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是專門從事岩土力學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工程應用背景為特徵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1]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1985年4月23日,正式改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2] 
截至2021年底,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餘人;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擁有3個科研平台、下設7個研究、開發與支撐平台以及5個產業化平台;設有1個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招收研究生1600餘人,畢業1000餘人,擁有在讀研究生282名(博士生175人)。 [1]  [22]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58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薛強
黨委書記、副所長:陸凱陽
專職院士數
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碩士點
1個(一級學科)
1個(二級學科)
1個(專業學科)
博士點
1個(一級學科)
1個(二級學科)
博士後
1個(科研流動站)
地    址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小洪山2號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歷史沿革

1958年10月。根據當時中南地區工農業蓬勃發展的需要籌建,主要計劃從事船舶推進內燃水泵及深耕犁的研究,名稱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力學研究所。
1959年,發展為五個研究室、二個組、一個綜合加工廠,規劃主要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
1961年,中國科學院合併建立中南力學研究所,所址設在武漢。
1962年12月14日,根據所從事的研究內容,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石力學研究所。
1963年9月26日,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
1970年7月,中國科學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實行以地方為主的雙重領導;12月15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湖北巖體土力學研究所。
1978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湖北巖體土力學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
1985年4月23日,中國科學院批准改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987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科學儀器廠編制取消,正式併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998年,研究所定位為高技術應用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12月,岩土力學開放實驗室被批准成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02年3月,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體系;12月,根據創新任務重新組建的環境岩土工程研究室被批准為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07年1月,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的立項批准。 [2]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1年底,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餘人。一線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佔90%,4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佔72%。 [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葛脩潤(已故)、楊春和 [3]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陳從新 [4] 
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得者:陳健、劉建軍 [5-6]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擁有3個科研平台、下設7個研究、開發與支撐平台以及5個產業化平台。 [1] 
所屬科研平台:油氣地下儲備與開發研究中心、海洋與環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岩土工程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籌) [7] 
國家重點實驗室: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下工程災變與防護工程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應急管理部礦山邊坡安全風險預警與災害防控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湖北省深地儲能技術創新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設施平台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下設的實驗測試中心擁有岩石力學特性測試、土力學特性測試、岩土體細觀結構測試、岩土工程模型實驗、現場監測、原位測試6個實驗平台,可提供岩土體細微觀結構特徵與物理力學參數測試、複雜條件下力學特性和破壞機理研究、大尺度物理模型實驗、岩土工程運營穩定性監測等實驗測試和技術支撐服務。 [9] 
部分儀器設備
儀器名稱
儀器型號
巖體無損測試儀
SRE-CMT
多功能數字鑽孔攝像系統
Micrologger II
地下巖體遙測和結構分析系統
Sirovision Rig
IPG跨孔地震成像系統
2016000021
隧道快速高精度三維激光掃描儀
P30
48通道高精度微震儀
IMS-48
微米CT掃描儀
Zeiss Xradia 410Versa
邊坡健康診斷與預警系統
地下隧道結構健康測試、診斷與預警系統
岩石温度-滲流-應力耦合伺服三軸流變實驗系統
TFD-1000W
岩石雙軸宏細觀雙軸加載實驗系統
土工合成材料滲透試驗設備
DW13
土工合成材料耐久性測試系統
Q-SUN Xe-1-S
土工合成材料蠕變試驗系統
DW1290
土工織物多功能試驗機
Instron 3382
大型土與土工織物表面摩擦特性測試系統
2012 [10]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合作交流

2021年5月20日,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與湖北省地質局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武漢岩土所舉行。 [11] 
2023年6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與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交流座談會在武漢岩土所舉行。 [12]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 [13] 
2021年9月30日,被列入“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首批掛牌組建名單。 [14]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成果

  • 成果概述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完成涉及水利水電、能源、資源、交通、市政、海洋與國防等眾多領域600多項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眾多創新成果。 [15] 
  • 獲獎情況
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有2842篇論文被SCI收錄,EI及ISTP論文共4889篇。 [15]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200餘項(包括國家科技獎勵和省部級一等獎以上成果獎86項)。授權專利964項(其中發明專利458項、實用新型專利506項),專著與譯著102部,計算機軟件著作登記權309項。 [15]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名稱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填埋氣體和滲濾液傳輸過程的監測試驗系統
金獎
2020-12
低能耗相變吸收體系捕集CO2與驅油封存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
一等獎
2020-12
白鶴灘水電站巨型地下洞室羣安全高效建設關鍵技術
二等獎
2020-12
一種微震監測三分量傳感器
金獎
2020-12
高應力地下洞室圍巖性態演化測試關鍵技術
二等獎
2020-12
複雜地質條件下雙護盾錨噴TBM關鍵技術與裝備
一等獎
2020-12
崗地淺埋強變異地層超長隧洞建設關鍵技術
二等獎
2020-12
第一屆湖北專利獎優秀髮明人獎
一等獎
2020-12
高應力、高水壓耦合作用下水工隧洞安全評價關鍵技術
一等獎
2020-12
核電工程巖體爆破動力災害防控理論及關鍵技術
一等獎
2020-12 [16] 
部分專利
專利名稱
專利類別
發明人
一種固體垃圾的處理及填埋方法
發明專利
谷志孟
應變控制式大型室內及現場兩用直剪裝置
實用新型
閔弘
鑽孔測斜和軸向變形三維共線測量方法
發明專利
葛脩潤
定量測量古磚腐蝕度的方法
發明專利
程昌炳
凍土沉降鑽孔數碼監測裝置
實用新型
胡明鑑
土壤最大吸濕含水率的測量裝置及測量方法
發明專利
姚海林
一種顆粒強度試驗裝置
實用新型
張家銘
液塑限聯合測定儀組合式試樣杯
實用新型
郭愛國
高精度增益可調動態應變儀
實用新型
劉明貴、吳濤、孫東寧
程控多功能瞬態觸發器
實用新型
劉明貴、吳濤、孫東寧 [17]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學術期刊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是1982年在國際岩石力學專家陳宗基先生倡導下創辦的科技期刊,《學報》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百強報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湖北十大名刊及EI核心收錄期刊,被EI、《英國劍橋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社數據庫》和CSCD等中國國內外數據庫收錄。 [18]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創刊於2009年10月,為中國岩土力學與工程領域英文學術期刊,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逢雙月15日出版,並採取開放獲取出版模式;2013年開始與Elsevier合作;2014年被GeoBase數據庫收錄;2015年被Scopus數據庫收錄;2016年被ESCI收錄。2017年JRMGE的CiteScore分值為3.13,在175種科技期刊排名第11位;2019年1月在Web of Science的計算影響因子為2.66,排在該領域38種SCI期刊的第15名。 [19] 
岩土力學》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岩土力學與工程學術期刊,創刊於1979年,月刊。期刊主要報道岩土力學與岩土工程研究、測試技術與方法的新理論、新成果、新方法以及學術動態等。該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 [20] 
土工基礎》是湖北省土木建築學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武漢土木建築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該刊以刊載有關岩土工程實錄、地質勘察技術、土工測試方法、土力學及岩石力學的基本理論、地基基礎工程處理、各類型樁基以及岩土工程方面的新知識新成果新發現等方面的文章為主要內容。其中還將針對省市的城鄉建設現代化、特別對沿江濱湖地區的沼澤溝塘的軟土和一般填土用作地基基礎問題的理論闡述並經驗介紹。 [21]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學報》
《岩土力學》 《岩土力學》
《土工基礎》 《土工基礎》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牽頭建設單位。設有1個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2]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土木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土木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工程力學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工程力學
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土木水利 [22]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教學建設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自1981年恢復招生以來,共招收研究生1600餘人,畢業1000餘人,擁有在讀研究生282名(博士生175人)。 [22]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的形象標識為圓型表示地球,代表岩土所科研對象;e代表engineering工程,變形m代表mechanics力學,同時代表信息時代與多學科的交融;線條旋轉象徵邊坡、隧洞,代表岩土所學科與工程緊密結合;線條旋轉象徵着岩土所學科涉及多領域,整體完整表達了“唯實、求真、協力、創新”八字院風,同時體現岩土所”團結協作,重在實踐,開拓求真,敢為人先”文化精神。 [23]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精神文化

  • 院風
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23] 
  • 文化精神
團結協作,重在實踐,開拓求真,敢為人先 [23]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普活動

2023年9月1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在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第一中學開展科普講座。 [24]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歷任領導

職務
名單
任職時間
所長
袁建新
1984.5-1988.4
所長
袁建新
1988.4-1992.12
所長
白世偉
1992.12-1997.4
所長
白世偉
1997.4-2001.6
所長
馮夏庭
2003.7-2005.7
所長
朱耀仲
2005.7-2009.6
所長
李海波
2009.6-2016.11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