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

鎖定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左坊鎮後龔村、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包括左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和登仙橋大捷舊址。 [3] 
登仙橋大捷舊址原名“洪門橋”,橫跨谷崗河呈東西向,為亭式單孔拱橋,橋體用長方形麻條石抹白灰勾縫砌成。橋面也是用長條石鋪砌,橋基建在天然石上,堅固結實。橋亭一體,橋拱較高。登仙橋畔地勢險要,是樂安縣去宜黃的要衝,兩邊高山聳立,形成一條細長的狹谷,這裏常常是大霧瀰漫。左坊鎮後龔村的龔氏祠堂是當年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舊址,龔氏祠堂,建築簡樸,由主、次廳堂和下屋三棟建築連成一體的,次廳堂較主廳小一些,為金溪一般常見的祭祀,保存完好。當年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的儲藏室、養病室及紅軍標語仍依稀可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見證了紅軍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典範,是重要的革命戰役紀念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4] 
2019年10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左坊鎮後龔村、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
所處時代
1933年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620-5-104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歷史沿革

登仙橋大捷舊址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 [2] 
民國十一年(1922年),附近羣眾捐資重建登仙橋。 [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黃獅渡大捷後,直屬部隊進入左坊一帶駐防,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以後龔村為駐地,司令部駐後龔村龔氏祠堂,政治部駐離龔氏祠堂半里的王家倉下。 [3-4]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蔣介石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2-3]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建築格局

登仙橋大捷舊址
登仙橋大捷舊址
登仙橋大捷舊址(3張)
登仙橋大捷舊址位於樂安縣谷崗鄉谷崗水的中上游,原名“洪門橋”。橋通長28.5米、寬6.15米、通高13.5米,拱跨17.1米、矢高10.5米、橋面厚0.52米。登仙橋橫跨谷崗河呈東西向,為亭式單孔拱橋,橋體用長方形麻條石抹白灰勾縫砌成。橋面也是用長條石鋪砌,橋基建在天然石上,堅固結實。橋亭一體,橋拱較高。登仙橋畔地勢險要,從谷崗沿河而下為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是樂安縣去宜黃的要衝,兩邊高山聳立,水竹成蔭,起伏綿延,山坡重疊,形成一條細長的狹谷。河中怪石穿空,千姿百態,清澈的流水不時濺起雪白的浪花,這裏常常是大霧瀰漫。 [2] 
左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
左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
左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3張)
左坊鎮後龔村的龔氏祠堂是當年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舊址,位於金溪縣縣城以南12千米的貓兒嶺西麓。朱德總司令住在後龔村南靠近竹山的一間民房裏,竹山邊挖有一洞,以防空襲。朱總司令在洞內多次召開紅軍幹部會議,狹小的洞中難以站直身體,昏暗的洞內擺放着兩張石桌。龔氏祠堂,建築簡樸,由主、次廳堂和下屋三棟建築連成一體的,次廳堂較主廳小一些,為金溪一般常見的祭祀,保存完好。當年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的儲藏室、養病室及紅軍標語仍依稀可辨。 [4-5]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文物遺存

紅軍軍事“留志”
2003年10月27日,文物管理部門在修葺登仙橋村“迪德堂”時,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紅軍軍事“留志”。全文為:“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我軍與敵激戰數小時,即活捉白軍師長、參謀長、旅長各一名,繳獲無線電機一架,機槍、步槍數千支,大洋百餘萬元,其他軍用品無數。此志。”落款“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一軍政治部”“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2] 
紅軍井
紅軍井 紅軍井
朱德到後龔村後,為了不與民爭水,帶領紅軍戰士在村頭挖了一口井。 [6]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歷史文化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形勢圖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形勢圖(2張)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蔣介石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聚殲中央主力紅軍於南豐、廣昌附近。當時,紅一方面軍主力正奉命圍攻南豐。為解南豐之圍,國民黨“進剿”軍中路總指揮陳誠命其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由南城、金溪等地向南豐開進,並命令第一縱隊急速趕至南豐增援。2月22日,紅一方面軍破譯國民黨軍的電報,獲悉敵中路軍第一縱隊3個師準備由樂安、宜黃地區增援南豐、第二縱隊主力集中於南城,企圖在第三縱隊策應下,與紅軍在南豐地區決戰。周恩來、朱德鑑於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打援無取勝把握,在南豐地區與之決戰更為不利,遂決定撤圍南豐,誘敵深入蘇區。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南城新豐和裏塔圩之間東渡撫河,將敵中路軍第二、三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紅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以寧都東韶為中心的南團、洛口、吳村地區隱蔽集結,選擇有利地形,以伏擊戰殲滅敵52和59師。26日,各部隊按部署先後進入預定的伏擊地區——摩羅嶂山區(登仙橋村早禾嵊、小龍坪一帶山谷)。27日,敵52師以155旅為先頭部隊東進。當時細雨濃霧,10米之外人物難辨,並且與敵59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繫協同均較困難。13時,敵52師先頭部隊155旅進至登仙橋附近時,紅一軍團第7師立即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同時向敵52師師部猛攻;紅21軍在登仙橋另一側,截斷了敵人退路。經過三個小時激戰,紅一軍團將敵52師部、154旅之309團等部殲滅,敵師長李明在大龍坪被擊斃。敵155旅312團也遭到毀滅性打擊。28日8時,紅三軍團發起猛攻,將敵逐次解決,激戰至11時,敵155旅被全殲。北路敵59師也於27日下午,被紅五軍團截擊在西源、霍源地區。28日黃昏,紅五軍團在紅三軍團一部配合下發起總攻,將敵大部殲滅。敵師長陳時驥逃竄至登仙橋東北地區時,化妝成伙伕躲在龍王廟被紅一軍團活捉。“登仙橋伏擊戰”取得勝利(即“黃陂大捷”)。 [2]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歷史價值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見證了紅軍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典範,是重要的革命戰役紀念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為研究古代橋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2]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介紹 遺址介紹
2019年10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旅遊信息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地理位置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左坊鎮後龔村、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遺址,路程約29.9千米,用時約3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