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

鎖定
2017年4月27日,東南大學多學院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一場有關神經教育學的學術研討會,該會議宣佈,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即日成立 [1] 
中文名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 [1] 
成立時間
2017年4月27日 [1] 
所屬地區
中國江蘇南京 [1]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發展歷史

2017年4月27日,東南大學多學院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一場有關神經教育學的學術研討會,來自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及人工智能等多領域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該會議宣佈,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即日成立 [1] 
東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廣軍表示,神經教育學代表現代教育發展方向,將在一定意義上改變國家教育政策的探討方向,改變現存教學模式和教師培養模式,改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從而對中國教育乃至人類進步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1] 
2017年4月27日,當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幾個字在江蘇省會議中心的會場屏幕上出現時,來自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他們時而鼓掌,時而建言,設想着神經教育學未來的藍圖。沒有人再提出:神經科學與教育兩不相干 [1] 
這和韋鈺及一批學者十幾年來的呼籲倡導有關。1996年,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ECS)在丹佛召開了一次教育界和神經科學界的對話,討論是否可能溝通這兩個領域,神經科學與教育由此第一次被公開聯繫起來 [1] 
隨後的幾年,國外關於腦科學和教育之間的研究越來越多,而彼時的國內,還是一片空白。1997年左右,韋鈺和國內的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神經教育這個領域。“那時候去聽一些研討會,完全聽不懂。”但研究教育多年,韋鈺本能地覺得,這個學科很有發展前景 [1] 
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自那時起,心理學,這一起源於哲學的學科變成科學。威廉·詹姆斯基於其心理學研究而對教育下的定論也因此被打了個問號 [1]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科研條件

韋鈺説,這一背景下,越來越有人相信教育是一門科學,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也逐漸進入該領域。這也是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能夠成立的大背景,將近二十年的耕耘,韋鈺及一批學者所提倡的神經教育學終於有了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高層次學術平台。韋鈺對神經教育學的認識是,它是一門基於實證性科學研究的教育學,是涉及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和學習科學等學科的跨學科、轉換學科領域 [1] 
1999年與2002年,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教育研究和創新中心(CERI)分別啓動了兩期腦科學和教育之間的交叉研究計劃,建立了國際合作研究網絡,鼓勵神經科學家研究教育中的實際問題。2002年,哈佛大學的教育研究院開了一門名為“認知發展、教育和腦”的新課程,並於2003年成立了“國際心智、腦和教育學會”(IMBES) [1] 
在英國,Bristol大學的Paul Howard-Jones及其團隊從2005年開始,建立了神經科學和教育界之間的聯繫,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形成了一種合作機制,得到了很多研究結果 [1] 
而中國,在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成立前,也僅僅於2002年在東南大學建立了學習科學研究中心。2005年12月,在該中心基礎上,籌建了“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3年12月,“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重點實驗室正式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驗收,初步建成人的智能發展評測平台 [1] 
韋鈺表示,下一步東南大學就將自2017年開始建立統一有關人智能發展和智能醫學技術的研究平台,其中包括構建一個從基因、神經遞質、生理、心理到行為的多層次人腦關鍵智能的評測平台,建立“基因-腦功能-生理/生化-行為”大數據庫 [1] 
“目前東南大學在研製相關技術工具和系統,如基於腦影像的評測、執行功能評測與訓練、社會情緒能力評測與訓練等。”韋鈺在會議現場表示 [1] 
韋鈺以社會情緒能力評測與訓練舉例,0到3歲是兒童社會情緒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和一些與先天基因有關的精神疾病治療的有效期,也是容易造成一生心智缺陷的敏感期,如自閉症。這階段如能通過相關評測系統及時監測到他/她的情緒變化,那麼就能及時干預治療 [1] 
再如執行功能評測,運用技術產生虛擬現實環境,當被測者按照其中的設計內容進行某種操作時,系統對響應行為和便攜式EEG(腦電圖描記器)信號檢測和判讀,可以進行兒童青少年執行功能的評測。在醫生的配合下,還可以對執行功能方面有弱點的兒童(如有多動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進行行為訓練,來改善他們的執行功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