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中国运动式治理

政府发动的专项治理方式
中国运动式治理是执政者通过政治动员发动的专项治理模式,具有权威性、特定性和短期性特征。其生成逻辑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与政体结构,在1949-1978年间以高密度规训性治理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步转向低频次生产性治理 [1] [4]。该模式曾在集中资源办大事、应对公共危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面临高成本、效果短暂等问题 [1-3]。随着法治化进程推进,学界普遍主张以制度化治理替代运动式治理 [1] [5]
治理特点
权威主导、目标明确、短期高效
历史阶段
革命时期阶段、改革开放阶段
演变趋势
高频向低频、规训向生产转型
积极作用
危机应对、集中攻坚
存在问题
政策异化、资源损耗
优化方向
法治化监督、科学化评估

定义与特征

播报
编辑
运动式治理指政府通过动员手段发动的专项治理过程,核心特征包括:
  1. 1.
    治理主体需具备政治权威与动员能力 [1] [5]
  2. 2.
    针对预先选定的特定治理对象 [1]
  3. 3.
    具备突击性、短期性的执行周期 [5]
  4. 4.
    产生高强度但不可持续的政策效果 [3]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1. 1.
    革命传统阶段(1949-1978)以群众运动为主轴,典型表现为'三反五反'等社会改造运动,呈现出高频率、广覆盖、强规训特征 [1] [4]
  2. 2.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后)转向低频次专项治理,如2017-2019年河北省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 [2]。治理目标聚焦官僚系统效能提升,形成"动员-考核-验收"的闭环机制 [1]

作用与困境

播报
编辑
  1. 1.
    实践价值
    • 集中资源攻克重大工程(如高铁建设) [1]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非长效治理模式
    • 快速治理社会顽疾(如2019年ETC推广) [3]
    • 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如疫情防控) [1]
  2. 2.
    现实困境
    • 2019年ETC推广出现行政摊派现象 [3]
    • 2019年环保专项行动引发企业'运动式应付' [2-3]
    • 存在目标置换、专业能力弱化等治理异化风险 [4]

优化路径

播报
编辑
学界建议从三方面改进:
  1. 1.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3]
  2. 2.
    强化法治约束,规范流程 [5]
  3. 3.
    推动治理转型,2025年研究显示运动式治理将逐步被常规化治理替代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