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

鎖定
為進一步實施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提高工作的系統性、規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經商教育部,文化部前制定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

目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前言

前 言
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存續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傳承後勁,成為當前廣大非遺傳承人羣的迫切願望。為了滿足非遺傳承的現實需要,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關於非遺保護的具體要求,文化部、教育部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該計劃已成為非遺保護事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 [1]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啓動了研培計劃。目前全國已有57所高校先後參與,舉辦研修、研習、培訓180餘期,加上相關延伸培訓,培訓學員近萬人次,涉及紡染織繡、陶瓷燒造、金屬工藝、雕刻塑作、漆藝、建築營造、編織扎制、傢俱木作、工藝繪畫、服飾製作、造紙和筆墨硯製作、印刷等傳統工藝項目。
在各地文化、教育行政部門的積極響應和有序組織下,各參與高校以飽滿的熱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根據地域文化特點和專業優勢,科學安排課程,精心組織教學,做好後勤保障。學員們增長了學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技藝,發現了自身的價值和潛力,增強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一些學員成為當地非遺傳承的領頭人,出現了“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希望能夠得到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研培計劃作為高校與傳承人羣的互動實踐,密切了高校與地方社區的聯繫,促進了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增強了高校的文化傳承能力。
研培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總體上仍處於探索階段。2016年暑期,文化部組織各參與高校分赴非遺項目所在地,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回訪學員活動,評估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安排。
在上述基礎上,為進一步擴大研培計劃對傳承人羣的覆蓋面,提高工作的系統性、規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針對當前非遺工作實際,結合前期實踐情況,經商教育部,特制定本計劃。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計劃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計劃目的
研培計劃旨在為非遺傳承提供高校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研究技藝和技術、開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討與實踐,幫助非遺項目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羣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實現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同時,推動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工作原則
1.遵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基本理念、原則和要求。
2.尊重傳統文化和民族習俗,尊重非遺項目的基本文化內涵,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3.尊重傳承人羣的主體地位,尊重傳承人羣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再創造的權利。
4.重視青年人在實現非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保持和擴大傳承人羣。
(三)年度任務
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2017年度研培計劃着重配合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主要面向傳統工藝項目開展,注重覆蓋面大量廣、有助於帶動脱貧增收的傳統工藝項目;同時,穩慎探索非遺其他門類的研培工作。
文化部會同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遴選60-70所高校和相關單位,舉辦約200期研修、研習和培訓班;各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會同本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本地區的研培計劃;加上其他延伸培訓,全年達到1萬人次以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