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鎖定
1966~1969年中共中央設置的領導“文化大革命”的機構。全名為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通知》),決定重新設立文化革命小組,隸屬於政治局常委之下。5月28日,中央發出通知,中央文革小組名單為:組長陳伯達,顧問康生,副組長江青、王任重、劉志堅、張春橋,組員王力、關鋒、戚本禹、姚文元等7人。8月又宣佈陶鑄為顧問。到1967年,小組成員陶鑄、王任重、劉志堅、謝鏜忠、尹達、穆欣先後受到打擊迫害離開。中央文革小組的權力一直掌握在江青手裏,實際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他們打擊誣陷大批幹部和羣眾,製造出種種冤假錯案,成為“文革”動亂的策源地。1967~1968年,王力、關鋒、戚本禹因製造動亂被隔離審查。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尚存的小組成員江青、陳伯達、康生、張春橋、姚文元都進入了中央政治局。年底,中央文革小組不復存在。 [2] 
中文名
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 [2] 
成立時間
1966年5月
消亡時間
1969年中共九大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中央文革小組簡介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簡稱“中央文革小組”或“中央文革”。於1966年5月設立,隸屬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是直接指揮“文化大革命”的機構。1969年中共九大後逐漸停止活動。
1964年7月,由毛澤東提議,成立了以彭真為組長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這一中央非常設機構,主要是在中央政治局、書記處領導下開展文化革命方面的工作。1966年2月,針對日益升級的對吳晗《海瑞罷官》的批判,彭真召集文化革命五人小組會議,並在會後起草了“二月提綱”,試圖將批判運動限制在學術討論的範圍之內,但後來遭到毛澤東的嚴厲指責。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文化大革命”正式發動的標誌。會議錯誤地批判了所謂“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通過了“五一六通知”,宣佈“撤銷原來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重新設立文化革命小組,隸屬於政治局常委之下”。5月28日,中央發出關於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名單的通知,決定小組組長為陳伯達,顧問為康生,副組長為江青、王任重、劉志堅、張春橋,組員為謝鏜忠、尹達、王力、關鋒、戚本禹、穆欣、姚文元等。8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陶鑄兼任中央文革小組顧問。8月30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通知:“在陳伯達同志病假期間或今後離京外出工作期間,他所擔任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職務,由第一副組長江青同志代理。”
中央文革小組下轄有辦事組、記者站、接待站、宣傳組、文藝組、理論組等機構。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前,中央文革小組主管學術、教育、新聞、文藝等方面的事務。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十六條”規定它為“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權力機構”。小組全體成員列席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並逐步取代中央書記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機構。此後一段時間裏,陶鑄、王任重、謝鏜忠、劉志堅、尹達、穆欣等人因受到迫害,相繼離開中央文革小組。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1967年2月前後,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政治局和軍委的領導同志,在不同會議上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強烈的批評,抨擊中央文革小組亂黨亂軍的行徑,但這些行為被誣為“二月逆流”而受到壓制和打擊。從此,中央政治局被迫停止活動,中央文革小組實際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職能,原由周恩來主持的黨政軍業務合一的中央碰頭會,改為中央文革碰頭會。
1967年七八月間,中央文革小組的幾個頭面人物和他們所支持的造反派頭頭,變本加厲地煽動羣眾組織之間無休止的爭鬥,鼓動奪取外交部的權力,發生嚴重的涉外事件,並煽動“揪軍內一小撮”。在此情況下,毛澤東根據周恩來的提議,宣佈對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關鋒、戚本禹進行隔離審查。
1968年後,中央文革小組碰頭會成為黨的九大的籌備機構。1969年4月在黨的九屆一中全會上成立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後,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全部進入政治局。九大以後,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逐漸失勢,江青曾試圖以“中央文革”的名義繼續興風作浪,受到毛澤東的阻止,中央文革小組停止了活動。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文化大革命”“對黨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錯誤的改組,成立了所謂‘中央文革小組’,並讓它掌握了中央的很大部分權力。”
中央文革小組是以階級鬥爭擴大化為主要內容的“左”傾思想嚴重發展的結果,它的設置和存在嚴重違反了黨章,給黨和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生活造成極大破壞和惡劣影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