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

鎖定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eida@SYSU Youth(eMSY),成立於2010年3月7日,前身為中大青年採編部下屬的網絡小組。部門主要職責是負責中大青年各個新媒體平台的開發與管理維護,包括中大青年網,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中大青年騰訊微博等。作為中山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傳媒的新興部門,中大青年新媒體部擁有一支專業的資訊蒐集整合與分享發佈的編輯隊伍,為廣大中山大學師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新聞資訊,也受到校內外人士的歡迎。
中文名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
外文名
eMSY
部門職責
負責新媒體平台的開發與管理維護
成立時間
2010年3月7日
部門特色
提供專業的校園新聞資訊。
上線時間
2010年5月30日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簡介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SY)是中山大學《中大青年》報社專職負責與新媒體相關事項部門。新媒體部的主要職能包括:新聞資訊蒐集、整合、編輯、發佈,新聞照片拍攝,突發新聞直播,重大事件直播,中大青年線上平台的管理維護,新媒體平台的開發等。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SY)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SY) [1]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eida@SYSU Youth(eMSY),成立於2010年3月7日,前身為中大青年採編部下屬的網絡小組。部門主要職責是負責中大青年各個新媒體平台的開發與管理維護,包括中大青年網,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中大青年騰訊微博等。作為中山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傳媒的新興部門,中大青年新媒體部擁有一支專業的資訊蒐集整合與分享發佈的編輯隊伍,為廣大中山大學師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新聞資訊,也受到校內外人士的歡迎。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部門職責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最主要的職責是負責中大青年各個新媒體平台的開發與管理維護。目前,新媒體部管理下的在線平台包括中大青年網,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中大青年人人網社團公共主頁——中山大學葉子工作室,中大青年騰訊微博等。
在這些平台上,新媒體部的成員蒐集學校各部門發佈的通知信息,並對其中與同學們息息相關的重點資訊進行有效的整合,提取焦點信息,減低同學們信息的獲取成本,讓相關信息傳遞得更為通暢。
同時,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還為中大青年其他部門搭建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在線平台。除了為中大青年新聞中心提供廣闊多元的新聞發佈平台,並幫助其發佈新聞、評論以外,還為其他各部門提供相關的展示平台。同時,還通過中大青年內部統一的協作系統,將從相關在線平台上搜集到的外部反饋信息及時傳遞到各個部門,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另外,新媒體部作為中大青年大采編架構下的重要組成部門,還擁有專業的攝影記者隊伍,與中大青年新聞中心一同,堅守新聞一線,報道中大焦點,將新聞現場的真實場景用鏡頭記錄下來,通過上述各個平台進行發佈,與新聞中心的文字報道有機結合,打造更專業的校園新聞。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部門特色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以及時、迅速、包容、多元為特色,為中山大學師生提供專業的校園新聞資訊。
利用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中大青年騰訊博客等SNS網站即時性的特點,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站在校園資訊的第一線,發佈最新最快的熱點信息,以便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瞭解到自己最希望得到的內容。
同時,秉承中大青年一貫包容、多元的傳統,中大青年新媒體部也海納百川,樂於聽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見,並在中大青年內部討論協商後給以適當的迴應。由於堅持新聞的中立,儘量減少外界力量對中大青年新聞資訊內容的干擾,中大青年受到了中大師生的支持和讚賞。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平台介紹

中大青年網
全新版的中大青年網於2010年5月30日正式上線。網站分為“中青報道”、“中青評論”、“焦點多角度”、“中青資訊榜”、“來稿大放送”、“放眼天下”、“高校點線面”、“中青推薦”、“中青活動”、“中青人,中青路”等欄目。
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
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建立於2009年9月,設立的初衷是整合學校各部門的通知信息,進行發佈,方便學生查閲,並由此建立了第一個欄目“中青校園資訊”(即後來的“中青資訊榜”)。其後,在網絡小組的規劃下,該平台穩步發展,設立了與中大青年網類似的欄目,內容豐富多樣。由於在第一時間報道了廣州大學城貝崗村天馬城事件、台灣文化人龍應台在中山大學演講等熱點新聞而在中大學生中廣為人知。訪問量一直高企。其受歡迎程度十分高。
中大青年微博
中大青年微博是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為了增大資訊的覆蓋範圍,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而新設立的在線平台,目前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管理着旗下三個微博,分別是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
微博平台主要用於發佈新聞簡報、每日焦點等內容,以及進行突發事件和重大新聞的直播報道。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一直在尋求和探索更有效的平台進行資訊的整合與傳播,以便更好地為中山大學師生服務,未來將有更多的在線平台推出,敬請關注。

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部門大事記

2009年9月,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正式設立。
2009年9月6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發佈第一篇日誌《尋找中大青年》。
2009年10月28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第一個欄目“中青校園資訊”設立,旨在為中山大學師生整合學校各部門的通知信息,減低信息獲取成本。同日,發佈該欄目第一篇日誌《【中青校園資訊-學生工作】關於公佈2009年中山大學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上報教育部名單的通知》。
2009年10月30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第二個欄目“中青報道”設立,為中大青年採編部(即後來的新聞中心)提供快速發佈新聞的平台,同日,發佈該欄目第一篇日誌《【中青報道-東校區】“微軟校園行”學術講座在我校東校區順利舉行》。
2009年10月-12月,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不斷探索,除了上述兩個欄目外,還發布包括評論、中大青年介紹等內容的日誌。
2009年11月26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中青報道”欄目發佈中大青年採編部記者發回的獨家報道——《中大青年》記者獨家走訪拆遷中的郭塱村,受到廣泛關注。
2009年12月,中大青年採編部下設網絡小組正式成立,初期着力於新版中大青年網的建設,時任採編部副部長黃沛龍兼任組長。
2010年1月27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率先發布中山大學東校區附近的天馬城(後改名為GOGO新天地)工地上的示威活動,受到高度的關注,新聞相冊的訪問量高達8300多。
2010年2月,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發布中大青年關於2009年中山大學十大校園新聞的投票活動,但由於部分新聞內容涉及敏感因素等原因,該活動後來被取消。
2010年3月3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第一個專題性欄目“中青看‘兩會’——2010”設立。
2010年3月7日,經中大青年成員討論決定,調整《中大青年》報社總社架構,中大青年新媒體部(eMSY)正式成立,原網絡小組組長黃沛龍任新媒體部首任部長。 [1] 
2010年3月10日,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開始招新工作。
2010年3月17日,經過多方協調,中大青年人人網社團公共主頁——中山大學葉子工作室正式上線。
2010年3月20日,中大青年人人網普通賬號好友數達到1000人的上限。
2010年3月23日,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開始在人人網普通賬號上設立“中青氣象”欄目,在狀態裏提供天氣預報。
2010年4月,中大青年新媒體部開始多元化發展,在人人網平台上為訪問者轉載校外資訊。
2010年4月30日,中大青年騰訊微博正式開通。
2010年5月6日,中大青年“來稿大放送”欄目正式上線,開始接受師生的在線投稿。
2010年5月12日,中大青年人人網平台欄目正式改版,形成“中青報道”、“中青評論、“中青資訊榜”、“來稿大放送”、“放眼天下”、“高校點線面”、“中青活動”、“中青人,中青路”等欄目,其後欄目設置一直在不斷完善中。
2010年5月下旬,中大青年網初步建成,並展開內測。
2010年5月30日,中大青年網正式上線。
2010年6月,中大青年主辦的中山大學首屆媒體文化節進入精彩階段,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全力配合宣傳報道工作。
2010年7月3日,《中大青年》報社總社換屆工作順利進行,陳曉陽當選第二任新媒體部部長。
2010年7月12日,中大青年網“關注中山大學2009級軍訓”專題正式上線。
2010年7月13日,中大青年網“聚焦中山大學2010級迎新”專題正式上線,為中山大學2010級新生提供全方位的入學資訊。同日,中大青年在人人網上為2010級新生設立的專屬賬號——中大青年2010也正式上線。
2010年7月16日,中大青年新浪微博正式開通。
2010年8月,新媒體部全力支持2010年中山大學迎新工作,為廣大新生提供實用的入學資訊,受到廣泛關注。
2010年9月下旬,中大青年新媒體部招收新一屆成員。
2010年9月9日,中大青年中大博客正式開通。
2010年9月29日,新媒體部進行了招收新一屆成員以來第一次突發事件直播行動,現場直播東校區一宿舍出現蜂窩,消防員趕到處理的新聞。
2010年10月13日,中大青年網正式改版上線。新增加“中青今日焦點”,“微博30秒更新”,“中青視頻”“熱點專題”,“熱門文章”,“留言板”等內容版塊,同時修改內容頁面,增加更多的分享鏈接。這次改版,是在中大青年網在5月上線以後,各方面的使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使中大青年網的欄目分佈更為合理,使用更方便。
2010年10月13日,中大青年網“亞運直通車”專題改版上線。“亞運直通車”將是中大青年在廣州亞運會期間對亞運進行全方位報道、評論、調查的重要平台。
2010年10月13日,中大青年新媒體部與搜狐網搜狐焦點、搜房網在中山大學東校區行政樓B102講學廳聯合互動直播“未來中國·領軍人物大講堂”中山大學站——毛大慶專題講座。
2010年10月14日,新媒體部在中大青年人人網主頁上開始推出“中青今日焦點”,每天為廣大受眾總結全天時事要聞、校園消息。
2010年10月24日,首個宣傳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的視頻發佈。
2010年11月7日-12月,2010年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舉行,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全力支持中山大學團委做好志願者資訊服務,中大青年聯手亞運志願者通訊社中山大學分社、E先每日資訊打造每日一期的“午間快報”志願者手機報,為中大志願者提供每日精神食糧,受到廣泛關注。
2010年11月10日,中大青年網“亞運直通車”專題全新改版,更好地為中大師生提供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資訊服務。
2010年12月26日,中大青年人人網主頁“iYouth❤中大青年交流特區“正式成立,該論壇式的平台進一步加強中大青年與受眾的互動。
2010年12月31日,中大青年全方位報道中山大學亞運志願者頒獎盛典暨新年晚會,來自新媒體部的攝影記者通過照片為受眾呈現精彩的晚會盛況。
2011年1月-2月,新媒體部、新聞中心主導的”有你參與,由你做主“2010年中大青年”十大校園新聞評選“火熱進行。
2011年2月28日,中大青年SNS整合平台試運行,通過整合人人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豆瓣等SNS平台資源,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2011年3月7日,中大青年新媒體部迎來一週年生日,“多元發展,繼續領先”成為週年慶的口號。
2011年3月7日,藉着女生節,eMSY一週年特別呈獻:微情書大賽正式上線,中大青年數大線上平台同步推動。
2011年3月9日,eMSY一週年特別呈獻:中青微視訊正式上線,成為中大青年第一條視頻新聞。中大青年新媒體部的多元發展邁入新紀元。“中青微視訊”是以2-5分鐘的短小視頻報道新聞事件,力求在碎片化的微時代,向網民提供多元多彩的新聞。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引發海嘯和核泄漏,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利用SNS整合平台,發佈日本地震的最新資訊,並同時高度關注雲南5.8級地震的災情,在人人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等平台進行了超過48小時的滾動報道,更聯繫上在日本九州的華人,獲取第一手信息,受到廣泛關注。
2011年3月30日,中大青年網全新改版與大眾見面。新版中大青年網更注重用户體驗,除了在版面設計方面大膽採用鮮活的綠色,體現中大青年的特色以外,更開闢“中大青年網絡電視”、“iYouth”、“中青刊物”等版塊,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平台的結合。本次改版還新增了訪問域名,方便用户記憶。
2011年3月30日,由新媒體部全力打造的中大青年專屬郵箱系統正式上線運作,該系統的啓用,標誌着中大青年各校區、各部門將更方便地進行溝通交流和線上協作。同時,該域名系統也讓中大青年對外傳播的統一程度大大提升。
2011年4月2日,《中大青年·手機週刊》上線測試成功。
2011年4月3日,為配合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媒體部啓動擴招行動。
2011年4月10日,《中大青年·手機週刊》正式上線發佈。
2011年4月11日,中大青年新浪微博獲得新浪認證。
2011年4月11日,中大青年網啓用全新域名,相應欄目的二級域名也全部作了相應的更新。
2011年5月17日,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對台灣文化界名人蔡康永在中山大學的演講進行了全程直播及文稿整理,受到熱烈追捧。
2011年7月,中大青年進行一年一度的換屆選舉,並進行架構重組。東校區總社設立總編輯部,新媒體部和其他兩個編務部門歸屬總編輯部管轄。南校區和珠海校區兩個分社則分別設立新媒體部。
2011年8月-9月,在2011級新生入學之際,中大青年新媒體部團隊在時任高級編輯黃沛龍、陳曉陽的帶領下,開展了“上中大,我想説”等系列在線迎新活動,並製作發佈了中山大學第一份迎新手機報,大大擴展了中大青年在新生中的影響力,當年中大青年招新受到熱烈追捧,報名人數是歷年之最,僅東校區總社就收到150份報名表,比上一年多出兩倍。
2012年10月,中大青年微博平台欄目制進行改版擴充,增加多個欄目,力求為受眾呈現更豐富的資訊。
2011年10月,中大青年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對多場大型活動進行直播,其中包括鳳凰網博報在中山大學舉辦的,由知名人士閭丘露薇和笑蜀主講的“青年中國説中山大學專場演講”。直播內容更多次被鳳凰網博報官方微博轉發。
2011年10月28日,廣州地鐵四號線發生嚴重故障,造成旅客大面積滯留,中大青年一線記者通過新浪微博進行直播,多條微博內容被《南方都市報》採納於次日的報道中。
2012年1月-2月,中大青年四校區新媒體部聯同各校區新聞通訊部、採編部等部門開展第三屆“我眼中的十大校園新聞”評選活動。
2012年1月,中大青年手機報《中大青年·手機週刊》刊發最後一期後停辦。
2012年2月16日,憑藉其在過去一年中的出色表現,中大青年新浪微博榮獲“2011年度廣東青年‘微博之星’組織類”獎項。
2012年3月-4月,中大青年開展第二屆“微情書大賽”,作品由新媒體部通過各大平台發佈,吸引眾多關注。
2012年5月,中大青年網關閉。
2013年3月,中大青年推出微信服務。
2013年6月,東校區分社合併全部編務部門,新媒體部與新聞通訊部、視覺設計部一併撤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