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是中國國內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領域研究早、佈局全、綜合實力一流的國立科研機構。 [1]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前身為1973年成立的廣東省地熱能研究室。1998年4月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衞星觀測站併入廣州能源所,2001年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2017年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清潔能源創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2021年申請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 [1]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擁有在冊職工460人,其中正高級72人,副高級105人;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建有多個國家及省部級平台;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外文名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78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呂建成
黨委書記、副所長:夏萍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碩士點
一級學科授權點2個
二級學科授權點3個
專業授權領域2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授權點2個
專業授權領域2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個
地    址
廣州市天河區能源路2號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歷史沿革

1973年,廣東省地熱能研究室成立。
1978年3月,研究室改由中國科學院領導;9月,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81年,研究所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規劃與十年設想。
198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研究所為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91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廣東省能源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1994年,研究所成立了太陽能研究發展中心,同年與中國台灣大方公司合作組建廣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術有限公司。
1998年4月,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衞星觀測站併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2001年6月,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同年組建了新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1-2] 
2009年12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發起的華南區域氣候變化網絡在廣州成立。 [4] 
2012年3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地熱能工程應用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成立。 [3] 
2014年8月,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為依託的中國科學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 [5] 
2017年,研究所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清潔能源創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
2021年,研究所申請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 [1]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擁有在冊職工460人,其中正高級72人,副高級105人;在讀研究生472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碩士生167人,聯合培養研究生19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青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7人,國家優青(含海外優青)2人,中國科學院引進人才計劃12人,廣東省級人才計劃13人。 [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陳勇 [6]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小森 [7]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建有多個國家及省部級平台。 [1]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所屬科研部門:生物質熱化學轉化研究室、生物質能生化轉化研究室、生物質催化轉化研究室、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究室、天然氣水合物應用基礎研究室、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技術與綜合利用研究室、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研究室、城鄉礦山集成技術研究室、能源化工研究室、地熱能研究室、海洋能研究室、太陽能研究室、先進能源系統研究室、分佈式發電微電網技術研究室、環境能源材料研究室、有機能源材料研究室、儲能技術研究室、燃燒與熱流研究室、制氫與利用研究室、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室、人工環境節能技術研究室
所屬其它平台: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室、生物質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1]  [8] 
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4年1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儀器設備價值7000多萬元。該中心擁有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系統(LC-QTOF,LC-QQQ)、多功能X射線粉末衍射儀(XRD)、冷凍掃描電鏡(Cryo-FESEM)、固體/液體核磁共振波譜儀、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WDXRF)、激光拉曼光譜儀(Raman)、高壓同步熱分析(HP TG-DSC)、同步熱分析紅外質譜聯用系統(STA-IR/MS/GC)、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質譜儀(ICP-OES,ICP-MS)、元素分析儀(EA)、裂解器氣質聯用儀(PY-GC-MS)、低温差示掃描量熱儀(LT DSC)、氣相色譜(GC)、液相色譜(LC)、離子色譜(IC)、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UV-Vis-NIR)、顯微紅外光譜儀(FTIR)、熒光分光光度計(FL)、物理/化學吸附分析系統、微/納米激光粒度儀、能源微生物及節能研究平台等。 [9]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合作交流

2020年9月1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華潤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華南分公司在廣州南沙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11] 
2022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哈爾濱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哈爾濱舉行。 [12] 
2022年6月20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廣州舉行。 [10] 
2023年3月6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廣東佳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共建環保節能低碳聯合實驗室協議並舉行項目揭牌儀式。 [13] 
2023年9月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雙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4]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榮譽表彰

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評為廣州市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2022年度考核優秀名單。 [15]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領域

  • 總體目標
立足國家能源技術革命、生態環境改善、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需求,着力突破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揮引領作用。 [16] 
  • 重點突破
突破一:生物質高效轉化與規模化高值利用
夯實生化轉化、熱化學轉化的理論基礎,形成生物燃氣、液體燃料、成型燃料、化學品等的綜合煉製技術體系,進行產業化推廣應用。
突破二:分佈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獨立系統
形成波浪能捕獲、太陽能高效轉化理論體系;開發EGS地下過程的數值模型綜合仿真軟件系統;建立波浪能、太陽能、風能等多能互補發電系統;建成具有技術競爭力的典型示範工程;建成兆瓦級的海島獨立可再生能源平台系統1-2處;建成分佈式中低温地熱發電及綜合利用示範工程2-3處;建設1-2MWt太陽能熱利用系統。
突破三: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成藏理論、開採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
形成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成藏理論及資源開發潛力評估體系;建立開採潛力評價、鑽探站位選擇、安全控制模擬和抑制關鍵技術體系;形成適合於中國南海北部儲層特點的勘探目標預測-開採-安全控制-應用的技術體系;提出適合於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關鍵技術及方案,為南海北部水合物試採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16] 
  • 培育方向
圍繞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開發及低碳發展的能源技術創新目標,前瞻性的佈局先進能源材料、儲能關鍵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的培育研究,突破高技術壁壘,構建完整的技術創新鏈條,開展應用技術系統集成,推動低碳發展。
培育一:太陽能光熱光電材料開發技術
培育二:先進能源材料開發技術
培育三:儲能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
培育四:可再生能源利用過程節能環保關鍵技術
培育五:能源戰略及低碳發展 [16]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研成果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近五年來,主持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36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5項、院先導A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自然資源部項目/課題3項。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1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 [1] 
部份獲獎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獲獎時間
農業廢棄物高效製備生物燃氣技術推廣及應用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評審委員會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
2017年
基於多尺度數值模型的鋰離子電池設計與優化技術研究
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7年
一種城市生活有機垃圾強化水解和厭氧消化產生生物燃氣的方法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金獎
2017年
生物質水相催化轉化理論及方法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
2017年
乾熱巖地熱資源評價與高效採熱技術仿真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
2017年
一種採用固體酸催化劑和活塞流反應器連續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2016年 [17]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學術期刊

新能源進展》(ADV NEW RENEWABLE EN),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於2012年經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刊(雙月刊),2013年8月出版。主要刊登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氫能、海洋能、地熱能、天然氣水合物等領域科學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互補和相關配套技術(如儲能、智能電網、分佈式能源系統)方面原創性學術論文和高水平的綜述性文章。 [18] 
《新能源進展》 《新能源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能源動力、材料與化工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能源動力、材料與化工 [1]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教學建設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169人(其中碩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擁有碩士生導師23名,博士生導師24名。研究所研究生學制三年,碩士在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在廣州教育基地完成學習課程後,回所完成實驗及學位論文。學生在學期間,享受的獎助學金由普通獎學金、等級獎學金和三助獎酬金(即助研、助教、主管)三部分組成,已能滿足學習和生活基本所需;每名全日制研究生可享受廣東省學生醫保政策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 [19]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徽標的整體結構呈圓形,不僅傳達地球的概念,還象徵着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往復、可持續發展。整個圓形結構可劃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由桔紅色的迴轉圖形構成。迴轉圖形上的文字“geothermal、biomass、ocean、wind、hydro、solar”分別代表着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迴轉圖形由六個相同的元素動態地組合起來。每一個元素都分別指向其內部的一個英文字母“E、N、E、R、G、Y”。這六個英文字母恰好構成英文單詞“能源”。迴轉圖形採用桔紅色,象徵着能源力量及能源人的活力。這部分傳達了活力來自動力的意念及能源生生不息的理念。內層的另一個元素是“1978—”,它代表廣州能源研究所的歷史起點及未來指向。外層由代表藍色、天碧水的藍色、古典風味濃厚的GethicE體英文和篆體中文構成。“藍色”不僅象徵着高科技,還傳達“地球”、“環保”的概念。“藍色”、“地球”、“環保”共同傳達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典雅的中英文字體傳達的是“歷史”概念,説明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這六種可再生能源是適應未來發展的古老能源。GethicE體英文和篆體中文不僅傳達了“歷史”的概念,還突出了廣州能源研究所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的權威性、穩重性,明確地表達了研究所的具體名稱、所屬的學科範疇及研究方向。整個圖形造型莊重大方,內涵豐富,能產生良好視覺效果,而且生動地傳達了再生能源循環往復、永不枯竭的特徵,突出了能源不息,動力無限的精神。 [20] 
研究所徽標 研究所徽標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5月1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舉辦了主題為“遇見科學,預見未來”的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 [21]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夏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侯紅明 [23] 
副所長
學術副所長
副局級幹部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歷任領導

名單
職務
任期時間
鄺哲民
原地熱室副主任,過渡時期負責能源所領導
1978.9-1980.1
吳文
所長
1980.1-1983.8
吳治堅
所長
1983.8-1993.12
陳國榘
所長
1993.12-1998.3
所長
1998.3-2006.3
所長
2006-2015
所長
2015.10-2021.4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