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鳥龍

鎖定
中國鳥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遼寧的小型馳龍類,與小盜龍一樣屬於馳龍類中的小盜龍類,體型比小盜龍略大。中國鳥龍屬下有兩個種,模式種千禧中國鳥龍和歸入種郝氏中國鳥龍。中國鳥龍的化石保存了幾乎完整的頭骨,提供了很多解剖學的細節。作為一種較為原始的馳龍類,中國鳥龍的頭骨與始祖鳥和其它早期鳥類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暗示了原始的馳龍類可能與鳥類擁有更高的相似度。
中文名
中國鳥龍
拉丁名
Sinornithosaurus [9] 
模式種
千禧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歸入種
郝氏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haoiana
分類位置
獸腳類,手盜龍類,廓羽盜龍類,馳龍類,小盜龍類
產    地
中國,遼寧,義縣,四合屯,頭台
時    代
早白堊世,巴雷姆期晚期,距今約1億2460萬年
地    層
義縣組
模式種命名人
徐星等人(Xu et al.
歸入種命名人
劉金遠等人(Liu et al.

中國鳥龍命名由來

中國鳥龍的屬名意為來自於中國的似鳥恐龍,種名則是為了紀念這一物種在20世紀的末尾被發現。歸入種種名是為了紀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郝詒純。

中國鳥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千禧中國鳥龍正型標本:IVPP V 12811是一件保存非常精美的標本,保存了幾乎完整的頭骨。頭後也有很多骨塊保存 [1]  [2] 
郝氏中國鳥龍正型標本:D2140是一件幾乎完整的骨架,頭骨保存的質量不如千禧中國鳥龍正型標本。頭後骨骼保存的骨塊較千禧中國鳥龍正型要更多 [3] 
NGMC – 91:是一件幾乎完整的骨架,目前歸入到中國鳥龍屬,但是是否是一個新種還是屬於之前命名的兩個種還不太確定 [4] 
千禧中國鳥龍具有以下鑑定特徵組合:上頜骨眶前窩的前外側面具有很多裝飾性的短脊和小凹坑。頂骨的後外側突強烈向後彎曲。齒骨的後端分成兩支。前頜骨牙齒的近中脊和遠中脊都不帶鋸齒。烏喙骨具有上烏喙骨孔。手部第三指的第一指節骨長度是第三指第2指節骨的2倍,恥骨骨幹的中段有一個明顯的結節。坐骨有一個後背側突。第三蹠骨近端內外側向壓扁,腳部略呈窄足型的狀態 [1] 
郝氏中國鳥龍具有以下鑑定特徵組合與千禧中國鳥龍相區別:前頜骨主體部分長度僅稍大於它的高度(郝氏中國鳥龍的長高比是1.18,千禧中國鳥龍的長高比是2.86)。前頜骨角大,前頜骨上頜突很長。上頜骨不參與外鼻孔的構成。上頜窗相對較小,且為圓形。方顴骨升突明顯長於它的顴骨突。齒骨的背腹向深度比較小。腸骨恥骨柄前後方向的寬度小於髖臼的寬度 [3] 
中國鳥龍圖冊

中國鳥龍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中國鳥龍屬於馳龍類中的小盜龍類,與小盜龍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5] 
中國鳥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中國鳥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中國鳥龍羽毛印痕

千禧中國鳥龍的正型標本的表面覆蓋了一層羽毛。羽毛保存在頭骨,肩帶和後肢骨骼的附近。這些羽毛有可能不是原位保存的狀態,但是依然一簇一簇的聚集在一起。這些纖維狀的羽毛長度約為40毫米。貼近於頭後骨骼的羽毛長度長於頭骨附近的羽毛的長度。另外一件標本NGMC –91保存了更多的羽毛印痕,羽毛也分佈在頭骨,軀幹,四肢和尾巴。後肢遠端沒有羽毛保存。現生鳥類的羽毛具有非常複雜的分支,中國鳥龍的羽毛也具有一些簡單的分支結構,並且呈簇狀分佈。除此之外,中國鳥龍的纖維狀羽毛還分為兩種分支類型。第一種情況,成簇分佈的幾條纖維長度差不多,並與中軸平行,在基部的一點連在一起。另外一種羽毛印痕除了幾條平行的長的纖維以外,還有一些較短的從主軸中分支出來的短纖維 [1]  [2]  [4] 

中國鳥龍會注射毒液的恐龍

2010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認為,中國鳥龍是一種會注射毒液恐龍。中國鳥龍的幾顆巨大的上頜骨牙齒的外表面有非常明顯的凹槽,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凹槽在生活狀態下是用於注射毒液的毒溝。除了上頜骨齒表面的凹槽以外,中國鳥龍的上頜骨靠近腹邊緣的位置還有一處明顯的凹陷,其外表面具有很多小坑,研究人員認為是用於容納毒腺的位置。這項研究認為,中國鳥龍的吻端較狹長,比較纖弱,無法產生非常大的咬合力,因此需要用毒液輔助來殺死體型較大的獵物 [6]  。然而2010年的另外一項研究對這項成果進行了質疑,因為帶有溝槽的上頜骨齒在獸腳類中是比較常見的,很多馳龍類都有這樣的特徵,因此,把這樣的特徵作為有毒的依據未免過於草率 [7] 

中國鳥龍生活節律

對於中國鳥龍鞏膜骨與其它現生動物的比較研究認為,中國鳥龍既非典型的夜行動物也非典型的晝行動物,而是在夜間或白晝都有有一定概率出來活動的生物 [8] 

中國鳥龍影視表現

中國鳥龍在BBC的紀錄片《恐龍星球》中,在片中中國鳥龍追殺小盜龍,並用毒液殺死體型比自身龐大很多的獵物。
參考資料
  • 1.    Xu X, Wang X L, Wu X C.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integument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J]. Nature, 1999, 401(6750): 262-266.
  • 2.    Xu X, Zhou Z, Prum R O.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J]. Nature, 2001, 410(6825): 200-204.
  • 3.    LIU J. A new species of dromaeosaurids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4, 23(8): 778-783.
  • 4.    Ji Q, Norell M A, Gao K Q,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in a feathered dinosaur[J]. Nature, 2001, 410(6832): 1084-1088.
  • 5.    Pei R, Pittman M, Goloboff P A, et al.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0): 4033-4046. e8.
  • 6.    Gong E, Martin L D, Burnham D A, et al. The birdlike raptor Sinornithosaurus was venomou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2): 766-768.
  • 7.    Gianechini F A, Agnolín F L, Ezcurra M D. A reassessment of the purported venom delivery system of the bird-like raptor Sinornithosaurus[J].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2011, 85(1): 103-107.
  • 8.    Schmitz L, Motani R. 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J]. Science, 2011, 332(6030): 705-708.
  • 9.    Sinornithosaurus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