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鎖定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於1997年,主要由中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組成,也有高等院校以及國家各部委退休專家、教授參加,還吸收了一些熱心科普事業的優秀中青年學者。演講團以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思想、傳播科技知識為己任,演講內容涵蓋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領域。 [2] 
[1] 
公司名稱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總部地點
北京
公司類型
社會團體
員工數
67 人
成    員
退休和未退休專家、教授
主    管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簡介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2023年年中工作總結會合影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2023年年中工作總結會合影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於1997年,主要由中國科學院離退休研究員組成,也有高等院校、解放軍和國家各部委的教授和資深專家參加,還吸收了一些熱心科普事業的優秀中青年學者。演講團以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思想、傳播科技知識為己任,演講的內容涵蓋現代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主要領域。
演講團成立20多年來,受到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北京市和各地政府部門、科協組織以及民間團體的親切關懷和熱心支持,足跡遍及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700多個市、縣。截至2021年12月,演講團已演講35500多場,聽眾約1285萬人,其中有大、中、小學學生和教師,有領導幹部,有部隊官兵,有政府公務員和社區居民。演講團團員本着認真負責、嚴謹務實的精神,力求使每一場演講富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引發和培養聽眾熱愛科學、親近科學的興趣,使聽眾在輕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是力量”“科技就在身邊”。
演講團的勞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2002年,李嵐清同志親切接見了演講團領導和代表,2003年演講團被評為全國科普先進集體,2007年榮獲全國科普教學銀杏獎,2011年被評為首都市民熱愛的品牌科普團,2018年獲得了中國科協“典贊·2017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特別獎”。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標

中科院老科學家演講團的團標是一隻小螞蟻在蘋果上爬來爬去,無從下口。一隻手為它掀開一點蘋果皮兒,於是小螞蟻嚐到了蘋果的甜頭,就鑽了進去。
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就好比科學知識的寶庫。科普就像掀開一點蘋果皮兒,為“小螞蟻”們打開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這象徵着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奉獻。 [1]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社會影響

演講團成立20多年來,受到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北京市和各地政府部門、科協組織以及民間團體的親切關懷和熱心支持,足跡遍及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700多個市、縣。截至2021年12月,演講團已演講35500多場,聽眾約1285萬人,其中有大、中、小學學生和教師,有領導幹部,有部隊官兵,有政府公務員和社區居民。演講團團員本着認真負責、嚴謹務實的精神,力求使每一場演講富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引發和培養聽眾熱愛科學、親近科學的興趣,使聽眾在輕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是力量”“科技就在身邊”。
演講團的勞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2002年,李嵐清同志親切接見了演講團領導和代表,2003年演講團被評為全國科普先進集體,2007年榮獲全國科普教學銀杏獎,2011年被評為首都市民熱愛的品牌科普團,2018年獲得了中國科協“典贊·2017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特別獎”。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隊成員

周德進(團長)
石 磊(副團長,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劉定生(副團長,遙感科學與技術)
王 康(副團長,植物學)
馬潤林(遺傳學)
王文利(古生物學)
王訓練(古生物學、地史學)
王 原(古生物學)
王邦平(物理學)
王俊傑(天文學)
王渝生(科學史)
方念喬(海洋學)
叢   歡(化學)
田豔濤(醫學、腫瘤學)
劉大禾(物理學)
盧漢清(自動化技術和大數據處理)
白武明(地球物理學)
朱   進(天文學)
孫萬儒(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孫保衞(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許木啓(環境科學、水資源保護)
汲培文(物理學)
李建軍(古生物學、恐龍)
吳瑞華(心理學)
何   林(科學精神)
何香濤(天文學)
張勁碩(動物學)
張厚英(航天技術、核能源)
張繼民(地球科學、南北極科考)
張德良(力學、國防與軍事科學、科學精神)
狄增如(系統科學)
陳光南(力學、材料科學)
陳志英(航空技術)
陳   洪(航空技術)
陳   鈺(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
陳賀能(物理學、核物理學、新能源)
龐之浩(航天技術)
林鋼華(天文學)
金能強(電磁學、磁懸浮)
周   靜(光學)
周又紅(發明與創造)
周家漢(力學、爆破技術)
楊衞平(動物生態學)
楊海花(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趙士洞(生態學、森林生態)
趙曉光(自動控制與機器人)
胡健民(地質學)
徐文耀(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
徐邦年(航空技術)
徐   亮(眼科醫學)
徐德詩(地震與防災減災)
高登義(大氣科學、科學探險)
高文斌(心理學)
原    魁(自動控制與機器人)
夏    青(氣象衞星與導航技術)
夏善紅(電子學與傳感技術)
郭    耕(動物學)
郭曰方(科學人文、科學精神)
郭傳傑(化學、科學管理、科學精神)
崔    凱(航空航天)
曹則賢(物理學)
韓    莉(醫學與健康)
傅前哨(航空技術)
焦維新(航天技術)
譚榮清(光學與激光技術)
潘習哲(遙感科學與技術)
戴    偉(化學)
魏    科(氣象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