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學教育學

(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學教育學》是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班華、胡寅生,鄭述峯。 [1] 
中文名
中學教育學
作    者
班華、胡寅生,鄭述峯 [2]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出版時間
1992年12月 [2] 
定    價
14.9 元 [2] 
裝    幀
平裝
ISBN
7107136291 [6] 

中學教育學內容簡介

本書系國家教委師範司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的高師公共課教材。編者取書名《中學教育學》是基於以下考慮:一是研究對象範圍明確,即研究中學教育問題,以與小學教育學、大學教育學相區別。這裏説的中學教育,如通常理解的那樣,是指普通中學教育,並非指整個中等學校教育。二是讀者對象明確,即從事中學教育的教師。因此,本書作為教材,對象是未來的中學教師。三是體現學科發展趨勢,即普通中小學教育學將逐漸分化為小學教育學、中學教育學。國內已出版各種版本的教育學百餘種,包括高師、師專、中師教材等,書名大多為“教育學”,本書取名《中學教育學》,有助於和其他教育學教材相區別。

中學教育學前言簡介

本書的編寫,試圖在相對完整的體系結構基礎上,針對中學教育問題展開,其中又把重點放在未來中學教師所關心的如何教學、如何做班主任等方面;同時力求反映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中提出的新問題,如:心理素質的培育、品德能力發展、隱性課程、教學藝術、教學模式、課外教育網絡等。
本書的編寫與出版自始至終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胡寅生同志的幫助與指導;胡寅生同志、鄭述峯同志對書中各章提出過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並就某些問題進行過認真研討。對他們的指導和幫助,致以誠摯的謝意。
魯潔教授對本書的編寫出版給予了熱情關心和支持,魯潔教授和吳康寧教授、錢孝珊副教授、令狐昌毅副教授對本書提綱曾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還得到南京師範大學科研處同志的關心和鼓勵。對他們的關心、鼓勵和幫助,表示深切的感謝。
本書的寫作參考了國內學者們有關著述,恕不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編寫具有自身特點的中學教育學,只能是一種嘗試。書中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各方面批評指正。
本書由班華主編。 [2]  參加編寫人員及所執筆的章節(按章節先後為序)如下:
班華:緒論,第一、二、三、四章,第五章(與朱菊芳合),第六、七章,第十三章第一節,第十四章第二節,第十六章;尹宗利:第八章;朱菊芳:第五章(與班華合),第九章;馬玉琪:第十、十一、十七章;戴聯榮:第十二章;楊斌:第十三章第二、三、四節,第十四章第一、三、四節,第十五章。 [3] 

中學教育學重印的話

因教學需要,人教社決定重印《中學教育學》一書。該書1992年12月定稿時,第五章第二節附錄是採用當時國家教委剛修改定稿的“學年時間安排表”和中小學“課程安排表”、調整後的“高中教學計劃”。但是,自從實行國務院頒佈的新工時制以後,國家教委對課程計劃又作了相應調整。這次教材重印,責任編輯胡寅生同志提出將附錄改用調整後的現行課程計劃,並親自做了有關編、校工作,以適應當前情況。本書從編寫、出版到再次印刷,胡寅生編審均給予了熱情關心和幫助,並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在此謹表誠摯謝意。 [4] 

中學教育學目錄

緒論
*第一編*
第一章 教育·人·社會
第一節 教育·人·社會概述
第二節 教育本質的問題
第三節 現代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章 我國中學教育的性質、地位
第一節 中學教育的性質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二節 中學教育的地位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學制圖
第三章 中學教育目標
第一節 教育目標的一般原理
第二節 我國中學的教育目標
附錄:南京師大附中校長鬍百良論現代人才基本素質
第三節 教育目標的貫徹落實
第四章 各育目標及其實施原則
第一節 中學教育組成部分
第二節 德育目標及實施原則
第三節 智育目標及實施原則
第四節 體育目標及實施原則
第五節 美育目標及實施原則
第六節 勞動技術教育目標及實施原則
第七節 關於心理素質的培養
*第二編*
第五章 中學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念與課程類型
第二節 中學的課程和教材
附錄I 學年時間安排表
附錄Ⅱ 調整後的九年義務教育“五·四”學制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安排表(1994)
附錄Ⅲ 調整後的九年義務教育“六·三”學制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安排表(1994)
附錄Ⅳ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1996)
第三節 隱性課程
第六章 中學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過程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附錄:歷史上有關教學過程基本階段的一些提法
第七章 中學教學原則
第一節 教學原則概述
附錄:中外教育史上有關教學原則的一些提法
第二節 中學教學原則
第八章 中學教學方法
第一節 教學方法的分類
第二節 教學方法體系
第三節 學習方法的指導
第九章 中學教學模式
第一節 教學模式的結構和功能
第二節 國外教學模式
第三節 我國中學教學模式
第十章 教學工作基本程序
第一節 備課
第二節 上課(一)課的類型和結構
第三節 上課(二)課堂教學的藝術
第四節 上課(三)上好課的基本要求
第五節 課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
第六節 課外輔導
第七節 學生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第十一章 中學生的課外活動
第一節 課外活動的特點和意義
第二節 課外活動的原則
第三節 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附錄I 上海市大同中學“美育大世界”部分活動要目
附錄1 北京景山學校課外活動的領導和組織機構
第十二章 課外教育網絡
第一節 課外教育網絡概念與意義
第二節 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協調
附錄I上海市真如中學社會教育委員會組織系統
附錄Ⅱ 上海市真如中學社教委與學校教育管理關係和意見溝通圖
附錄Ⅲ 上海市真如中學社會教育委員會章程
第三節 學校在課外教育網絡中的功能
*第三編*
第十三章 中學學生與中學教師
第一節 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教育
第二節 中學生集體組織
第三節 中學教師的職業角色及其特點
第四節 中學教師的職業素質
附錄I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附錄Ⅱ 好教師的條件
第五節 中學師生關係
第十四章 中學班主任與中學班集體(上)
第一節 中學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及其任務
第二節 班主任工作原則
第三節 中學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第四節 班級活動的組織與領導
附錄I 主題活動設計
1.家鄉,請聽我們的報告
2.在歡樂的“團員之家”
附錄Ⅱ 主題活動紀實:在歡樂的“團員之家”
第十五章 中學班主任與中學班集體(下)
第五節 中學班集體的意義
第六節 中學班集體的創建
*第四編*
第十六章 中學教育科學研究
第一節 中學教師與教育科學研究
第二節 選定教育研究的課題
第三節 教育研究的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
第四節 活動產品分析法和經驗總結法
第五節 科研資料的分析和科研報告的撰寫
第十七章 教育評價
第一節 教育評價概述
第二節 學生髮展評價
第三節 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評價
第四節 教師評價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