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1935年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1935年9月招收研究生;1946年中山大学成立语言学系;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 [1]
截至2020年7月,学院设有1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师70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39人。 [18]
- 中文名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外文名
- DEPARTMENE OF CHINESE.SYSU
- 创办时间
- 1924年
- 办学性质
- 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
- 中山大学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于海燕、主任:彭玉平
- 本科专业
- 1个
- 硕士点
-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 博士点
-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 - 博士后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地 址
-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中文堂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2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
1935年,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
1935年9月,招收研究生。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
1946年,中山大学成立语言学系。
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
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
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
1992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
200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2012年,第三轮评估排名全国并列第5。 [1]
2022年8月22日,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 [21]12月28日,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 [22]
办学条件
播报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7月,学院设有1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11]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7月,学院有教师70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39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 [18]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彭玉平、吴承学等 [3-4]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何诗海、谢有顺、陈斯鹏等 [2] [5] [7]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斯鹏 [7]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谢有顺、陈林侠 [3] [5] [10]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谢有顺、彭玉平等 [5] [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谢有顺、魏朝勇、陈斯鹏、宋俊华等 [5-8]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2年第三轮评估排名全国并列第5。 [1] [2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汉语国际教育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5月, 学院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 [1] [20]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汉语言文学 [1]
- 教师成绩
截至2016年10月,学院老师《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百篇作文”实践教学,能力和品行同步提升——26年的坚持与收获》获得“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 学生成绩
截至2020年7月,学院学生参加“中华传统文化节”获广东省特等奖。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工作团队获“2016年度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团队”称号。 [11]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9月,学院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两个基地。 [12]
科研成果
2020年度,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项。新增国家社科冷门绝学2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 [13]
课题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中国早期戏剧史料辑录与研究 | 黎国韬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
《全明戏曲》编纂与俗文学编目整理研究 | 黄仕忠 | 国家社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 |
闽南方言语音史研究 | 曾南逸 | 国家社科冷门绝学个人项目 |
主体介入与现实主义发展新阶段研究 | 刘昕亭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古代传记文体的发展与文史观念之演变 | 刘湘兰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出土战国至西汉早期文献书写特点研究 | 田炜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瑶族传统医学的疾病叙事研究 | 王琴 |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
清初岭南寺院与地域社会互动关系研究 | 李杰 |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
曹操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 李万营 |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
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语法演变研究 | 黄燕旋 |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
参考资料来源: [13] |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院主办CSSCI来源期刊《文化遗产》《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以及《古文字论坛》《汉语语言学》等。 [19]
合作交流
播报编辑
截至2020年7月,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并与台湾地区中山大学中文系长期开展定期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与香港、台湾高校师生交流活动。 [18]
文化传统
播报编辑
形象标识
- 院徽
院徽的标志为正圆形,院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外面包着的圆形有中文学科的包容意义,中文学科应用于社会各个部分。“文”的形状像一个人,既有以人为本的意义,也有中文系人文的意义,以人为本的中文学科,时看时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1]
文化活动
学院曾举办2021-2022学年度团员、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大会,开展视听记忆中的百年党史”系列研习活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开展生活会。 [14-16]
现任领导
播报编辑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于海燕 |
系主任 | 彭玉平 |
副系主任 | 林华勇、何诗海、范常喜 |
党委副书记 | 陈方 |
资料来源: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