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鎖定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系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培養和教學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始於上世紀 50 年代建校之初,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第一個碩士、第一個博士都誕生於此。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以民族類學科為特色的完整學科體系。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9個。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6個、省部級交叉重點學科4個,其中城市民族學、民族藝術學、質譜成像與代謝組學為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1個,1個四部委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近4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設立或委託建設的科研平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8年學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為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的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線,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之路,穩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緊緊圍繞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3] 
中文名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創辦時間
2000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學校特色
985工程
211工程
學校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現任領導
烏小花 [4] 
碩士點
一級碩士點27個
專業碩士點19個 [3] 
博士點
一級博士點6個 [3]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27號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基本概況

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最高學府,不少中國少數民族高級人才學成於此。該校是中國唯一一所擁有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師生員工的高等學校,亦是唯一一所中國“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民族院校。各類在校生1.3萬餘名。在全日制本科學生中,70%左右為少數民族。學校中文全稱為“中央民族大學”,英文名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簡寫為“MUC”(2008年11月20日正式更改,原名“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簡寫為“CUN”)。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學科體系

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已經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理學、工學、醫學 10個學科門類的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學科設置

截止到2021年5月,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7個。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一級5個、二級17個,省部交叉重點學科1個,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近40個省部級設立或委託建設的科研平台, 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哲學、社會學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歷史學、數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美術學、音樂舞蹈學、中國史、考古學、世界史、統計學、生態學、軟件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藝術、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社會工作、文物與博物館
  • 重點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民族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一級學科:中國史、社會學、哲學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二級學科:美術學、企業管理、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一級學科:民族學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中國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門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宗教學、生態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中國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學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師資隊伍

中央民族大學現有研究生導師35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2人,碩士生導師263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37人,副高級職稱151人。少數民族導師人數約佔導師總數的近70%,涵蓋了30個民族。博士生導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佔博士生導師總數的45%。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教務管理

我校的教務部門在多年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不斷嘗試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管理,實現教學過程的科學化、信息化、自動化和規範化。利用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我校構建了以教務處為核心、各院系為信息基礎,覆蓋全校的教務和學生綜合信息網絡。
我校有兩套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在同時運行,正在進行新舊系統數據移植和新教務系統功能的增加完善工作,預計從2007年11月開始在全校範圍內推廣使用新教務管理系統。
新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採用C/S與B/S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緊密圍繞學校教務管理活動,包含了學籍管理、課程庫管理、教學計劃管理、理論教學任務安排、實驗教學管理、教學進程安排、選課管理、考試安排、成績管理、綜合審查、教材管理、教學評估、教師工作量管理、學生網上綜合系統、教師網上綜合系統、院系網上綜合系統等19個功能模塊,基本涵蓋了我校教學管理的所有過程,並且兼顧學分制和學年制,滿足我校未來發展的需要。
綜合教務管理系統的使用在規範教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科研成果

(一)科研引領民族理論創新和為國家民族問題決策諮詢服務
中央民族大學作為延安民族學院的繼承者,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倡導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篤行,把國家的民族問題與民族理論、少數民族發展與民族政策、邊疆安全與穩定等重大問題作為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的主攻方向,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經濟等學科,並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貢獻,成為國家民族問題決策諮詢的思想庫。
早在建校初期,學校就承擔和完成了建國初期的民族識別研究、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和文字改革與創制等國家交給的一系列重大任務。改革開放後,學校專家學者圍繞新時期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地區發展,在民族學基本理論、民族經濟、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領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例如《中國民族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學通論》、《西藏曆史地位辯》、《中國宗教通史》、《廣義民族學》、《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和關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的建議,關於西沙南沙考古新發現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處於我國民族和邊疆問題研究的最前沿地位,分別獲國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特等獎,對中央的宏觀決策、民族問題的認識與處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學校進一步強化國家民族問題決策的實證研究,緊緊圍繞中國當代民族問題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邊疆史地研究、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管理研究,開展了全方位、大規模、多學科的田野調查,在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東突”與恐怖主義問題、邊疆跨境民族與邊疆穩定問題、宗教與國家安全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家在新形勢下確定發展戰略、制定民族政策、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依據。學校有多名教授被聘為國家有關部委的諮詢專家。戴慶廈教授主持的中國語言國情調查等項目,直接為國家制定少數民族語言政策、發佈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楊聖敏教授被聘為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諮詢專家,他的研究報告被中央領導肯定為“對維護新疆穩定具有指導意義”,他還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課;牟鍾鑑教授被聘為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諮詢專家,他也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課,他的《民族學與宗教學的分途與際遇》等論著,確立了民族宗教學這一新的學科方向;薛達元教授擔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他主持編制的《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規劃綱要》,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知識在環境領域的主流化;青年學者張詠博士作為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諮詢專家,應邀為教育部、外交部作《中亞的民族宗教與地緣政治》的報告,“為研究中亞地區國家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二)科研關注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關注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是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學者治學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學校不斷拓展學科方向與研究領域,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深入民族地區,重點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生態環境、醫藥衞生、教育、社會公共管理與法制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面,《民族經濟學與民族地區的四個現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榮獲國家民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三農”問題的研究成果——《農民權利論》,提出了新形勢下保證農民權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革原則;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惠益分享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少數民族傳統知識惠益分享機制,被國家環保總局、知識產權局採用;在青海省海北州建立的高原毒草研究基地,成功地研製出“滅狼毒”和“滅棘豆”兩種滅殺毒草藥物,獲得了國家專利,大面積地改善了該地區草地羣落生態結構,大大提高了天然草原生產能力,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對甘肅裕固族聚居區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建立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評價模型;通過對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動植物基因研究,從大黃橐吾等植物中分離出15個世界上尚未見報道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對獨龍族特有的獨龍雞生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初步確定發現了我國第101個雞品種;對四川大涼山彝族聚居區野外生物資源的調查,提出了彝族社區生物保護及社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民族醫藥和公共衞生方面,建成國家民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研究中心,承擔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省部級課題;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文化遺產數據庫;在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建立了毒品與艾滋病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毒品與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受到衞生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
在民族地區教育方面,研究者深入考察和解析了涼山彝族社區50年來語言與教育的社會變遷過程,提出了破解少數民族在融入現代主流社會過程中既希望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又力圖保存本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的兩難問題的對策與思路,其成果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組織開展了少數民族新創文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狀況及存在問題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研究與鄉土教材資料庫建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與效益分析等重大項目研究,為民族地政府部門教育決策提供了依據。
在民族地區公共管理與法制建設方面,開展了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急機制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安全研究、民族地區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少數民族受教育權利保護研究和鄂倫春族文化權利保護等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有的被當地政府直接採納,有的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而成為國家決策的重要參考。
(三)科研致力於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學校深入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歷史、文化、藝術的發掘與研究,積極宣傳弘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開展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成為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陣地和窗口。
建校初期,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燕京大學代校長的著名元史專家翁獨健教授擔任學校歷史系主任,匯聚了傅樂煥、王鍾翰、胡德煌等一批著名歷史學家,積極參加了大規模少數民族歷史調查與研究,培養了一大批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優秀人才。王鍾翰教授所著《中國民族史》,詳細闡述了漢族的起源、形成及與各少數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過程,是一部跨越五千年的通史體中國民族史專著,開創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新境界,榮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十屆中國圖書獎等多項大獎。
50多年來,學校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涉及55個少數民族、5大語系、80多種語言,成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領域研究語種最多、領域最廣、專業覆蓋面最大、高層次人才最集中的優勢學科。突厥語言文化與歷史研究、藏學研究、漢藏語研究、傣族語言文字和文獻古籍研究、柯爾克孜語言文化與歷史研究,都代表了相應領域的最高水平,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歷史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尤其是對南方各少數民族尚未深入調查過的20多種語言、方言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豐富了漢藏語理論的內容,並通過語言關係、瀕危語言、跨境語言、雙語等領域的研究,揭示出我國民族語言的接觸、發展和演變的基本規律,豐富和發展了語言競爭與和諧理論。
學校在收集、整理、研究、創作、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方面,為傳承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民族舞蹈、音樂、美術方面,堅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緊密結合,推出了大批既反映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與精華,又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藝術類專業師生共取得創作和研究成果9495項,在各類展演、比賽、評選中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58 項。例如,獲得20世紀華人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的蒙古族男子羣舞《奔騰》、第五屆“荷花杯”舞蹈比賽編導金獎的《“紅河谷”序》,第十屆“五個一工程”歌曲獎排名第一的《吉祥三寶》,被譽為中國壁畫經典之作的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大型壁畫《創造收穫歡樂》、創世界單套發行枚數之最的建國50週年紀念郵票《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等一批優秀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引領了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的時代新風。
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中央民族大學已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大批選派師生赴國外知名大學進修、學習、訪學和培訓。通過實施“111引智工程”和“海外名師聘請計劃”,學校聘請了許多國際知名學者來校工作。同時,在校各類留學生數量逐年遞增,學校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合作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通過學術交流鞏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響力,通過科研人才工程增強了社科研究發展的後勁,通過基地建設和條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學校與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羅馬大學都柏林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里昂第三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慶熙大學、蒙古國國立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國民大學等70多所著名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並開展了實質性的交流。學校先後發起或參與、組織召開了首次全國(兩岸三地)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清史/滿族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民族學/人類學與中國經驗論壇、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民族新學科發展理論研討會、全國民族院校管理學科研討會、第三屆全國民族院校藏學暨藏語文教學研討會、東亞文化交流與發展模式的探討國際學術交流會、中國朝鮮族的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對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辦學宗旨

以學術為本的中央民族大學,非常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自 2000年起,研究生招生數量明顯增長,年平均增長率近30%。在校研究生共有 2741名(含港、澳、台及外國留學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512名,碩士研究生2229名。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始終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指導思想, 注意加強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現行的校、院兩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共有39項,涉及教學管理的多個環節,初步形成研究生教學管理規範體系。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獎助體系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還致力於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較完善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鼓勵和激勵機制。博學杯論文大賽,研究生學術前沿講座, 研究生學術活動月,優秀碩士、博士論文的評選及獎勵, 研究生學術科研創新獎勵 ,支持和獎勵本校研究生參加國際、國內專業競賽等眾多活動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支持和歡迎。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刊物

研究生自行創辦的 學術 刊物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民大研究生》(研究生院 2002 年創辦的全校性研究生學術期刊)、《民大研究生》報紙和《學術通訊》、《論衡》、《明道》、《區域經濟》、《和諧》、《星輝》、《治道論衡》、《法原》等刊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