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針灸學概要

鎖定
《中國針灸學概要》是1986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作者是北京中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中文名
中國針灸學概要
作    者
北京中醫學院
上海中醫學院
南京中醫學院
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86年08月
頁    數
208 頁
定    價
19.00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800221279 [1] 

中國針灸學概要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
本書為普及性基礎知識讀物。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中
醫學基礎知識;中篇為經絡與輸穴;下篇為針灸治療。書後附耳針療法
及針刺麻醉簡介。敍述簡煉,重點突出,可供初學針灸者及基層醫護人
中國針灸學概要 中國針灸學概要
員學習參考. [1] 

中國針灸學概要圖書目錄

目錄
緒言
上篇 中醫學基礎概述
第一章 陰陽、五行
一、陰陽
(一)陰陽的對立依存
(二)陰陽的消長轉化
二、五行
(一)事物的五行歸類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第二章 臟腑
一、髒
(一)心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
(六)心包
二、腑
(一)小腸
(二)膽
(三)胃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三章 經絡
一、命名和分類
二、經絡的作用
第四章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第五章病因
一、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熱(火温)
二、七情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飲食不調
(二)過勞過逸
(三)外傷
(四)瘀血和痰
第六章 診法
一、望診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舌
二、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三、問診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飲食口味
(四)問二便
(五)問痛
(六)問睡眠
(七)問經帶
四、切診
(一)脈診
(二)經絡輸穴按診
第七章 辨證
一、八綱辨證
(一)表裏
(二)寒熱
(三)虛實
(四)陰陽
二 臟腑辨證
(一)心臟病證
(二)肝臟病證
(三)脾臟病證
(四)肺臟病證
(五)腎臟病證
(六)心包病證
(七)小腸腑病證
(八)膽腑病證
(九)胃腑病證
(十)大腸腑病證
(十一)膀胱腑病證
三、經絡辨證
(一)十二經脈病候
(二)奇經八脈病候
中篇 經絡與輸穴
第一章 經絡輸穴概述
一、十四經體表分佈概況
(一)四肢
(二)軀幹
(三)頭面頸項
二 輸穴的分類
(一)十四經輸穴
(二)經外奇穴
(三)阿是穴
三 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二)原穴
(三)絡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交會穴
四、輸穴的定位法
(一)解剖標誌法
(二)骨度分寸法
(三)手指比量法
五、十四經輸穴的主治綱要
第二章 十二經脈和輸穴
一、手太陰肺經
1.中府
2.雲門
3.天府
5.尺澤
6.孔最
7.列缺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二、手陽明大腸經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5.陽溪
6.偏歷
7.温溜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3.五里(手)
14.臂�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頸)
19.禾�(鼻)
20.迎香
三、足陽明胃經
1.承泣
2.四白
3.巨�(鼻)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2.缺盆
13.氣户
14.庫房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8.水道
29.歸來
30.氣衝
32.伏兔(股)
33.陰市
34.梁丘
36.足三里
37.上巨虛
38.條口
40.豐隆
41.解溪
42.衝陽
44.內庭
45.厲兑
四、足太陰脾經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5.商丘
6.三陰交
7.漏谷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3.府舍
14.腹結
15.大橫
17.食竇
18.天溪
19.胸鄉
21.大包
五、手少陰心經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裏
6.陰郄
7.神門
8.少府
9.少衝
六、 手太陽小腸經
1.少澤
2.前谷
3.後溪
4.腕骨(手)
5.陽穀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俞
11.天宗
12.秉風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
19.聽宮
七、足太陽陽膀胱經
1.睛明
2.攢竹
3.眉衝
4.曲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
32.次�
33.中�
34.下�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郄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盲俞
44.神堂
45.��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舍
50.胃倉
51.盲門
52.志室
53.胞盲
54.秩邊
55.合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崑崙
61.僕參
62.申脈
63.金門(足)
64.京骨
65.束骨
66.通谷(足)
67.至陰
八、足少陰腎經
1.湧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鐘
5.水泉
6.照海
7.復溜
8.交信
9.築賓
10.陰谷
11.橫骨
12.大赫
13.氣穴
14.四滿
15.中注(腹)
16.盲俞
17.商曲
18.石關
19.陰都
20.通谷(腹)
21.幽門
22.步廊
23.神封
24.靈墟
25.神藏
26.或中
27.俞府
九 手厥陰心包經
1.天池
2.天泉
3.曲澤
4.郄門
5.間使
6.內關
7.大陵
8.勞宮
9.中衝
十、手少陽三焦經
1.關衝
2.液門
3.中渚(手)
4.陽池
5.外關
6.支溝
7.會宗
8.三陽絡
9.四讀
10.天並
11.清冷淵
12.消濼
13.�會
14.肩�
15.天�
16.天�
17.翳風
18.�脈
19.顱息
20.角孫
21.耳門
22.和�
23.絲竹空
十一、足少陽膽經
1.瞳子�
2.聽會
3.上關
4.頷厭
5.懸顱
6.懸釐
7.曲鬢
8.率谷
9.天衝
10.浮白
11.頭竅陰
12.完骨(頭)
13.本神
14.陽白
15.頭臨泣
16.目窗
17.正營
18.承靈
19.腦空
20.風池
21.肩井
22.淵腋
23.輒筋
24.日月
25.京門(腰)
26.帶脈
27.五樞
28.維道
29.居�(股)
30.環跳
31.風市
32.中瀆(股)
33.膝陽關
34.陽陵泉
35.陽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陽輔
39.懸鐘
40.丘墟
41.足臨泣
42.地五會
43.俠溪
44.足竅陰
十二、足厥陰肝經
1.大敦
2.行間
3.太沖
4.中封
5.蠡溝
6.中都(足)
7.膝關
8.曲泉
9.陰包
10.五里(股)
11.陰廉
12.急脈
13.章門
14.期門
第三章 奇經八脈與輸穴 附:經外奇穴
一、督脈
1.長強
2.腰俞
3.腰陽關
4.命門
5.懸樞
6.脊中
7.中樞
8.筋縮
9.至陽
10.靈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啞門
16.風府
17.腦户
18.強間
19.後頂
20.百會
21:前頂
22.囟會
23.上星
24.神庭
25.素�
26.人中
27.兑端
28.齦交(口)
二、任脈
1.會陰
2.曲骨
3.中極
4.關元
5.石門
6.氣海
7.陰交(腹)
8.神闕
9.水分
10.下脘
11.建裏
12.中脘
13.上脘
14.巨�
15.鳩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宮(胸)
20.華蓋
21.璇璣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漿
三、衝脈
四、帶脈
五、陽蹺脈
六、陰蹺脈
七、陽維脈
八、陰維脈
附:經外奇穴
1.印堂
2.太陽
3.魚腰
4.四神聰
5.金津、玉液
6.定喘
7.華倫夾脊
8.胃管下俞
9.腰眼
10.十七椎
11.子宮(腹)
12.肩前(肩內陵)
13.中泉
14.四縫
15.十宣
16.八邪
17.膝眼
18.闌尾穴
19.膽囊穴
20.八風
下篇 針灸治療
第一章 針灸法
一、毫針刺法
(一)針具和練習法
(二)術前準備
(三)進針及出針
(四)得氣和補瀉法
(五)注意事項
(六)異常現象的處理
二 其它針法
(一)三稜針刺法
(二)皮膚針刺法
(三)皮內針刺法
三、灸法
(一)術前準備
(二)灸法的分類
(三)注意事項
附:拔罐療法
第二章 治療概述
一、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
二、處方配穴的基本原則
三、特定穴的應用
(一)原穴和絡穴的應用
(二)背俞和募穴的應用
(三)五輸穴的應用
(四)郄穴 下合穴的應用
(五)八會穴、八脈交會穴的應用
第三章 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
一、中風
二、昏厥
三、頭痛
四、眩暈
五、口眼歪斜
六、中暑
七、瘧疾
八、感冒
九、咳嗽
十、喘證
十一、失眠
十二、心悸、怔忡
十三、癲狂
十四、嘔吐
十五、呃逆
十六、胃脘痛
十七、 腹痛
十八、泄瀉
十九、痢疾
二十、黃疸
二十一、脅痛
二十二、腰痛
二十三、水腫
二十四、遺尿
二十五、癃閉
二十六、遺精
二十七、陽萎
二十八、痹證
二十九、痿證 附:小兒癱瘓
三十、髒躁
三十一、閉經
三十二、痛經
三十三、崩漏
三十四、帶下
三十五、妊娠惡阻
三十六、乳汁少
三十七 小兒驚風
三十八、小兒腹瀉
三十九、痄腮
四 十、風疹
四十一、丹毒 附:纏腰火丹
四十二、疔瘡 紅絲疔
四十三、乳癰
四十四、腸癰
四十五、氣癭
四十六、扭挫傷
四十七 耳鳴、耳聾
四十八、目赤腫痛
四十九、鼻淵
五 十、鼻衄
五十一、齒痛
五十二 咽喉腫痛
附篇
第一章 耳針療法
一、耳與經絡、臟腑的關係
二、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稱
三、耳針的穴位
(一)耳穴的分佈規律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四、耳針的臨牀應用
(一)選穴原則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項
(四)常見病證的耳針選穴舉例
第二章 針刺麻醉簡介
穴名索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