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在新疆的科研機構。 [3]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7月7日,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併而成。 [3] 
截至2022年底,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共有職工539人,其中崗位聘用360人、項目聘用68人(包含特別研究助理及博士後52人),客座及訪問學者111人;建有多個研究所內設研究單元。在中國國內建有12個野外觀測研究站(其中3個為國家站),在中亞、伊朗和蒙古國建有19個國際聯合野外觀測研究站;建有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文獻信息中心、新疆自然博物館等支撐平台。並建有多個研究中心等;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和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3]  [2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外文名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98年7月7日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張元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向軍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碩士點
一級學科授權點11個
二級學科授權點11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授權點3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3個
地    址
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北京南路818號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歷史沿革

1958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地理研究室成立。
1961年,在上述三室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等三支考察隊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水土生物資源綜合研究所。
1965年,中國科學院新疆水土生物資源綜合研究所分建為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1974年更名為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質地理研究所(1970年改製為新疆地震大隊,1978年恢復新疆地理研究所)。
1998年7月7日,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關於結構性調整的戰略部署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決策,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研究所實現聯合重組,成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1999年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基地型研究所試點單位。
2001年7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正式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單位。
2015年7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簽署了特色研究所《改革發展任務書》,正式進入特色研究所試點建設。
2018年7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特色所驗收。 [4] 
2019年5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旅遊大數據中心樓項目正式開工。 [5] 
2023年8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園區建設項目啓動儀式在十二師三坪農場舉行。 [6]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底,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共有職工539人,其中崗位聘用360人、項目聘用68人(包含特別研究助理及博士後52人),客座及訪問學者111人。 [3]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肖文交 [7]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肖文交、李彥、孫福寶 [8]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段偉利、李諾、喬慶慶 [9]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有多個研究所內設研究單元。在中國國內建有12個野外觀測研究站(其中3個為國家站),在中亞、伊朗和蒙古國建有19個國際聯合野外觀測研究站;建有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文獻信息中心、新疆自然博物館等支撐平台。並建有多個研究中心等。 [3] 
國家重點實驗室: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鹽鹼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西北內陸鹽鹼地)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海外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新疆乾旱區水循環與水利用重點實驗室、新疆乾旱區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新疆礦產資源與數字地質重點實驗室、新疆荒漠植物根系生態與植被修復重點實驗室、新疆抗逆植物基因資源保育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新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重點實驗室、新疆乾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自治區級工程中心:新疆污染控制與廢棄物處置工程中心、新疆乾旱區特色經濟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數字遺產與智慧旅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所屬研究中心或研究平台:中日干旱區生態聯合研究中心、乾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研究中心、東非自然資源與環境聯合研究中心、新疆礦產資源研究中心、中德干旱區生態與環境聯合研究中心、新疆旅遊研究院、中國-比利時地理信息聯合實驗室、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泛非“綠色長城”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荒漠化防治專題聯盟、標本館、中波生態與環境聯合研究中心、新疆自然博物館、中國-塔吉克斯坦生物資源保育與可持續利用聯合實驗室、乾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體、中哈遙感技術與應用聯合實驗室 [3]  [10]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設備總值超過5649.65萬元,擁有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毛細管電泳、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總有機碳分析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高速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全自動高效薄層色譜、超臨界製備色譜等。 [11-12] 
  • 館藏資源
據2024年2月圖書館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文獻信息中心擁有收藏書刊文獻85萬餘冊,其中期刊36萬餘冊,圖書49萬餘冊,另外收藏新疆特色資源文獻75萬件。包括《中華百科全書》《調研報告庫》《新疆統計年鑑》等檢索、全文類光盤等;另有隨書光盤和示範光盤。擁有萬方數據、重慶維普和CNKI國內三大數據庫系統。購買了國家圖書館及方正中文電子圖書、國研網資源庫(鏡像),另外還購買了國外網絡數據庫30餘個,開通了:Springer Link全文數據庫(自科綜合類)、Elsevier全文數據庫(自科綜合類)、ACM Digital Library全文數據庫(計算機與自動控制類)、ACS(美國化學學會)全文數據庫、AGRICOLA PlusText(農業及其相關學科)全文期刊數據庫;CSA(劍橋科學文摘)、EI Compendex Web(工程索引)、PQDD-B數據庫(UMI博士碩士論文)、GEO-ref(地學參考)數據庫等中國國外主要網絡數據庫系統。設立了國際聯機檢索終端,可檢索DIALOG、DATA-STAR、 STN、 ECHO四大國際聯機檢索系統,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領域700多個數據庫。 [13]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合作交流

2018年12月8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西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4] 
2023年1月15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新源縣人民政府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 [15] 
2023年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新疆温宿縣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 [16]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榮譽表彰

2021年12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人事處入選全國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名單。 [1] 
2022年3月,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幹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利用團隊獲得中科院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2]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成果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累計承擔課題3000多項,積累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獲得國際、國家、省部級獎勵近400項,支持了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幫助了各族農牧民實現科技脱貧致富。 [3]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等級
2021年度
乾旱區陸表特徵參量遙感反演技術創新與應用
一等獎
2021年度
肖文交
特等獎
2020年度
乾旱區極端氣候水文事件時空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一等獎
2020年度
多尺度協同的荒漠河岸林生態水調控理論與關鍵技術
一等獎
2020年度
田長彥
突出貢獻獎
2019年度
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研究集體
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8年度
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生態綜合整治關鍵技術開發與示範
一等獎
2018年度
中亞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其應用示範
一等獎
2018年度
新疆適應氣候變化的水資源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
一等獎
2018年度
乾旱區鹽漬化控制與碳匯形成
一等獎
2018年
潘伯榮
突出貢獻獎
2017年
新疆旅遊大數據與信息服務技術集成及示範
一等獎 [17]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學術期刊

乾旱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土壤學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4年。主要刊登乾旱區水、土、生物、氣候和環境等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研究論文、專論綜述和評論、研究方法和新技術應用、學術討論與爭鳴、國內外學術動態、論壇以及乾旱區新書介紹等。 [18] 
乾旱區地理》原名《新疆地理》,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78年。主要刊登乾旱區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具體包括自然地理、區域地理、水文與水資源、氣候與環境變化、乾旱區生態及其生態系統建設與植被恢復、資源開發與利用、氣象災害與防治,以及乾旱區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乾旱區資源環境研究重大科學問題即綠洲生態系統與演化機制、綠洲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還刊載研究報道、學術活動、消息和書刊評價等。 [19] 
Journal of Arid Land》(乾旱區科學,簡稱JAL)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於2009年第四季度創刊。期刊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科學出版社)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聯合主辦、中國科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Springer出版發行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土、生物、氣候等自然資源變化及其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與人類活動的關係,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地理、生態和環境格局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乾旱和半乾旱區域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等原創性、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成果;期刊還開展中亞地區資源環境、生態安全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學術交流;同時刊登上述方面的研究評述、快訊、學術動態等。 [20] 
《Regional Sustainability》(區域可持續發展)於2020年9月正式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區域可持續發展(英文)》編輯部出版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英文學術期刊。設置研究論文、綜述論文、短訊、社論、短篇綜述五個欄目,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聚焦局地、區域和全球不同空間尺度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領域最新科學技術及研究成果。 [20] 
《乾旱區地理(維吾爾文)》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類季刊。主要刊登乾旱區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考察報告、學術動態等。具體包括自然地理、區域地理、土壤地理與乾旱區生態及其生態系統建設、植被恢復、水文與水資源、環境變化、氣候、災害與防治,以及乾旱區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等領域,着重刊載綠洲生態系統與演化機制、綠洲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沙漠改造利用等乾旱區資源環境科學問題的研究進展。 [20] 
《乾旱區研究(維吾爾文)》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學術類季刊。主要刊登與乾旱區生物資源、土壤資源、水資源及其利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與環境、沙漠等領域的研究,乾旱區自然資源的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乾旱區生態及其生態系統建設、植被恢復、資源開發與利用、災害與防治等方面有關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考察報告、技術扎記、綜合評述、學術動態及會訊。 [20]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地理》 《乾旱區地理》
 《Journal of Arid 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乾旱區地理(維吾爾文)》 《乾旱區地理(維吾爾文)》
《乾旱區研究(維吾爾文)》 《乾旱區研究(維吾爾文)》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資質認證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擁有國家甲級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證書、國家乙級測繪資質證書、國家乙級旅遊規劃設計資質證書、農林行業(營造林)乙級工程設計證書、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證書。 [21]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是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和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地理學、生態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植物學、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工程、測繪工程、生物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植物學、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工程、測繪工程、生物工程 [21]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教學建設

據2024年2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擁有在學研究生450人,其中博士生183人,碩士研究生202人,留學生65人。 [21]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徽由S、D兩個字母組合,代表所名生態(Shengtai)與地理(Dili);上綠下藍並加葉片,象徵地球與生物圈、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生命與水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文化內涵是:研究所以綠洲生態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為中心的定位;研究工作中生態過程與地理格局研究的高層面、大時空耦合;西部大開發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根本,推進綠洲化,逆轉荒漠化。 [22]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精神文化

中國科學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生地精神:團結、開拓、奉獻、創新 [23]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5月13至14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舉行。 [24]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歷任領導

屆次與時間
名單
職務
第一屆領導(1998.7-2002.6)
宋鬱東
所長 [26] 
第二屆領導(2002.10-2006.10)
所長 [27] 
第三屆領導(2006.11-2011.10)
所長 [28] 
第四屆領導(2011.11-2016.12)
陳曦
所長 [29] 
第五屆領導(2017.01-2022.3)
雷加強(2016.12-2018.5)、張元明(2019.07-2022.03)
所長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