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鎖定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中心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以下簡稱總體部),2010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在總體部的基礎上籌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2012年8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成立中心。 [1] 
中心是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在軌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應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
2020年12月31日,中心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副)指揮、總(副)設計師9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7人,中國科學院“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5人,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4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4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17人。中心各類人員735人,其中在職職工348人,研究生178人,勞務派遣人員180人,離退休人員22人,在站博士後7人。在職職工中正高級人員45人,副高級人員110人,中級人員151人。 [18]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外文名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時間
1993年
機構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鄧莊南路9號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簡    稱
CSU CAS
辦學性質
國家級社會公益性研究機構
現任領導
王強(副主任(主持工作))
王志偉(黨委書記、副主任)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個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人員編制

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心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副)指揮、總(副)設計師9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7人,中國科學院“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5人,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4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4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17人。中心各類人員735人,其中在職職工348人,研究生178人,勞務派遣人員180人,離退休人員22人,在站博士後7人。在職職工中正高級人員45人,副高級人員110人,中級人員151人。 [21] 
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顧逸東(專職) [4]  、高銘(專職) [22] 
正高級研究員(45名):倉懷興、黨煒、鄧曉梅、董繼紅、馮絢、伏洪勇、高揚、郭麗麗、韓丹鳳、李盛陽、李緒志、劉兵山、劉國寧、劉強、陸東、路璐、呂從民、馬忠松、喬志宏、萬雪、王功、王金波、王珂、王強、王蜀泉、王偉、王文彬、席隆、楊雷、張漢勳、張皓、張建泉、張健、張麗豔、張璐、張鵬、張善從、張偉、趙光恆、趙海峯、趙黎平、鍾紅恩 [5] 
副高級研究員(110名):
安葉、巴金、蔡雷、曹嬌坤、曹素芝、陳立軍、程天錦、崔憲莉、戴小俊、董文博、宮永生、顧明、郭棟、郭林、何建華、賀宇峯、黑保琴、黃昆、賈豔梅、焦健、金山、李娜娜、李楠、李朔東、李田田、李新峯、李葉、李宗峯、劉麗容、劉榮輝、劉偉、劉偉、劉彥民、劉亦飛、劉悦、呂宏宇、馬萍、馬雲雲、孟娟、牟伶俐、牛毅、龐陽、齊敏、邱愛華、饒駿、邵長龍、盛強、舒磊正、孫莉、孫源源、譚洪、唐衞華、陶新、王安平、王翀、王紅飛、王璐、王明芳、王鵬鵬、王瑞、王相陽、王曉華、王洋、王佑貞、王喆、吳清才、謝琪、辛敏成、徐立、薛晶、閆蕾、閆秋實、嚴曉宇、閻鎮、楊鵬、楊揚、於歌、於喜河、俞明豔、嶽萌、展月英、張九星、張軍、張磊、張力、張立憲、張仁勇、張弢、張萬峯、張衞衞 [6]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部門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建有1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與4個聯合科研機構;此外,中心設立系統工程部、專業技術部、戰略發展部、可靠性保障中心4個科研及任務支撐部門,下設9個科研機構。 [1] 
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中心建有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太空應用重點實驗室、太空製造重點實驗室。與浙江大學建立先進空間實驗技術聯合實驗室,與國防科技大學建立複雜系統先進綜合保障技術聯合實驗室,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元器件質量保證卓越聯合實驗室,與北京郵電大學建立空間智能信息網絡技術聯合實驗室,與廣州五所建立元器件質量保證聯合實驗室,與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建立太空智能製造技術創新中心。 [24]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太空應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20] 
聯合科研機構(4個):複雜系統先進綜合保障技術聯合實驗室、元器件質量保證卓越聯合實驗室、元器件質量保證聯合實驗室、太空智能製造技術創新中心
下屬科研機構(9個):系統設計研究室(並行設計與仿真實驗室)、系統測試研究室(空間軟件評測中心)、有效載荷運控中心、電子信息技術研究室、集成技術研究室、綜合保障技術研究室、戰略規劃研究室、空間探索研究室、數據利用中心 [7]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設備儀器

  • 系統測試研究室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研究室研製了有效載荷集成測試系統、高可靠軟件第三方評測平台、高性能FPGA綜合驗證平台、總控和專用集成測試設備、各類電接口信號級仿真測試前端、各類複雜執行機構仿真設備等平台和設備50餘台套;其中軟件評測中心擁有靜態測試工具、動態測試工具、仿真測試工具等多個大類,近40套各類專業測試工具。 [8] 
  • 有效載荷運控中心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有先進數據接收系統、高性能計算系統、高可靠存儲系統、統一通信網絡系統、可視指揮調度系統等,擁有18畝的地面數據接收站、460平方米的計算機設備機房、330平方米的監控大廳、128平方米的載荷工作室和128平方米的長管機房及配套設備設施。 [9] 
  • 電子信息技術研究室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研究室辦公面積大約為300平方米,實驗室面積大約為250平方米,示波器、邏輯分析儀等科研儀器設備約50台套。 [10]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成果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總體部)有效組織全國眾多承研單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平台開展了50餘項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研製的500餘台/套有效載荷圓滿完成了歷次飛行試驗任務。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總體部)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8項。 [1]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當天,隨艙下行的載人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在着陸場交付空間應用系統,並於5日凌晨返回北京,順利運抵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與相關實驗人員進行了實驗樣品基本狀態的檢查,確認返回樣品完好後,順利交接相關實驗科學家。 [27] 
2023年6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着陸場交付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返回艙共下行15項科學項目的實驗樣品,包括細胞、線蟲、擬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實驗樣品,以及多種合金材料、新型紅外探測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實驗樣品。 [28]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學術期刊

  • 《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動態》
《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動態》是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合辦的期刊。(暫無收錄數據庫) [11] 
  • 《遙感學報“天宮一號”遙感應用專刊》
《遙感學報“天宮一號”遙感應用專刊》是《遙感學報》高光譜遙感學術論文專刊,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收錄,主要有綜述、光譜成像技術、地面處理技術及遙感應用等欄目,涵蓋了“天宮一號”光譜成像儀工程任務情況、光譜成像技術、地面數據處理技術以及遙感應用與研究等方面內容。 [12]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設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以及專業學位授權碩士點2個。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
計算機應用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
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
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飛行器設計
  • 專業學位授權碩士點(2個)
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 [13]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教學建設

  • 研究生培養
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共有在讀研究生102名,其中博士40名、碩士82名。 [1]  中心有博士研究生導師8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8人。 [13] 
  • 獲得獎勵
截至2014年11月,研究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學金,1名博士研究生在國際競賽中獲獎,多名研究生在中國競賽中獲獎。 [13]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歷史沿革

199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
1994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與空間中心合併。
中心內景 中心內景
199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總體室。
2003年,中國科學院空間工程業務部、總體室、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劃歸光電研究所。
2010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在總體部的基礎上籌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2011年1月,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開始獨立運行。
2012年8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成立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2013年1月,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完成事業單位法人設立登記。 [2] 
2014年12月,中國科學院太空應用重點實驗室成立。 [3] 
2017年,中國科學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 [20]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合作交流

2015年,中心利用中國科學院的平台優勢及載人航天的社會效應,合作網絡覆蓋IFA、IAA、COSPAR、ASGSR、KMS等國際組織,和NASA、ESA、DLR、RSA、KARI等國外空間機構。同時,空間應用中心在國際相關機構中任職增加,擔任了空間站中歐合作、中德合作、中俄合作工作組組長單位,聘請了國際學者和專家。 [14]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標識由兩個白色同心圓構成,外部是中心中文與英文環繞,內部為簡化的宇宙與天空圖,軌道代表航天飛行器,中心偏下有“CSU”三個字母,標識象徵着中心的研究方向與地球有關。 [15]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文化活動

文化活動 文化活動
2013年4月25日,中心高銘主任、劉樹軍書記帶領中心100餘名職工及研究生來到北京懷柔義務植樹點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16] 
2016年4月10日,空間應用中心在奧體森林公園舉辦了中心2016年“陽光健步走”活動。 [17]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副主任(主持工作)
黨委書記、副主任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主任
參考資料來源: [30]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歷任領導

第一屆領導班子
職務
姓名
主任
黨委書記、副主任
副主任
紀委書記
資料來源: [29]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27日,被納入2021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擬表彰名單,並予以公示。 [19] 
2022年3月30日,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 [23] 
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25] 
2022年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初心載夢”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選2022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