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國醫館

鎖定
中央國醫館是成立於1931年的全國性中醫藥學術機構,是20世紀上半葉中醫存廢鬥爭的產物。 [2]  首任館長為焦易堂,機關刊物為《國醫公報》,為中醫界打造了一塊生存的空間。 [1] 
中文名
中央國醫館
成立時間
1930年
性    質
全國性中醫藥學術機構
首任館長
焦易堂
成立背景
中醫界反抗國民政府廢止中醫藥

中央國醫館成立背景

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有着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藥學,因受到統治當局的歧視和壓制,以及外來的西醫西藥的衝擊,而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 [1] 
在國民黨政府內,以汪精衞為首的勢力,歷來對中醫藥持徹底否定的態度。1929年,國民黨政府提出了“廢止中醫藥案”,妄圖將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祖國傳統醫藥徹底扼殺。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中醫界的憤慨和抗議。中醫界知名人士聚集於上海,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並於1929年3月17日那一天舉行了抗議集會。會後,還推舉了5人請願團,赴南京請願。這就是著名的“3·17事件”。 [1] 
在國民黨內,以焦易堂為代表的不少元老,反對汪精衞等人扼殺中醫的政策,主張中西醫平等,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扶植和發展中醫。 [1] 
“廢止中醫藥案”被否決後,全國中醫界歡欣鼓舞,並將3月17日定為“國醫節”,以紀念中醫界的這一重大勝利。為進一步謀求中醫的發展,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又於1930年建議國民黨政府仿照國術館之例設立國醫館。然而,行政院和衞生部卻藉口國醫館章程需要審核,拖延不予辦理。 [1] 
中醫界關於設立國醫館的要求,再次得到了焦易堂等國民黨元老的鼎力支持。1930年5月,焦易堂、譚延閭等7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向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提出了成立國醫館的建議。為使國醫館能夠獲准成立,焦易堂等人四處奔走呼籲。經過不懈的努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終於在1930年5月17日批准了設立國醫館的建議。 [1] 

中央國醫館成立過程

1931年3月17日,中央國醫館在南京成立。成立大會會場在南京頭條巷國術館的競武場,到會者有各地中醫藥界代表217人及社會各界代表300多人。會上議決要案多項,並推選名譽理事王寵惠等43人。1931年8月31日,國民政府批准《中央國醫館組織章程》及《中央國醫館各省市國醫分館組織大綱》,1932年中央國醫館第12次理事會常會通過了《各縣市設立國醫支館暫行辦法》。之後,各縣市都設立或積極籌備支館,國醫館大有一日千里之勢。 [2] 

中央國醫館機構設置

國醫館的組織機構由中央國醫館和各地的分館組成,在南京設立中央國醫館,在各省會設立分館。中央國醫館設置理事會、正副理事長、正副館長,其下設秘書處、醫務處、推行處等,並按工作需要聘請醫藥專家,設立各種委員會。第一屆理事由焦易堂先生親自擔任國醫館館長,副館長為陳鬱、施今墨二位先生。醫務主任為冉雪峯。 [1] 
中央國醫館成立後,各地的分館也發展很快。國醫館的設立還延伸到國外,如美國舊金山、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地也設立了國醫分館。秘魯和越南也籌建了國醫分館。 [1] 

中央國醫館機關刊物

中央國醫館成立之初,計劃創辦期刊。但是由於經費短缺,一時難以實現。1932年10月,經多方努力,《國醫公報》方始創刊,它是中央國醫館的機關刊物。國醫館的任務是“整理國醫國藥,用科學方法,將中國藥物之儲有,依醫食同源特殊之湯劑學,推廣其實效,使東方代表之文化,普遍於大地。憑五千餘年之經驗,準臟器治療之原理原則,使國醫國藥之應用成為有系統之嶄新科學”。公報包括命令、法規、公牘、專載、選載、調查統計等類,並有學術討論、附錄專欄。 [2] 
館令類有委令、訓令、指令,公牘類有呈文、聘函、公函、電文、批文、提議案等。由此可見,《國醫公報》主要反映了中央國醫館的工作動態。自第2卷1期開始增設論壇、專著、學説、針灸、藥物、醫案、醫事評述等欄目,學術性內容逐漸增多。 [2] 

中央國醫館歷史貢獻

中央國醫館成立後,首先進行中醫藥學術整理,擬定了一份詳盡的學術整理計劃一《中央國醫館整理醫藥學術標準大綱》,開展了統一中醫病名、編審中醫教材和著作等工作。這些工作雖未能完成,但也留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經驗。 [3] 
國醫館另一成績是推動了《中醫條例》立法。國民黨政府在1930年公佈了《西醫條例》,明確了西醫的法律地位,但未為中醫立法。中央國醫館成立後多次向行政院提出制訂《國醫條例》,1933年焦易堂等人還起草了《國醫條例草案》等提交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但一直遭到反中醫人士阻撓,時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衞不但在行政院否決《國醫條例》,在此條例在立法院通過後又指使該院長孫科不予公佈。1935年,《醫界春秋》將汪精衞阻撓《國醫條例》的言論公開,掀起中醫界抗爭怒潮。同年11月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馮玉祥等55名代表提案要求給中西醫與平等待遇。到1936年1月,國民政府終於將條例更名為《中醫條例》,正式公佈。《中醫條例》是歷史上第一部關於中醫的專門法規,儘管其內容仍有不足之處,有些條文在當時也未真正實施,但它畢竟使中醫有了法律保障,因而具有積極的意義。 [3] 

中央國醫館歷史評價

中央國醫館是中醫存廢鬥爭的產物。它在“中醫科學化”的方針指導下,進行了制定中醫學術標準、統一病名、編審教材等工作,為維護中醫藥合法地位和發展中醫教育做出了種種努力。但其多種致命缺陷使它肩負的重任難以施行。不過,中央國醫館的許多創設為新中國成立後中醫藥研究機構和中醫院校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2] 
參考資料
  • 1.    吳中雲著,中醫文化縱觀,知識產權出版社,2021.10,第159頁
  • 2.    陳仁壽,話説國醫 江蘇卷,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86頁
  • 3.    李志庸主編,中西比較醫學史,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07,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