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鎖定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社會公益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創建於1957年8月,是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系和農藥係為基礎,首批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五個直屬專業研究所之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要任務是以農業有害生物和農藥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植物保護的重大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開展國際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合作與交流,為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共有在職職工238人,在籍博士生79人,碩士生217人;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重點二級學科的碩、博士學位授權點。 [1] 
中文名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外文名
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簡    稱
IPP·CAAS
成立時間
1957年
主管部門
中國農業科學院
研究所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
博士後流動站
1個
博士點
8個(二級學科)
碩士點
8個(二級學科)
現任所長
周雪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歷史沿革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建所初期

1949年4月20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舊農林部中央農事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的基礎上成立,設植物保護系、農業理化系,以解決國家的糧棉增產為首要任務,承擔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和農藥合成研究工作。
1957年8月27日,以原華北農科所植物保護系和農業化學系農藥研究部分為基礎,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建院初期首批五個專業研究所之一。工作重點以面向社會主義新中國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農業生產技術為宗旨,開展控制病蟲害研究,增加農作物產量,保障農產品供給。 [2]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文革時期

1966年,全國“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植保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衝擊和影響。
1969年底,植保所人員被拆分數處,病蟲害部分下放河南新安縣農業生物研究所、農藥部分下放四川重慶中國農科院柑橘所等。 [2] 
1971年,河南新安縣農業生物研究所搬遷至河南新鄉中國農科院灌溉所東牧村,保留單位名稱,撤銷處室建制。後來農藥室改建成四川農業科學院農藥研究所。
1974年,提出了中國植物保護工作方針。
1978年,12項技術研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2]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拓發展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植保所重新回遷北京原址,恢復建制。年底,植保所下放河南新鄉(病蟲害部分)與下放重慶北碚(農藥部分)的兩地人員返回北京,開始恢復重建;同年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
1989年,原子能所微生物室劃歸本所。 [2] 
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1992年、1996年,植保所在農業部組織的“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開發能力綜合評估”活動中,兩次獲得榜首,並獲得“全國農業基礎研究十強研究所”稱號。 [2] 
1992年,承擔的“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對國內外開放運行。
2006年,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物防治學科整體併入植保所科研創新體系。
2013年,設施先進、功能配套的1.6萬平方米國家農業生物安全中心開始運行。同年入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第一批試點研究所。 [2] 
2014年,研究所新增作物線蟲病害流行和防控和天然產物農藥生物合成與調控機理兩個創新團隊。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設施資源

科研設備
截至2013年5月,依託於研究所的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建築面積共計16897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109台/套、試驗枱通風櫃等200台套。 [3]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直屬的北京中保綠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網顯示,公司生產車間佔地30000多平米,試驗示範基地5000畝,擁有全自動生產線18條,具備SC、EW、AS、WDG、WP、ME、GR、EC等11種劑型200多規格的生產能力。 [4] 
數據資源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數據庫收錄754種入侵物種、2773張物種圖片、1330條普查記錄、23960條排查記錄、1474次標準地調查。 [5]  研究所擁有CNKI全文數據庫、國研網、Web of Science、維普期刊數據庫、圖書館館藏中文科技文摘數據庫、萬方數據、圖書館館藏外文科技文摘數據庫、Ulr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Wiley Online Library、Taylor Francis Journals Online、SpringerLink、SpringerProtocols、SourceOECD、ScienceDirect、Science Online、ProQuest 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PNAS等數據檢索服務。 [6]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擁有1個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箇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聯合實驗室、2個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8個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室站、1個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中心等。研究所是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的掛靠單位。 [1]  [7] 
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8]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風險評估實驗室 [8]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藥化學及應用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雜草鼠害生物學與綜合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8] 
聯合實驗室:MOA-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中美生物防治合作實驗室 [9] 
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農業部植物抗病蟲性及農藥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 [10] 
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室站:農業部廊坊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錫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桂林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長島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新疆庫爾勒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吉林公主嶺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11] 
研究室:植物病害研究室、農業昆蟲研究室、農藥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室、植保生物技術研究室、生物入侵研究室、雜草鼠害與草地植保研究室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38人,其中科技人員206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12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14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中華農業英才1人,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創新團隊6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5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英才計劃”A類人才5名。 [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郭予元吳孔明 [12]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向文勝、李顯春、周雪平吳孔明 [13]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何晨陽周雪平吳孔明 [14] 
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陸宴輝 [15]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陸宴輝 [16] 
農業科研傑出人才:鄭永權、陳萬權周雪平吳孔明 [17] 
農業科研創新團隊
創新團隊名稱
團隊首席科學家
屬性
糧棉作物重大害蟲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創新團隊
吳孔明
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18] 
轉基因農作物環境風險評價及控制技術
彭於發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植物病理學與病害防控
何晨陽、王錫峯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農業重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學及控制技術
萬方浩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農藥化學與應用技術
鄭永權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生物防治與利用
邱德文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19]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合作交流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國際合作平台建設方面,擁有2個聯合實驗室,即“農業部-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和“中美生物防治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外專局引智基地,即“綠僵菌生物防蝗基地”和“無公害微生物農藥生產應用技術基地”,並於2012年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命名中被授予“國家農業生物安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稱號。 [20]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先後與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荷蘭俄羅斯比利時、丹麥、瑞士、挪威、英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朝鮮等國家有關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與國際應用生命科學研究中心(CABI)、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國際水稻所(IRRI)、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等國際組織,與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大型跨國公司等近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50餘個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 [20]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每年,接待來訪國外專家50餘個團組、150人次,邀請國外專家作學術報告40-50次;選派出訪專家40餘個團組、70餘人次參加國際會議、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訓等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多人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做特邀或大會報告;主辦或承辦國際大會、地區性和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10次;研究所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期刊任職20餘人次。 [20]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引進國外智力資源方面,與多名專家簽署長期客座教授協議: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an Leach教授、美國杜克大學董欣年教授、比利時列日大學Frederic Francis教授、丹麥奧胡斯大學Gabor Lovei教授、英國洛桑研究所周警疆博士、美國邁阿密大學梁春教授、英國蘇塞克斯大學Neil Crickmore教授、法國農業科學院Didier Lereclus教授、CABI瑞士中心主任Ulrich Kuhlmann博士和CABI北京代表處張峯博士。Gabor Lovei教授和Jan Leach教授分別入選國家外專局2011,2012-2013年高端外國專家項目計劃;CABI瑞士中心主任Ulrich Kuhlmann博士獲得2012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20]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成果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自“十二五”以來,獲得各種科技成果獎勵4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獎25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6項,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技進步獎10項。“中國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業入侵生物的預警與監控技術“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青藏高原青稞與牧草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及應用”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133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和獲新品種保護4個,獲得農藥登記證11個,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99項。 [1] 
通過科技下鄉、科技興農等方式,開展技術服務、技術轉移,示範推廣科研成果。2009年以來,研究所針對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研發主要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品種等176項,其中93項得到廣泛應用,有效地控制了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實現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3億元左右,對農作物有害生物的治理髮揮了作用。 [1]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在2013~2015年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41項,發表SCI論文617篇,其中院選頂尖SCI核心期刊或相應級別論文9篇,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1] 
2016年11月,研究所推選的“盲蝽類重要害蟲種羣監測與綠色防控關鍵技術”“蛋白質誘導植物免疫技術體系的建立與產品創制”“小麥孢囊線蟲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3項成果獲2016年度中國植保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22] 
2024年1月5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該所農藥分子靶標與綠色農藥創制創新團隊提出了調控斜紋夜蛾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纖維載體結構設計策略,成功創制了調控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新載體。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納米快報》上。 [38]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學術期刊

  •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原刊名為《中國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通報》,1985年由中國害蟲生物防治的先驅—邱式邦院士創辦,1995年更名為《中國生物防治》,2011年更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該刊由農業部主管,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性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500種科技類期刊之一。
刊登內容涉及農、林、水產、衞生和環境科學等領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蟲、病毒、細菌、真菌、線蟲、雜草等的生物防治技術及其機理研究。刊登內容設定期欄目和不定期欄目。定期欄目包括特邀綜述、研究報告、專題綜述、研究簡報等;不定期欄目包括基礎知識與實驗技術、國外生防、生防論壇、生防技術快訊等。 [23] 
  • 《植物保護》
植物保護》創刊於1963年,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辦,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
該刊已被《CAB(英國)》、《Agrindex(FAO)》、美國《化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生物學文摘》、《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等多家重要的數據庫和科技文摘期刊庫收錄,被納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科技期刊500名精品數據庫。
主要刊登有關植物病理、農林業昆蟲、雜草及鼠害等農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檢疫、農藥等植物保護學科各領域原始研究性論文和具有創新性、實用性技術成果文章,優先發表創新性突出的文章。設有固定欄目:研究報告、調查研究、研究簡報、技術與應用;不定期欄目:專論與綜述、實驗方法與技術、基礎知識、有害生物動態、專家視角、爭鳴、圖説植保;另外還有科技信息、學會活動、書訊、會訊小欄目。 [24] 
  • 《植物保護學報》
植物保護學報》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為國家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植物保護學報》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技術文摘CABI)》、《美國農業文獻索引AGRICOLA)》、《國際農業文獻索引AGRIS)》、《英國動物學記錄ZR)》、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等國際主流數據庫收錄,並被國內多家權威檢索系統《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收錄。
主要刊登農作物病害、蟲害、草害、鼠害、農藥等方面未曾發表過的偏重應用或與應用聯繫較緊密的研究論文、文獻綜述及研究簡報等。 [25] 
  • 《生物安全學報》
生物安全學報》是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福建省昆蟲學會共同主辦的面向生物安全科學國際前沿的中英文學術雜誌,2010年創刊,於2011年起正式在國內外出版發行。主要登載有關生物入侵、農業轉基因生物、農用化學品、新技術等帶來的生物安全科學問題的原始性研究論文、文獻綜述及研究簡報等。 [26] 
  • 《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主要刊登植物檢疫和危險性有害生物的研究報告,有害生物檢測鑑定、除害處理、產地檢疫、調運檢疫、疫情檢查與監管的技術與方法,以及國際植物檢疫和病蟲害疫情動態等信息;該刊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收錄。 [27]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重點二級學科的碩、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博士後流動站
植物保護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
植物保護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
植物病理學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農藥學
雜草學
入侵生物學
轉基因生物安全學
生物防治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8]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教學建設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在籍博士生79人,碩士生217人,聯合培養客座研究生200餘人,外籍研究生16人。 [28] 
研究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統一組織招生、授課和學位授予,課程學習期間由研究生院實行全方位管理;課程結束後跟隨導師進入研究所開展課題研究,直到完成畢業論文,在所期間,研究生主要由各專業研究所負責管理,研究生院進行輔助管理。 [29] 
研究所定期評選研究生獎學金 [30]  ,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年度優秀論文的評選。2016年9月,研究所3名研究生獲中國農科院2015年度優秀論文獎。 [3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形象標識

研究所標誌是由研究生英文簡稱“IPP·CAAS”構成的藝術圖案。
“I”使用英文小寫字母,其中小寫字母的點為紅色圓點,標誌整體為綠色,與植物保護的研究特色符合。
圖案整體又如“保”的圖案,寓意植物保護。 [29]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名流題詞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農業部原部長何康題詞:農作物衞士,病蟲害剋星。 [32] 
國家科委副主任韓德乾題詞:加驗植保科學研究,促進我國農業發展。 [33] 
農業部原副部長洪紱曾題詞:保持光榮,再創輝煌。 [34] 
農業部原副部長相重揚題詞:植物大夫,生產衞士。 [35]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農科院原院長盧良恕1997年6月題詞:面向廿一世紀,密切聯繫生產,加強植物保護科學研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6]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張傑
沈銀書
副所長、紀委書記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獲榮譽

2022年8月,入選全國綠化先進集體表彰名單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