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

鎖定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是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
中文名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
作    者
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255082
定    價
60 元
開    本
16 開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內容簡介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的主要目的是明確至2050年全球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預測我國未來對農業科技的重大需求,提出至2050年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發展戰略目標、分階段(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提出各階段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及可突破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形成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總體路線圖,並提出為實現以上目標所需要的體制、資源、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報告中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至2050年農業發展展望及對科技需求、中國農業科技總體和分階段目標及總體路線圖、植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發展路線圖、動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發展路線圖、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科技發展路線圖、農業現代化與智能化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及未來農業科技發展體制和政策保障。
本報告可作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進行科技戰略決策的重要參考,也可供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和參考。
未來50年,全球農業將逐漸進入一個新紀元。經濟發展將導致全球食物和纖維需求成倍增長,食物消費結構顯著變化,並提高人類對農業多功能的需求。全球能源危機的加劇將誘發農業生物質能源產業的崛起。農業將不僅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等傳統功能,還將擔負起緩解全球能源危機和為人類生存提供優美環境等新的歷史使命。未來農業將成為一個具有無限發展空間和潛力的行業。然而,發展機遇與巨大挑戰始終並存。到2050年農業將不但要滿足90億人口對食物和纖維數量和質量的需求,而且生物質能源發展將直接威脅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安全;同時,農業還將面臨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惡化等帶來的諸多風險。因此,未來50年,農業能否滿足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科技進步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未來50年,中國農業也將同全球農業一起逐漸步入一個農業發展新時代。在需求方面,食物和纖維需求總量將顯著增長,除了大米和小麥需求在今後10年出現緩慢增長後將出現下降的趨勢外,奶製品和水產品需求將增長3倍以上,畜產品、飼料糧、水果、食油和纖維總量需求將增長1.5~1.6倍,蔬菜和食糖需求將分別增長75%和1倍,而未來50年中國對農產品的需求結構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食物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主要驅動力依次是收入增長、城市化和人口增長。到2020年,中國農業將在資源緊迫、需求持續增長和日益多元化等一系列壓力下,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營養和維護農民生計等傳統功能,並開始承擔起改善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觀光農業和田園景觀,以及提供文化和傳統知識傳承等新功能。2030年以後,農業多樣化的新功能將不斷加強。
面對這樣一個發展趨勢,未來50年中國農業發展需要同時應對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農產品市場的擴張、農業比較效益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的改善和農業科技的發展,等等,這些都將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一系列挑戰也將紛踏而至,包括:農業在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農產品總量需求、質量和安全需求面臨極大挑戰;農業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耕地和水資源安全及生態安全的巨大挑戰;農業發展面臨日益嚴重的小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矛盾的挑戰;全球及國內對農業生物質能源需求的擴張和對農業多功能需求的增長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水土等資源超載壓力的威脅和挑戰;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衝擊和影響。很明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需要在動植物增產潛力、資源管理利用與安全、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生態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此,需要制定科技發展線路圖,來有效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本報告根據上述科技需求制定了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主要包括五大領域,即植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動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科技,農業現代化與智能化農業科技。路線圖總體目標是:到2050年,通過以上各農業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和突破,使中國農業具備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食物總量和質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農業進入傳統功能與現代多功能並存的未來新農業所需要的科技支撐條件。
為達到以上總體目標,五個重大農業科技領域分領域分別擬定了至2050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和路線圖:
(1) 在植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領域,將主要以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手段為主,採用重大產品導向的研發戰略,充分發掘和利用我國豐富的基因資源優勢,重點突破植物光能轉化和利用效率,堅持開發基於基因組信息的關鍵生物技術,構建我國功能植物的產品研發創新體系,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 在動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領域,將主要利用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組學及其技術、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手段,採用重大產品導向的研發戰略,發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畜禽水產業,包括海洋漁業,為人類培育安全、生長快、蛋白含量高、產肉量高、飼料轉化率高或抗病力強的畜禽水產品。
(3) 在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領域,深入研究水分、養分、人工輔助能資源高效利用機制和途徑,主要研發耕地保育與替代技術、工程-生物-化學節水技術、流域水資源知識管理技術、水-肥-能-體化管理的精確機械化施用技術、智能型化肥,全面建立節地型農業、節水型農業和節肥節能型農業三大生產技術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機械化、規範化和配套產業化,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和資源的持續利用。
(4) 在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科技領域,加強農產品安全生產、重大病蟲害防控,農產品營養保持,環境清潔控制、貯運保鮮和加工等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和綜合技術集成創新,建立農產品病蟲害流行的預警防控系統、智能專家管理系統,以及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數字跟蹤系統,實行精確監測和防控的“主動安全戰略”。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和綠色生態環境,確保農產品在培育、養殖、貯運、保鮮及加工過程中的品質安全,提供綠色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實現精準化食品設計和品質調控,研發多樣性的營養食品,改善膳食結構;創制“智能化個性營養食品”,滿足個性化的營養需求,為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提供個性化的功能食品。
(5) 在農業現代化與智能化農業科技領域,通過農業信息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高技術的武裝,使我國農業實現“四化”,並構建一個推進我國農業研究不斷創新的現代化平台: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化、農業資源管理數字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精準化、農業裝備的智能化、農業虛擬化研究網絡平台,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持續創新能力。
為確保農業科技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按照路線圖方案設計要求,報告還對農業科技總體發展和分領域科技發展分別就近期(2020)、中期(2030)和遠期(2050)的分階段目標做了具體分解,並相應制定了為達成總體目標和分階段目標的科技發展路線圖。
至2050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的實現,需要一系列的體制和政策保障。為保障至2050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總體路線圖的實現,急需國家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明確未來50年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各階段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變化路線圖,加快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科技人員積極性,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急需國家建立農業長期科技投入機制,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人力度,改善農業科技投入結構,提高固定性經費撥款比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立法等;急需建立國家農業科技人才基金,引進和培養一大批傑出的將帥人才和創新團隊,增強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 [1]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圖書目錄

總序
總前言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至2050年農業發展展望及對科技需求
第二章 中國農業科技總體和分階段目標及總體路線圖
第三章 植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發展路線圖
第四章 動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發展路線圖
第五章 資源節 約型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
第六章 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科技發展路線圖
第七章 農業現代化與智能化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
第八章 未來農業科技發展體制和政策保障
後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