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

鎖定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始建於1957年,原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1987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
新疆天文台研究領域包括射電天文、光學天文和應用天文,主要從事脈衝星、恆星形成與演化、星系宇宙學、高能天體物理、天體化學演化、粒子天體物理、空間目標與碎片、衞星導航等方面的理論與實測研究,並開展微波接收機、射電望遠鏡結構與控制、數字信號處理等方面的技術與設備研發。
截至2016年8月,新疆天文台共有在職職工159人;據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官網顯示,天文台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在學碩士研究生32名、在學博士生10名;擁有3個重點實驗室和中心、3個觀測基地、3個研究室。 [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
外文名
XinjiangAstronomical Observato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簡    稱
XAO·CAS
成立時間
1957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地    址
新疆烏魯木齊市科學一街150號
博士後流動站
1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2個
碩士點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2個
現任台長
王娜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建站初期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衞星之後,中國科學院於10月15日組建了中國的“中國科學院人造衞星觀測系統”。截至11月,全國首批共建立了12個人造衞星光學觀測站,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為其中之一,在系統內的站編號是211。 [2] 
1958年3月27日,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在系統內的站編號改為281。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由新疆八一農學院水利系物理教研組教師兼職負責衞星的光學觀測,從1958年10月起,按規定發送資料。當時觀測儀器僅是人衞廣角望遠鏡,在水利系提供的兩間辦公室外設立了觀測場,進行觀測。
1972年7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撤銷中國科學院人造衞星觀測辦公室,明確紫金山天文台為全院人造衞星系統的業務歸口單位,並將原來的人造衞星觀測台、站調整為7個,各人造衞星觀測台、站的編制、經費、設備等問題由中國科學院直接管理,前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是其中之一。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開拓發展

1973年7月,中國科學院批覆了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擴建設計任務書。
1974年上半年,擴建任務基本完成,新的觀測辦公樓建成。而後,前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由烏魯木齊市新疆八一農學院大院內搬遷至北京南路40號現址,即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大院內。
1975年冬,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生產的人造衞星觀測儀器GDJ跟蹤打印經緯儀在前烏魯木齊人衞站觀測大樓頂開始安裝。
1982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前烏魯木齊人衞站安裝了太陽色球、光球雙筒望遠鏡(物鏡口徑為180mm)並投入工作之後,新疆地區正式開始太陽物理學方面的觀測與研究,工作重點為耀斑的物理機制、太陽活動預報和日地關係。
1983年8月,太陽3.2cm波段射電望遠鏡(天線直徑2米)在前烏魯木齊人衞站安裝並進入觀測,這是新疆地區第一台太陽射電巡視儀器,也是新疆的第一台射電天文望遠鏡。
1984年,經中國科學院黨組、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黨委。經中國科學院同意,烏魯木齊人衞站自1985年1月1日起,在國際交流工作中使用“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中英文印鑑。
1987年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衞星觀測站”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
1991年8月30日,烏魯木齊天文站南山甚長基線站(VLBI)舉行奠基儀式,當年12月4日破土動工。
1999年,烏魯木齊天文站與科學院其他天文台站一齊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
2001年4月,國家天文台成立後,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
2011年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 [3] 
2022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觀測站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31] 
2023年2月底,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南山站1米大視場光學望遠鏡(NOWT)首次發現了一顆近地小行星。 [32]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設施資源

  • 科研設備
據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官網顯示,新疆天文台擁有25米射電望遠鏡,13米測角射電望遠鏡,1米、1.2米等光學望遠鏡,40釐米精密光電望遠鏡系統、中國區域定位系統、多個GPS數據接收系統和太陽色球望遠鏡等多項大型儀器設備。 [3] 
新疆天文台本部擁有ROACH開發板、GPU測試機等設備,南山基地擁有頻譜儀、脈衝星、相關器、VLBI等相關技術與設備。 [4] 
  • 數據資源
新疆天文台數據中心提供ADQL Query、ATNF Pulsar Catalog、BATC Images Web、Global TAP Schema Simple Search、Observatory Codes、PPMXL Catalog Cone Search、UCD Query、XAO DC Custom Uploading Crossmatcher、XAO Gallery、XAO IDV Data Query、XAO Pulsar Data Query、XAO Star Formation Data Query、Yale/San Juan SPM4 Catalog等數據庫或查詢服務。 [5]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研部門

截至2016年3月,新疆天文台建有四個獨立的野外觀測站,設有三個專業研究室,新疆天文學會掛靠新疆天文台;擁有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成員)、新疆射電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新疆大學—國家天文台聯合天體物理中心、射電天文與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國—中亞天文學史聯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3]  [6] 
野外觀測站:巴音布魯克GNSS基準站、喀什衞星地面站、南山觀測基地、烏拉斯台GNSS基準站 [7] 
研究室:射電天文研究室、光學天文與技術應用研究室、應用天文研究室 [8]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8月,新疆天文台共有在職職工159人,其中崗位聘用92人、項目聘用38人、人才(勞務)派遣29人;在職職工中,有“百人計劃”2人、科技人員112人。另外外聘專家24人,其中外專局高端專家5人、客座人員10人、柔性人才9人。 [3]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常強 [9]  、單中林 [10] 
新疆天文台科研骨幹
類別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研究系列
王娜
研究員
孫正文
研究員
加爾肯·葉生別克
研究員
劉祥
研究員
艾力·玉蘇甫
研究員
艾力·伊沙木丁
研究員
丁國強
研究員
周建軍
研究員
常強
研究員
單中林
研究員
工程系列
陳卯蒸
正高級工程師
馬軍
高級工程師
馬路
正高級工程師
張海龍
高級工程師
王維俠
高級工程師
許謙
高級工程師
聶俊
高級工程師
張勇
高級工程師
實驗系列
楊文軍
高級實驗師
徐卷庭
高級實驗師
王仕強
高級實驗師
侯疆齊
高級實驗師
張華
高級實驗師
[11]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合作交流

據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官網顯示,新疆天文台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同時與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近20個國家的天文機構開展交流合作。 [3]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研成果

據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官網顯示,新疆天文台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共68項;2011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362篇,其中SCI、EI收錄243篇。 [3] 
  • 110米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QTT)(973項目)
QTT在引力波探測、黑洞發現、恆星形成、星系起源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並可發展應用於深空探測,如探月工程和火星、金星探測。QTT設計方案考慮多種科學目標的需求,其關鍵技術包括:大口徑天線結構設計技術、天線主動面技術、大慣量機架精密伺服控制技術、超寬帶饋源技術、低噪聲放大器技術、多波束接收技術等。QTT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將促進中國信息、精密機械加工和自動控制等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 [12] 
  • GPS觀測與研究
烏魯木齊南山GPS觀測站,自建立以來加入了國際IGS網,也作為IGS實時觀測網的重要成員。在中國探月工程中建立南山實時GNSS基準站與VLBI並置。觀測站獲取的GNSS原始資料和地面氣象數據,得到台站的精密座標,利用差分方法,將大氣對流層天頂延遲作為估計參數進行解算,在得到大氣對流層天頂延遲後,根據台站的地理位置,建立大氣對流層天頂延遲和大氣水汽含量的反演模型,獲取台站每小時的大氣水汽含量產品。
烏魯木齊GNSS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建設成為服務多用户、多功能、多用途綜合性服務系統,用以滿足動態維護烏魯木齊市測繪基準、基礎測繪、烏市各行業測繪工程及導航定位服務,同時也可以進行地質災害的監測、地面沉降監測,GPS氣象短期預報等,實現網絡RTK等實時服務功能時應達到可實時傳輸觀測數據,和控制中心雙向通信能力,實現釐米級、亞米級、米級實時三維定位和事後毫米級定位精度。 [13] 
  • 微波接收機
新疆天文台微波接收機實驗室,主要研究微波接收機、製冷、低噪聲放大器(LNA)、寬帶濾波器、寬帶極化器、寬帶饋源、射頻干擾(RFI)等內容;主要研究方向為低噪聲寬帶接收技術、多波束焦平面陣列(FPA)、相位陣饋源(PAF)技術、電磁兼容評估以及高靈敏度射電天文需求等。曾參與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的6cm雙極化製冷接收機的研製工作,參與完成包括接收機在內的整個觀測系統在新疆天文台南山25 米射電望遠鏡上的安裝調試和觀測運行;該6cm接收機是國際上同波段最靈敏的接收機之一,在銀道面巡天、IDV、分子譜線等課題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完成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承擔的“1.3cm雙極化製冷接收機研製”項目,在南山25 米射電望遠鏡上觀測運行,開展VLBI、銀道面氨分子巡天等觀測研究課題。 [14] 
  • 活動星系核
活動星系核研究組申請歐洲VLBI網對一批GPS源進行了觀測,首次給出了幾十個GPS源的VLBI結構圖像,發現了15個CSO、多個CSO候選體、及其他類型射電源;利用雙瓣流量比估算了CSO的噴流視向夾角,結果顯示CSO噴流的視向角確實比較大;用新疆25米望遠鏡對GPS源進行了長期流量監測,發現其中CSO的長期流量密度變化很小。截至2013年1月,課題組共發表論文40多篇,相關論文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各一次。課題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二項 ‘活動星系核快速射電流量變化(IDV)的大樣本觀測研究’(2011-2013)及‘活動星系核的射電和光學IDV觀測研究’(2013-2016),是973項目‘黑洞以及其它緻密天體物理研究’(2009-2013)成員。 [15] 
  • 恆星形成與演化
截至2010年6月,團組使用南山基地25米望遠鏡分子譜線觀測系統在6釐米波段進行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甲醛和氫複合線觀測研究,發現了200多個甲醛譜線源,獲得了十多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前所未有的大尺度甲醛分佈及相關物理信息。2013年開始氨分子和水脈澤的巡天觀測,在此基礎上研究銀河系緻密氣體的分佈、銀河系結構和大質量恆星形成的初始條件等。針對金牛座星雲的一個纖維狀結構(filament)的氨分子觀測表明,氨分子示蹤的緻密氣體與filament符合的非常好。 [16] 
  • 脈衝星觀測研究
1996年2月,新疆天文台脈衝星組利用烏魯木齊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實現了中國首次脈衝星的課題觀測,開創了中國脈衝星觀測研究的先河,隨後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脈衝星到達時間的觀測系統。在對接收機進行製冷升級改造後,2002年起可觀測脈衝星的數量從原來的80餘顆提高到270餘顆;2008年,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世界先進的脈衝星數字消色散系統(Digital Filter Bank),截至2010年6月,已實現對300顆脈衝星的到達時間監測(包括10餘顆毫秒脈衝星),同時還陸續開展了射電旋轉暫現源、磁星、脈衝星巡天等觀測。截至2010年6月,共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項目及知識創新工程項目、西部之光等科研項目,並參與兩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 [17]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學術期刊

人造衞星觀測與研究》雜誌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是原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主辦的面向中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期刊,為季刊。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網》等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被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藏。 [18]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學普及

截至2016年9月,新疆天文台組織開展了宇宙意識幼兒活動、中秋賞月新疆系列天文科普活動、探索宇宙系列科普班、火星觀測活動、“水星凌日”觀測活動、大學校園“天文夜”活動、大學校園“天文夜”活動等系列科普活動。 [19]  建有科普展廳、天文遊樂室、天象廳等科普基地。 [20]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學科建設

據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官網顯示,新疆天文台設有天文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共有在學研究生57人、在站博士後6人。 [3]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天文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天文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天體物理、天文技術與方法 [21] 
一級學科碩士點:天文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天體物理、天文技術與方法 [22]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教學建設

  • 獎助學金
獎助學金為1700-2500元/月,可申請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獎學金、國科大學業獎學金、研究所獎學金、“助研/助教/助管”崗位津貼;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可獲發表論文獎金;在天文台期間,可享受每年一次報銷路費的探親假。 [23] 
  • 學制學位
碩士研究生入學後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集中教學園區(北京市)”進行第一學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從第二學年開始,碩士研究生需在新疆天天文台導師指導下開始科研工作。 [24] 
碩士研究生基本學制一般為3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4年。通過碩博連讀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碩士階段在內修讀年限一般為5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8年。 [23] 
  • 教學成績
據2016年11月新疆天文台研究生部官網顯示,自2000年以來,畢業研究生就業率持續多年超過95%。其中51%畢業生在研究所就業、10%在中國各高校就業、14%在分別在中國企、事業單位就業;剩下的25%的畢業生則選擇在中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所)繼續升學。其中,天文相關研究所、台就業人數佔研究所就業的92%。 [24]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形象標識

新疆天文台標誌中間是其英文縮寫XAO,與上下、左右的弧形構成的圖案,突出了天文研究的特色。 [25]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文化生活

新疆天文台組織開展學雷鋒、“青春追夢·美好新疆”主題實踐、義務勞動、捐衣服傳愛心等活動,參加國科大文化藝術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院史知識競賽、新疆地方史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 [26-27]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委員、台長
王娜 [30] 
黨委書記、副台長
孫正文
副台長、紀委書記
陳卯蒸
副台長
加爾肯·葉生別克 [28]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歷任領導

屆次
職務
姓名
任期
負責人
李庭湘
1958-1959
李鳳文
1959-1961
韓光德
1961-1962
何文蘭
1962-1972
王桂方
1972-1980
第一屆
副站長、黨支部副書記
楊汝樸(主持工作)
1980.02-1984.04
黨支部書記
王桂方
1980.02-1984.04
第二屆
站長
黃楨
1984.04-1987.07
黨委書記
楊汝樸
1984.04-1985.07
李國印
1985.07-1988.10
第三屆
站長
李國印
1988.10-1992.06
黨委書記、副站長
陸恆輝
1988.10-1992.06
第四屆
站長
1992.06-1996.09
黨委書記
陸恆輝
1992.06-1994.08
第五屆
站長
1996.09-2001.01
黨委書記、副站長
王建軍
1996.09-2001.01
第六屆
站長
2001.01-2005.02
黨委書記
王建軍
2001.01-2005.02
第七屆
站長
王娜
2005.02-2009.02
黨委書記
2005.02-2006.09
第八屆
站(台)長
王娜
2009.02-2014.03
黨委書記、副站(台)長
2009.02-2014.03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