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絲綢博物館

(浙江省省屬副廳級事業單位)

鎖定
中國絲綢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1號,是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為浙江省省屬副廳級事業單位。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要職能是進行絲綢文物收藏、研究、鑑定、修復和保護;絲綢文化宣傳、教育;絲綢文化旅遊紀念品經營。 [14]  佔地面積42286平方米,建築面積22999平方米, [16]  陳列面積5000平方米。
1992年2月2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原國家主席江澤民為該館題詞:“弘揚古蠶絹文化,開拓新絲綢之路。”中國絲綢博物館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絲綢歷史及文化,其基本陳列包括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等五部分。中國絲綢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戰國對龍對風紋錦、漢晉長葆子孫錦、北朝絞纈絹衣、唐代錦袖花卉紋綾袍、唐代花鳥紋刺繡夾纈羅、遼代盤金繡團窠卷草對雁羅、宋代花羅裙褲、元代印金羅短袖衫、清代黑緞地彩繡花卉女褂。 [14]  截至2019年末,中國絲綢博物館共計館藏文物有67866件/套,珍貴文物有4642件/套。 [15] 
201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被評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7]  2021年10月,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河北遵化清東陵紡織品保護修復項目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13] 
中文名
中國絲綢博物館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玉皇山路73-1號 [12] 
佔地面積
42286 m²
類    別
綜合類絲綢文化專題博物館
門票價格
免費
館藏精品
緋色絹片
建築面積
22999 m²
陳列面積
5000平米
所屬國家
中國
藏品數量
67866件/套(截至2019年末)
現任館長
季曉芬

中國絲綢博物館歷史沿革

1986年7月11日,國家旅遊局同意在杭州建設中國絲綢博物館。
1987年12月28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奠基動工。
1990年9月26日,紡織工業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發文,對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管理體制作出如下調整:該館隸屬紡織工業部領導,為事業單位,委託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對該館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浙江省絲綢公司負責)。
1992年2月2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陳列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將原來的序廳、歷史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制絲廳、絲織廳、印染廳、現代成就廳壓縮為: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
1999年3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調整中國絲綢博物館管理體制的通知》中國絲綢博物館管理體制由浙江省絲綢公司歸劃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局管理,成為全國文物系統的一座行業性大館。
2000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了中國紡織品鑑定保護中心,全面開啓了紡織品文物鑑定保護工作。
2003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進行全面調整。
2004年1月1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公眾實行免費開放。 [14]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評定批准中國絲綢博物館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1] 
201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館二十週年,館內陳列進行大型改造,基本陳列設置了“中國絲綢的故事”、“天蠶靈機——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和收集紡織品信息的“新猷資料館”。館內還設有臨展廳,舉辦各類臨時專題展覽。 [2] 
2014年8月,中國絲綢博物館改擴建項目作為《浙江省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省本級重點文化設施項目,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對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整體改擴建建設,擴建後總建築面積將達24635.6平方米(其中地下9700平方米),擴建部分包括時裝館、藏品樓及貯藏、設備、停車等公共設施。 [1-3] 
2019年12月1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在滎陽青台遺址揭牌,基地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建立。 [4] 
2021年12月28日,從中國絲綢博物館獲悉,2022年該館將舉辦國絲30週年館慶、“國際博物館日”論壇、“2022絲綢之路周”等多項活動和展覽,觀其內容,文化味和科技感兼具。 [18] 

中國絲綢博物館建築佈局

中國絲綢博物館綜述

中國絲綢博物館佔地面積42286平方米,建築面積22999平方米。 [16]  建築物整體為蠶的造型。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設有多個展廳,其中有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絲綢廳、絲綢之路連廊、服飾廳、織造坊、新猷資料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廳

中國絲綢博物館序廳
中國絲綢博物館序廳(1張)
序廳:序廳的造型是一座高聳於大廳中央的宋代提花織機模型。這是所知最早的提花機型。序廳的左右兩壁分別是絲綢年表和絲綢之路的展示圖,後壁則直觀地概括了中國絲綢性能和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成績。 [5] 
歷史文物廳:集中展示了五千年絲綢文物的精華,廳內恆温恆濕的環境,為嬌貴的絲綢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歷史文物廳按時代分為兩個廳:一廳主要介紹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遼元時期絲綢發展的歷史;二廳則專門展示明清絲綢皇家傳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實物。 [6] 
蠶絲廳:主要展示蠶的自然屬性,採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閉式陳列,通過“神奇的變化”、“家蠶最愛吃桑葉”、“蠶體的奧秘”、“蠶繭”、“蠶絲”、“美麗的吐絲昆蟲”、“蠶農的家園”、“蠶桑利用”等八個方面揭示從蠶到絲的奧秘。以桑、蠶、蛾標本與色澤豔麗圖板為主要展陳手段,採用多媒體形式,安置了數台觸摸屏來展示蠶選擇桑、蠶結繭過程、蠶器官及蠶鄉蠶俗。
染織廳:以絲綢的織造、染色工藝為主線,以織具模型形象生動地讓觀眾瞭解中國古代絲綢染織生產過程。展覽分“工藝流程”、“絲線加工”、“機杼原理”、“織機脈絡”、“染色體系”五部分。此廳還設立“學習園地”展區,觀眾可在此動手製作絲綢工藝品,切身感受絲綢手工製作。同時在多媒體上安裝“ZIS素織物計算機設計系統”,觀眾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織物組織和織物圖案的設計。
現代成就廳:展示了建國五十年來中國在絲綢生產、科研和對外貿易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時還有以絲綢為載體制作的各類工藝品和一些絲綢新品。
絲綢廳:陳列分“前言”、“絲綢的起源與發展”、“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三部分講述絲綢的發展歷史和絢麗多姿的織染繡品。即“絲綢的起源與發展”通過“起源與初創——創新與成熟——融匯與發展”子單元的展品與圖板的有機結合,展現中國絲綢五千年發展史的三個重要階段;“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分“形形色色的絲織品種——五彩繽紛的印染織物——美輪美奐的絲綢繡品——寓意豐富的絲綢紋樣”四部分,通過展示綾、羅、綢、緞、錦等歷代織繡精品、明清官營織造匹料及絲綢品種的組織結構放大模型,並安置織物觀察台和“繡房”場景,直觀地向觀眾解答什麼是綾、羅、綢、緞,什麼是織、染、繡。
絲綢之路連廊:通過大型古代絲綢之路地圖和絲路出土的漢唐織物珍品的展示,再現了草原陸路絲路、海上絲路等四條絲路的具體走向及新航路開闢後的絲綢之路和它們所帶來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為彌補絲綢之路內容在靜態場景的不足,製作了絲綢之路DVD錄像片,並在展區中開闢小放映室播放該片。
服飾廳:分“遵神循禮——錦衣繡服——家常日用”三部分,以絲綢服飾與歷代微縮服裝人物模型、圖板、象徵性復原場景相結合的形式,詮釋絲綢在古代社會的功用,展現戰國至清代流行的襖裙袍服、補服、龍袍等宮廷華服和家常日用繡品。
織造坊:全開放式陳列廳,以織機的現場操作表演為主,展示仍在生產的民族、民間織機及復原的古代織機。按復原織機、江南染織、少數民族織機為主題來安排13台種類各異的織機。
新猷資料館
新猷資料館(1張)
新猷資料館:新猷資料館是以蠶桑絲綢界前輩朱新予蔣猷龍兩位先生命名的紡織信息中心,展示現代紡織面料樣本、珍貴紡織人物檔案和蠶桑絲綢史、染織服裝史、紡織考古、絲綢之路相關的有歷史價值的中外報刊書籍、音像資料,同時利用現代技術記錄、整理,為紡織科研提供圖情信息服務。

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廳

基本陳列
《中國絲綢文化展》主要內容為絲綢故事和絲綢工藝。
《絲綢故事陳列》分絲綢廳、絲綢之路連廊和服飾廳,展示從新石器時期至明清的古代織繡文物,全方位講述了絲綢的起源與發展、絲綢的主要種類、絲綢之路及絲綢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絲綢工藝陳列》分蠶桑廳、染織廳、織造坊,揭示蠶與桑的生活習性及染織的來龍去脈及緯錦機等古老織機的展示和操作表演。
復原的漢代紡織機
復原的漢代紡織機(1張)
重要展品主要有浙江出土的距今近五千多年的絲線、“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漢唐織繡、北方草原的遼元服飾、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袍裙及清代帝后龍袍、匹料、緙絲繡畫,還有云錦機、竹籠機、傣錦機等中國傳統織機。 [14] 
臨時展覽
2006年6月,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千年夾纈傳浙南》展覽。
《黃金、絲綢、青花瓷——馬可·波羅時代的時尚藝術展》,共展出70餘件具有代表性的絲綢、黃金和青花瓷文物。《六省市絲綢文物精品展》《著名京劇服飾收藏家包畹蓉先生精品展》《慧眼識華章,巧手補霓裳——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鑑定保護成果展》《雲想衣裳——六位女子的衣櫥故事》《彰施五彩清代天然染料和色彩》等等。
元代羅地刺繡滿池嬌夾衫
元代羅地刺繡滿池嬌夾衫(1張)
國寶級珍品漢晉時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和“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衾、元代駝色地彎風串枝牡丹蓮紋錦被面、明寧靖王夫人昊氏墓出土的織金彩繡雲翟紋霞帔及素緞大衫、元代羅地刺繡滿池嬌夾衫、龜背地瓣窠對格力芬彩錦被。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文物

中國絲綢博物館綜述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是通過國內外文物市場、收藏家的徵購和國內外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類別主要有珍貴文物(包括一級、二級、三級文物)、一般文物、紡織機具標本及當代絲綢樣本等。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內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朝代與絲綢有關的歷史文物,特別是出土於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機產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織物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民族文物和現代文物。 [7]  截至2019年末,中國絲綢博物館共計館藏文物有67866件/套,珍貴文物有4642件/套。 [15] 

中國絲綢博物館重要藏品

重要藏品
中國絲綢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戰國對龍對風紋錦、漢晉長葆子孫錦、北朝絞纈絹衣、唐代錦袖花卉紋綾袍、唐代花鳥紋刺繡夾纈羅、元代盤金繡團窠卷草對雁羅、宋代花羅裙褲、元代印金羅短袖衫、清代黑緞地彩繡花卉女褂。 [14] 
北朝時期絞纈絹衣:此展品為北朝時期文物。長192釐米,寬72釐米。此件衣服呈褐色,交領,袖子為喇叭形的大袖。面料是平紋絹,用絞纈的工藝染出黃色小點紋。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唐朵花紋藍地蠟纈絹:此展品為唐代文物。長78釐米,寬51釐米。蠟纈的源頭似乎不在中國,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蠟染棉布,其圖案充滿了異域風情。蠟纈傳入中原後,到唐代時已經發展成為與絞纈、夾纈齊名的三纈之一。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唐立獅寶花紋錦:此展品為唐代文物。長46釐米,寬29釐米。花卉環中的動物紋樣創自唐代初期,稱為陵陽公樣,是典型的將西域傳入的團窠聯珠環內的動物紋樣與中國審美的花卉紋樣相結合的產物。此件織錦採用遼式緯錦。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清末紅緞地彩繡肚兜:此展品為清末文物。長62釐米,寬45釐米。肚兜用銀鏈系掛,大紅色緞地,繡有一條小船,船上為一對男女,一般認為是“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掌故。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元代菱地飛鳥紋綾海青衣:此展品為元代文物。衣長119釐米,袖長224釐米。該衣右衽交領,窄袖、寬擺,構造特殊。其肩部有一開口,天熱時手臂可由此伸出,而兩隻長袖可在衣服背後反扣。因此,此袍在離領子14釐米的後背釘有一紐,而兩袖離袖口16釐米的地方各有一個襻。袍服後襟的右邊開衩長33釐米,以便騎馬。袍服的左右肩有刺繡的紋飾,所用針法為釘金高繡,即在襯物上進行釘金繡,最後形成一片凸起的紋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清紫色馬面裙:此展品為清代文物。裙長105釐米,腰寬95釐米。面料採用紫色皮球花紋暗花綢。裙襬及馬面採用幾種不同的花邊勾出形態,底邊則由藍緞打細褶而製成。腰頭使用白色棉布,有白頭偕老之意。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元納石失靴套、六出地格力芬花綾褲:此展品為元代文物。這對靴套面料是一件納石失織金錦,一個循環內有三行紋樣。褲腰上有四個藍色絹製成的襻,且腰部靠右位置的裏面有皮革殘留的痕跡。腰帶也是用藍色絹作做成的,且帶上還有用於系靴套的藍色絲帶。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清末緞地彩繡戲出十團褂:此展品為清末文物。衣長90釐米,袖長116釐米。草綠色百蝶紋暗花緞為地,彩繡花卉、仙鶴、孔雀、蝴蝶紋以及十個團窠的戲出人物故事紋。褂的形制為圓領對襟,兩邊開禊,開禊處飾有如意雲頭。領、開禊、袖頭為白緞彩繡,圖案也為花卉、仙鶴、孔雀等。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保護

紡織品文物需要經歷考古徵集、消毒清洗、加固修復、保存提用等環節,各個環節有不同的應對措施,確保紡織品文物處於安全狀態。根據不同現狀的文物制訂不同的保護方案,大部分絲織品文物採用物理方法即針線法修復,對於特別糟朽、脆弱的紡織品選用化學方法進行加固,使其強度增強,從而達到研究、收藏及展覽的目的。通過傳統的物理修復,及現代的分析及化學加固的新技術的應用,修復保護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文物及藏品。
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鑑定中心: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鑑定中心是由國家文物局批准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建立的該領域的權威機構,主要接受全國各地出土及傳世紡織文物的科學研究、鑑定測試、保護修復等項目。形成了一支涉及紡織科技史、生物化學、分析化學、染織、歷史、紋樣學等多種學科的高、中、初級保護科技人員與修復技師組成的專業隊伍。
中國絲綢博物館建有用於保護研究的辦公及實驗用房約500平方米,實驗用房集中,有專門的供水、供電系統。中國絲綢博物館利用有限的資金和場地,本着“實用第一,兼顧研究”的原則,配置了紡織品文物清洗裝置、紡織品文物修復台、纖維可視分析系統等儀器設備,及照相(攝像)等輔助設備。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文化活動

中國絲綢博物館宣傳教育

中國絲綢博物館編輯出版的相關臨時展覽圖錄、專著,如:中國紡織品保護鑑定中心編著的《紡織品鑑定保護概論》,趙豐著的《王序與紡織考古》《遼代絲綢》《紡織考古》《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等。其中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主編的《中國絲綢通史》是“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一部全面反映中國5000年絲綢發展歷史的鉅著,年代自絲綢起源到二十世紀末,內容涉及與絲綢業相關的各個方面,其中又以生產技術、織物的種類和圖案為主要陳述對象,以歷史時期為脈絡,分章編寫。收錄與絲綢歷史相關的珍貴歷史資料圖片計1358幅,另外附有參考文獻一覽表、中國絲綢大事年表等資料。
中國絲綢博物館出版影視錄像有DVD錄像片《感悟經緯》、《蠶的一生》、《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博物館攜手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蠶學系每年聯合舉辦“大家來養蠶寶寶”活動,通過與蠶寶寶的親密接觸,培養少年兒童對小動物的愛心,豐富科學養蠶的知識,增進對蠶桑絲綢文化的瞭解,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推出了絲綢手繪、絲綢扎染、學做中國結等手工DIY製作活動。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學術研究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研究員1名,研究館員5名,副研究館員2名,館員2名,助理館員1名;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各一名。副館長、研究員趙豐為國際古代紡織品研究中心唯一中國理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是國際和國內紡織品文物鑑定、保護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
中國絲綢博物館取得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中國植物染料研究及在紡織品文物複製上的應用》等6項;省文化廳科研課題有:《21世紀專業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漢錦與多綜多躡機的研究》等10項,還有一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古代絲織品的病害及其防治》課題。
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遼代絲織品保護與研究》是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從絲線纖維、金銀線原料、織物結構、刺繡針法的分析、所用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的種類及加工方法的測定、出土絲織品上主要污漬的清除及色彩與金銀材料的加固、絲織品和服裝的修復和加固的不同方法、部分遼代絲織品的複製等五個專題對遼代絲織品的鑑定和保護進行深入研究。是對遼代絲織品鑑定、保護研究的全面嘗試,不僅有助於在遼代絲綢文物保護和研究方面做出一個小結,建立一套模式,以供第一線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借鑑,也填補了中國絲綢史上的這一段空白。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要活動

從2011年起,每到年末,中國絲綢博物館都會配合年度時尚回顧展,開展手工編織教學活動。舉辦該活動的目的就是倡導大家迴歸傳統。 [8] 
2011年8月2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絲府尋遺活動。由錢報讀者和杭州娃哈哈小學的同學組成的夏令營隊伍分別參觀了杭州蠶學館遺址,都錦生故居,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碑林、杭州綢業會館等文化景點。 [9] 
2012年6月,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百年旗袍展,由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主辦,共分為“推陳出新——旗袍的起源”、“歷久彌新——旗袍的流變”、“中西合璧——旗袍的新語”、“妙手天成——旗袍的工藝”和“風華永恆——旗袍的今天”五個單元,110餘件旗袍展品有晚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旗袍,也有新近製作的作品。 [10] 
2015年1月17日,《築夢——2014時尚回顧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本屆展覽共展出100餘件產品,包括大師名作、新秀力作、品牌季度主打服飾、年度流行面料等,從“淨界寓言”、“狂歡之巔”、“印象纖維”、“時光漫步”、“守藝之港”等5個方面綜合梳理了2014年度中國的時尚之旅。 [11] 
2022年2月25日,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了建館30週年座談會。 [20] 
2022年3月3日,良渚的神人獸面紋,浙江的特色花木,平繡、滾針、打籽、鏤空納紗繡等數十種工藝,都在服裝中呈現。3月3日,“良渚攬秀·詩路尋音”推廣活動設計作品入藏中國絲綢博物館。 [21] 
中國絲綢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聯合推出的“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作為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專題展覽,是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的集中展示,從文物保護學術成果交流、科學技術手段揭示、文物藝術價值呈現、文物科技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顧近百年來我國文物保護的發展歷程,展示全國23家文博機構、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成果,精選的50餘件(套)的參展文物展現了保護修復和科學復原的最新成果,體現館藏文物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水平。 [22] 
2022年11月3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參與“文藝星火賦美”工程十項舉措,啓動“文藝星火賦美·國絲行動”首場活動。 [26] 

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交流

200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了“中國古代紡織品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200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舉辦了“絲綢之路與元代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出版論文集;2004年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修復遼代文物;2006年開始,與上海東華大學、敦煌研究院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俄羅斯愛米塔什博物館合作出版《敦煌紡織品研究全集》。《敦煌絲綢藝術全集·英藏卷》中文版和英文版已正式出版。
2006年5月30日至7月30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國家博物館舉辦了《衣錦環繡一5000年中國絲綢精品展》,該展覽是根據捷克總理帕魯貝克的提議,在温家寶總理2005年12月訪捷時由兩國文化部長簽署《意向書》決定而舉辦的。展覽由兩國文化部以及中國駐捷使館共同主辦,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捷克國家博物館承辦。展覽共展出140多件套珍貴絲綢織品、服飾文物和現代絲綢藝術品,同時配有古今絲綢服飾表演、刺繡及織機操作。
《絲國之路——5000年中國絲綢精品展》是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的重要人文活動之一,由俄羅斯聯邦外交部、文化和大眾傳媒部、文化電影署同中國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俄羅斯聯邦文化電影署、國家博物展覽中心、遠東藝術博物館、韃靼斯坦共和國國立博物館、莫斯科國立歷史博物館同中國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廳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共同承辦。該展覽一方面介紹中國絲綢發展歷程,另一方面則加強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周邊國家特別是俄羅斯之間交往的內容,遴選了182件(套)承載中國5000年絲綢發展與外傳歷程的珍貴絲綢文物和相關展品。另外,中國絲綢博物館還舉辦過赴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桑蠶蛾一一了不起的絲綢》(199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赴美國費城爵碩大學的《中國絲綢文化展》(200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赴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天上人間一中國浙江絲綢文化展》(2005年)等。
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遼代絲織品保護與研究》是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 [14] 
2023年10月24日,“絲路綺粲—中國絲綢藝術展”開幕式在布達佩斯舉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的“國絲環球展櫃”項目同時啓動。該項目計劃構建“帶着U盤去巡展”的國際辦展新模式,藉此講好中國絲綢文化故事,旨在建立一套以“數字展示+代表性展品”為標準化結構的展覽組織形式,打造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高校、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公共空間等巡迴展示的標準化絲綢文化展覽,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29] 

中國絲綢博物館所獲榮譽

201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被評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7] 
2021年10月,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河北遵化清東陵紡織品保護修復項目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13] 
2022年1月,命名中國絲綢博物館為浙江省第一批國際人文交流基地(2020年)。 [19] 
2022年6月,入選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2021年)。 [24] 
2022年9月,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弘博獎.最佳綠色環保獎”。 [25]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27] 
2023年6月6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申報的《絲綢之路數字文物共享平台,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入選2023年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 [28] 

中國絲綢博物館機構設置

歷任館長
凌人才(1991年~1999年,館長);傅傳仁(1991年~996年,副館長,主持工作);徐德明(1996年~2006年,副館長,主持工作);俞志達(2006年~,館長 [14]  );趙豐(~2022年5月,館長);季曉芬(2022年5月~,館長) [23] 
單位性質
中國絲綢博物館國營公益性事業單位。 [14] 
經費來源
中國絲綢博物館由財政全額撥款。 [14] 
機構設置
中國絲綢博物館下設辦公室、社會教育部、陳列保管部、技術部、保衞部。
人員組成
中國絲綢博物館核定編制數45人,實有在編人員41人。 [14] 
服務觀眾項目
2003年以來,中國絲綢博物館先後推出了免費講解、免費古代織機操作表演、免費贈送絲綢文化知識資料、免費提供語音導覽器、免費提供輪椅等服務項目。 [14] 
觀眾接待
中國絲綢博物館免費開放後,觀眾人數逐年增加,年平均參觀人數達40萬多。 [14] 

中國絲綢博物館參觀信息

地址
中國絲綢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1號。 [14] 
開放時間
9:00~17:00(週一:12:00~17:00,節假日照常)。 [16] 
票價
免費參觀。 [16] 
交通指南
交通:公交12路、31路、42路、87路、133路等,絲綢博物館站下車(週末節假日西湖景區單雙號限行,部分時間段玉皇山路南向北單向行駛)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