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香港電影

鎖定
中國香港電影,香港是中國最先接觸電影的地方。 [1] 
中文名
中國香港電影
地    區
香港

中國香港電影歷史沿革

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派技師到此放映影片並拍攝風光素材。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瓦盆伸冤》。
1913年,黎民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製了短故事片《莊子試妻》。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劇中扮演一個使女,遂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電影演員。
1923年,黎民偉和他的兄弟組建民新影片公司,拍攝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先生北上》等新聞片和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1925)。
1930年,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在香港成立。
從1913年到1930年,是香港電影的“萌芽時期”。此期一共生產了十多部無聲電影。它們大多與戲曲藝術結合,繼承“文以載道”的傳統,為此後的香港電影樹立了“導人向上”的風範。從1930年到1941年香港淪陷,構成香港電影的成長期。
1933年出現有聲影片《良心》,1935年才完全停止拍攝無聲影片。此間成立了大觀、南粵等50多家粵語製片公司,共生產了550多部影片。這些影片大部分是平庸、色情的商品,但也有不少宣揚愛國主義的作品。
七七事變後,“華南電影界賑災會”成立,創作了《最後關頭》、《血肉長城》、《大義滅親》等抗戰題材影片。上海失陷後,一批電影工作者轉移到香港,與香港電影工作者團結合作,拍攝了大量抗日題材的作品,如《血濺寶山城》、《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國難財主》、《小老虎》、《上海火線後》、《叱吒風雲》、《太平洋的風雲》、《焦土抗戰》和紀錄片《廣州抗戰記》、《西北線上》以及由全體電影工作者義拍的影片《最後關頭》等。這些影片真實傳達了香港人民的民族氣節,歌頌了支援抗戰的正義行為,形成了香港電影的愛國主義傳統。其他題材的代表作有反映社會現實的《鐵骨蘭心》、《人海淚痕》,歷史片《岳飛》、《洪承疇》,偵探片《夜半槍聲》,民間故事片《斬龍遇仙記》和第一部粵語片《泣荊花》等。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這個階段香港電影製片事業完全停頓。
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是香港電影的復甦期。該時期成立了大中華影業公司、永華影業公司等製片機構,共生產影片440多部。較有影響的是《同病不相憐》、《三女性》、《風雪夜歸人》、《正氣歌》、《流亡之歌》、《春城花落》、《人海淚痕》、《滿江紅》、《野火春風》、《火葬》、《水上人家》等。此時的香港電影形成了現實主義傳統,深受海內外廣大觀眾的歡迎,大有供不應求之勢。1948年,香港的電影工作者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彩色片《蝴蝶夫人》。
1950年到1966年是香港電影的繁榮時期,先後成立了一批進步製片公司,如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新聯影業公司、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等,使香港影壇朝氣勃勃。其中永華影業公司、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與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鼎足而立,成為當時香港三家最大的製片機構。這個時期生產影片4000多部,年平均出品200多部,最高的1961年達300部。粵劇戲曲藝術片最流行,深受觀眾歡迎的粵劇演員任劍輝、芳豔芬、紅線女、馬師曾等經常主演這類影片。武俠片也風靡一時,最著名的是以廣東民間傳説英雄人物黃飛鴻的故事為題材的影片集,僅50年代就拍了62部(共80多部),主演演員關德興、石堅等也因此名聞海外。這一時期的故事片多以家庭倫理道德題材為主,代表性作品有《父母心》、《寸草心》、《慈母淚》、《敗家子》、《家家户户》、《孝道》等。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的作品有《一板之隔》和《阿Q正傳》、《孽海花》(入選愛丁堡電影節)、《四千金》和《江山美人》(分獲第5屆、第6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以及《珠江淚》、《絕代佳人》、《一年之計》、《春》等。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有吳楚帆、白燕、朱石麟、李翰祥、夏夢、林黛、李麗華等。
1967年到1978年是香港電影的轉型時期。
1966年大陸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引發1967年香港的動亂,曾經占主導地位的長城、鳳凰、新聯等公司的產量大幅度減少,年平均出品100部。由於香港經濟繁榮,市民生活迅速改善,觀眾的欣賞趣味發生了改變。他們重視通過消費電影為觀眾提供娛樂消閒的功能和透過電影對社會現實的描寫來認識社會、人生的功能。因此,香港電影逐漸脱離社會寫實傳統,發展出完全以娛樂為目的的新派功夫武俠片、功夫喜劇、小市民喜劇、社會奇案電影、黑社會電影等類型電影。新派功夫武俠片的代表作有《大醉俠》(胡金銓導演)、《獨臂刀》(張徹導演)以及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李小龍的武打功夫既有傳統根底,又中西合璧,成為一種以實戰為本,臨陣應變、不拘形式的國際化徒手技擊術,建立起英雄暴力美學,從而很快打入歐美市場,在西方掀起“功夫熱”。功夫喜劇的代表人物是洪金寶和成龍。洪金寶自導自演了《三德和尚與舂米六》,成龍主演了《蛇形刁手》與《醉拳》。其他類型優秀影片尚有《廉政風暴》、《泥孩子》、《老虎田雞》等。
1979年至今,是香港電影發展的多元化創作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多種多樣的類型電影發展成熟,形成了多元化的創作格局。
1979年,香港影壇興起新浪潮運動。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有許鞍華的《瘋劫》、徐克的《蝶變》、方育平的《父子情》、章國明的《邊緣人》、關錦鵬的《胭脂扣》、程小東的《倩女幽魂》、王家衞的《旺角卡門》等。這些影片在技術、影像風格上都有突破和創新,而且藴涵濃厚的人文色彩,貫穿着創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如《蝶變》將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合而為一,刷新了觀眾對武俠片的觀念,導演手法也使人耳目一新。儘管新浪潮只持續了三四年時間,但它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長遠的。它訓練的一大批青年導演很快成為香港電影的生力軍,促使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進一步尋求藝術與商業的平衡;他們的創新大大豐富了香港現行的電影機制,進一步促進了多元化創作格局的形成。多元化時期香港的製片機構主要是邵氏兄弟公司、嘉禾電影機構、新藝城公司、銀都機構、第一機構等,每年生產影片100餘部。

中國香港電影電影類型

電影的主要類型有:
①武打片。武打片分功夫片,如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系列、曾志偉導演的《最佳拍檔》、徐克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槍戰片如麥當雄導演的《省港奇兵》;警匪片如成龍自編自導自演的《警察故事》(1985)、《新警察故事》、《無間道》系列(2003)等;黑幫片如吳宇森導演、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
②喜劇片。與武打片一起,作為香港電影兩大主流之一的喜劇片分為武打喜劇,如已成為經典的成龍電影、許冠文的《摩登保鏢》、麥嘉的《女皇密令》;社會生活喜劇,這類喜劇既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又充滿笑料諧趣,洋溢着温馨的人間情愛,如張堅庭執導的《表錯七日情》、杜琪峯導演的《八星報喜》、石天的《全家福》、冼杞然導演的《三人世界》、陳嘉上導演的《小男人週記》、劉鎮偉導演的《大話西遊》等;鬼怪喜劇如劉觀偉導演的《殭屍先生》、陸劍明導演的《天官賜福》、黎大偉導演的《富貴開心鬼》等。
③其他類型影片。如文藝片《傾城之戀》、《等待黎明》、《紅玫瑰白玫瑰》,愛情片《最愛》、《新不了情》、《甜蜜蜜》等,寫實片《半邊人》、《監獄風雲》、《香港製造》、《千言萬語》、《榴蓮飄飄》、《人民共廁》等,歷史片《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西楚霸王》等,傳記傳奇片《阮玲玉》、《中國最後一位太監》等。

中國香港電影代表明星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光彩熠熠的明星,他們是成龍、周潤發、許冠文、洪金寶、李連杰、張國榮、劉德華、梁家輝、梁朝偉、周星馳、張曼玉、梅豔芳、葉倩文、楊紫瓊等。
也成就了一羣各具特色的導演,他們是導演過《胭脂扣》(1988)、《人在紐約》(1989)、《有時跳舞》(1999)、《藍宇》(2001)等的王家衞、吳宇森、成龍和關錦鵬,導演過《投奔怒海》(1982)、《女人四十》(1995)等的許鞍華,導演了《香港製造》(1997)、《榴蓮飄飄》(2000)等的陳果,導演過《籠民》(1993)的張之亮,導演過《虎度門》(1996)的舒琪等。
王家衞由《旺角卡門》(1988)、《重慶森林》(1994)、《東邪西毒》(1995)、《春光乍泄》(1997)、《花樣年華》(2000)等作品構成了自己完整的電影世界。他的電影語言獨具個人特色,透露着香港本土色彩。在似斷實連的機智敍事中,電影重構了心理的時間與空間,描繪出一個華麗的視聽藝術世界。由怪異唯美的攝影風格和美術造型形成的畫面質感,流露着濃烈迷人的氣息。慢鏡頭、男主角堅毅的面部表情、堅實的鋼筋水泥建築、數不盡的彈殼、紛濺的石屑、雙槍連發、人物在彈陣中飄飄欲飛、談笑風生。這是吳宇森電影的招牌性畫面。其實,這些讓人熱血沸騰的畫面,除了給人視覺的快感之外,還洋溢着人人嚮往的俠義精神。在這裏,那些黑道中的“有道之盜”,成為豪氣干雲的英雄。
吳宇森的代表作有《英雄本色》(1986)、《喋血雙雄》(1989)、《辣手神探》(1992)、《終極標靶》(1994)、《斷劍》(1996)等。
成龍除作為電影明星,還擔任製片、導演、編劇、剪輯、武術指導、特技設計、特技表演和演唱主題歌等工作,是全能型的電影家。在《蛇形刁手》和《醉拳》之後,成龍的代表作品有《A計劃》(1983)、《警察故事》(1985)、《飛龍猛將》(1988)、《超級警察》(1992)、《紅番區》(1995)、《我是誰》(1998)、《尖峯時刻》(1998)、《特務迷城》(2001)、《皇廷激戰》(2003)、《功夫之王》(2008)等。這些影片塑造的主人公社會地位不高,但心懷仁義,心地友善,性格頑皮、幽默、永不言敗,意志堅定,在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施展無往不利的武功,是典型的平民英雄。
影片的武打特色是:
①場面調度、鏡頭角度和剪輯準確,以營造畫面的真實感、節奏感、合理性、美感。
②充分利用現場環境、物件進行武打設計,體現出超凡的想象力。
③將喜劇因素融入武打之中。
④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