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舊照 中山醫學院舊照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
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
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
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衞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衞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2000年,經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報國務院同意,中山醫科大學由衞生部主管調整為廣東省主管 [1] 
  •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併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成為教育部衞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2017年5月11日,中山大學決定以原基礎醫學院(深圳)、臨牀醫學院(深圳)、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共建中山大學醫學院 [17] 
2018年10月24日,中山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16]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辦學條件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系專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設有臨牀醫學一系、臨牀醫學二系、麻醉學系、醫學影像學系、康復治療學系、醫學檢驗系、眼科視光學系、法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等9個系。截至2015年3月,該院共開設有6個本科專業。
系別
開設專業
學制
麻醉學系
/
/
醫學影像學系
/
/
康復治療學系
康復治療學
四年制
醫學檢驗系
醫學檢驗
五年制
眼科視光學系
/
/
法醫學系
法醫學
五年制
生物醫學工程系
/
/
臨牀醫學一系
臨牀醫學
八年制
基礎醫學
五年制
臨牀醫學二系
臨牀醫學
五年制
參考資料: [2]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85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1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士1名、國家高層次引進人才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8人。 [17] 
  • 中國科學院院士: [17] 
宋爾衞(專職)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31] 
  •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31] 
李博、李勃興、曾谷城、田國寶、趙萌、蔡俊超、曹楠、楊建榮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6月,中山醫學院共設制全日制本科及長學制專業共7個,其中臨牀醫學專業和法醫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藥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17] 
  •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32] 
基礎醫學、臨牀醫學、藥學
  •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17]  [33-35] 
藥理學、腫瘤學、神經病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衞生毒理學
  • 國家重點三級學科:
外科學(普外)、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內科學(腎病)
  • 學位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研究生招生專業)
授權時間
生物學
071003
生理學
1981.11
071005
微生物學
1981.11
071006
神經生物學
1998.06
071007
遺傳學
1984.01
071009
細胞生物學*
1998.06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981.11
基礎醫學
100101
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
1981.11
100102
免疫學
1981.11
100103
病原生物學
1981.11
10010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981.11
100105
法醫學
1981.11
100120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
2004.02
100121
分子醫學
2009.10
臨牀醫學
100208
臨牀檢驗診斷學*
2000.12
中西醫結合
100601
中西醫結合基礎
1996.05
藥學
100706
藥理學
1981.11
生物醫學工程
083100
生物醫學工程
1986.07
注:除帶“*”專業只招收碩士研究生以外,其餘均可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基礎醫學、臨牀醫學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
  • 質量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臨牀醫學、法醫學
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法醫學、預防醫學
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臨牀醫學、法醫學、麻醉學、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臨牀技能中心、醫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人體解剖學》、《藥理學》、《法醫病理學》、《實驗生理科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影像學》
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含國家級8門):《病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醫學影像學》、《醫學統計學》、《外科學》、《人體寄生蟲學》、《實驗生理科學》、《法醫病理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病原生物學》
  • 教學成果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1篇博士論文入選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論文獲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2009年,該校學生獲第十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10年,獲首屆中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2011年,獲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牀技能競賽總決賽特等獎1項。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學術科研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熱帶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腦功能與腦疾病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抗病原微生物藥物與免疫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疾病模式動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科研成果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於2000年至2020年間以第一完成單位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7項。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發現及臨牀應用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策略創新與應用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肛門功能和性功能保護的直腸癌治療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
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乳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及靶向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鼻咽癌診療關鍵策略研究與應用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聯合移植的技術創新與臨牀應用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白內障復明手術體系的創建及其應用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型糖尿病新治療方案研究與臨牀應用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青光眼臨牀診治模式的轉變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現代影像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及應用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葡萄膜炎發生及慢性化機制、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腎小球疾病免疫發病機制及治療干預系列研究
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鼻咽癌分子遺傳學研究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傳染病病原體核酸擴增(PCR)熒光檢測試劑盒研發及產業化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原位肝臟移植的系列研究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角膜形態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
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治療性角膜移植的系列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Wilson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參考文獻: [19-30]  [36-37]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學術期刊

  •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原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定的醫藥衞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已入選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ED)等引文數據統計分析系統。 [4] 
  •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醫學類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生物科學)》、波蘭《哥白尼索引》、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醫療機構

據2022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附屬醫院5所。 [10] 
2、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4、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5、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先進事蹟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是中國最早開辦現代醫學教育的高等學府,學院堅持“三基三嚴三早”的優良傳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全面推進“五個融合”和課程思政建設,努力構建培養“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的育人體系,紮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院一直是人衞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重要國家級規劃教材的主編(副主編)單位之一,近十年編寫了近百本不同層次種類豐富的高質量教材,包括留學生適用教材。通過教材編寫深化了課程改革,促進了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實現了醫學與人文融合、基礎與臨牀融合、數字化與信息化教學融合,全面提升了教師業務水平。教材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重要載體,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和保障條件。受益於教材建設取得的成果,學院先後在專業認證、學科評估、“雙一流”名單、省級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重點重大項目中表現突出,目前學院所有專業均獲評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6]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文化傳統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校訓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校歌

托起生命的太陽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歌
作詞:鐘山嶷 作曲:鄭秋楓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人生總會遇到許多艱難,信心永遠和我們做伴,
只要我們勇敢的向前,成功不會成為期盼。
苦與痛對我們的考驗,只要堅強就沒有難關。
微笑着學會勇敢,人生才會變得燦爛。
就讓我們綻放出光芒,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堅強。
就算前方有再大的風浪,陽光總會在我們身旁。
任何艱難都無法阻擋,我們用一生創造的輝煌。
用我們堅強的臂膀,托起生命的城牆。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黨委書記
副院長
周家國、鄧凱、王淑珍、錢軍
黨委副書記
王斌、陳瓊珠
參考資料: [5]  [9]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7] 
2022年9月5日,擬確定為2022-2023年度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