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綠刺蛾

鎖定
中國綠刺蛾(Latoia sinica Moore)又名褐袖刺蛾、小青刺蛾,是屬於刺蛾科綠刺蛾屬的一個物種。成蟲體長約12mm,頭、胸及前翅綠色,翅基與外緣褐色,後翅灰褐色。卵橢圓形,黃色。幼蟲老熟時體長15~22mm,體黃綠色,繭橢圓形,棕褐色。蛹蓮子形,黃褐色。分佈於華北、山東、四川、貴州、湖北、江西等地。 [3] 
中文名
中國綠刺蛾
別    名
褐袖刺蛾
小青刺蛾
拉丁學名
Latoia sinica Moor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鱗翅目
刺蛾科
綠刺蛾屬
中國綠刺蛾

中國綠刺蛾形態特徵

中國綠刺蛾幼蟲 中國綠刺蛾幼蟲
成蟲長約12毫米,翅展21~28毫米;頭胸背面綠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黃色;觸角雄羽狀、雌絲狀;前翅綠色,基斑和外緣帶暗灰褐色;後翅灰褐色,臀角稍灰黃。卵扁平橢圓形,長1.5毫米,光滑,初淡黃,後變淡黃綠色。幼蟲體長16~20毫米;頭小,棕褐色,縮在前胸下面;體黃綠色,前胸盾具1對黑點,背線紅色,兩側具藍綠色點線及黃色寬邊,側線灰黃色較寬,具綠色細邊;各節生灰黃色肉質刺瘤1對,以中後胸和8~9腹節的較大,端部黑色,第9、10節上具較大黑瘤2對;氣門上線綠色,氣門線黃色;各節體側也有1對黃色刺瘤,端部黃褐色,上生黃黑刺毛;腹面色較淺。蛹長13~15毫米,短粗;初產淡黃,後變黃褐色。繭扁橢圓形,暗褐色。

中國綠刺蛾危害作物

桃、棗、櫻花、蘋果、梨、李、柑橘等多種植物。

中國綠刺蛾典型症狀

幼蟲啃食寄主植物的葉,造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常將葉片吃光 [1] 

中國綠刺蛾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羣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

中國綠刺蛾生物學特性

北方每年發生1代,安徽2代。1代區5月間陸續化蛹,成蟲6~7月發生,幼蟲7~8月發生,老熟後於枝幹上結繭越冬。2代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期為6~7月,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現第1代成蟲;第2代幼蟲8月底開始陸續老熟結繭越冬,但有少數化蛹羽化發生第3代,9月上旬發生第2代成蟲;第3代幼蟲11月老熟於枝幹上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羣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

中國綠刺蛾發生規律

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結繭在枝幹或淺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化蛹。成蟲羽化期分別為5月中旬和8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危害期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危害期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下旬起第二代幼蟲老熟,開始在樹幹上或沿幹爬至土中結繭越冬 [2] 

中國綠刺蛾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成蟲羽化前摘除蟲繭,消滅其中幼蟲或蛹,及時摘除幼蟲羣集的葉片。
(2)藥劑防治。幼蟲危害期噴藥,常用藥劑有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50%硫胺乳油1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20%菊馬乳油2000倍液,20%氯馬乳油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功夫3000~3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3000~35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
參考資料
  • 1.    郭書普編著,新版果樹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第172頁
  • 2.    常君,姚小華主編,薄殼山核桃豐產栽培與加工利用,金盾出版社,2014.01,第110頁
  • 3.    中國綠刺蛾 -  .中國自然保護區生物標本資源共享平台[引用日期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