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鎖定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前身為陝西天文台,是以時間頻率研究、授時服務為主,同時開展天體測量學、太陽物理、日地關係、天體力學、人造衞星觀測與研究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全台分設台本部和授時部兩部分。台本部包括時頻主控系統、科研實驗室、天文觀測站和領導管理機關,駐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授時部(即二部)為長波和短波授時電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境內。
1966年,經國家科委批准籌建;197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短波授時台試播;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發播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20世紀70年代初,為適應中國戰略武器發射、測控和空間技術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在陝西天文台增建長波授時台(BPL);1986年,通過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國家級技術鑑定後正式發播標準時間、標準頻率信號。 [1]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是國務院1981年首批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機構。截至2015年10月底,國家授時中心共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6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9名。設有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及十餘個先進的實驗室。
自20世紀70年代初正式承擔中國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任務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為國民經濟發展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時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的需求。特別是為以國家的火箭、衞星發射為代表的航天技術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1]  。這項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錢學森先生譽為“中國的一面大鐘”。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外文名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時間
1970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簡 稱
國家授時中心(NTSC)
總部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機構職能
中國標準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
機構地位
國家級基地型研究所
單位性質
廳局級科研事業單位
現任主任
張首剛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5張)
20世紀60年代,國家因戰略急需,決定在中國內陸腹地建設一個專用授時台,陝西天文台應需而生。
2001年3月,中國科學院決定並報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將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標誌着我國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時間頻率體系。
進入21世紀,國家授時中心利用在時頻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創新性地研製建設了“中國區域定位系統”,在定位和授時方面性能卓越,滿足了國家急需,為中國第二代衞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授時中心也成為北斗系統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授時中心承辦的的“聯合國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13屆大會”發來賀信,擘畫了中國綜合時空體系的未來藍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科研設施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12張)
國家授時中心總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在西安航天產業基地、渭南蒲城設有分部,另有授時發播台、授時監測站、測定軌站分佈在全國。
國家授時中心圖書目前印本館藏量為7.6萬餘冊,以科技文獻為主,包括中外文圖書和期刊,國內外相關科技類會議錄文集,科技報告和俄、德、法、日等外文資料以及1984年以來國家授時中心的學位論文,主要涉及時頻、導航、物理、天文、通信和計算機等學科。全面收集國內外時頻及導航類機構、協會出版物,其中館藏較全的會議錄有全國時間頻率年會論文集、中國衞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ION、PTTI、EFTF、IFCS等會議文集。擁有IEL、APS、Springer自購數據庫以及全院開通的其他可利用的數據庫資源共118種。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人員編制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共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2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41名。正高級職稱37名(含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副高級職稱87名(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科研部門

量子頻標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張首剛研究員
主要從事量子頻標研製和相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1、銫原子鐘噴泉鍾,2、新型星載原子鐘,3、光抽運銫束原子鐘,4、鍶原子光鍾,5、超窄線寬激光器,6、光學頻率梳,7、光纖時頻傳遞,8、量子時間同步,8、空間時頻技術。 [2] 
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高玉平研究員
從事守時理論、方法和相關應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時間尺度;守時理論和方法;脈衝星計時理論、方法和應用;時間科學史。 [3] 
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定軌
研究室主任:楊旭海研究員
主要開展高精度時間傳遞和精密測定軌技術及其相關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軌技術、精密定軌理論與方法、以及在精密測定軌基礎上的相關科學研究。具體包括:
1)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軌技術,主要研究雙向衞星時間頻率傳遞及其基礎上的轉發式測軌技術;以精密時間測量為基礎的VLBI2010時延測量技術、偽距/載波相位測量技術等。
2) 精密定軌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人造地球衞星(含導航衞星等)精密定軌方法;深空探測中的航天器測定軌與授時方法、大行星及其衞星曆錶研究。
3) 在精密測定軌基礎上的相關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基於VLBI的地球定向參數(含世界時UT1參數)測定;基於衞星導航系統的亞納秒量級精密授時方法研究等內容。 [4] 
時間頻率測量與控制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李孝輝研究員
主要開展時間頻率測量與控制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高精密時間間隔測量方法、技術與儀器,高精度頻率測量方法、技術與儀器時間頻率遠程校準方法與技術,原子鐘控制方法與技術UTC(NTSC)異地復現技術與儀器。 [5] 
授時方法與技術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華宇研究員
主要開展授時理論方法與技術和建立多種授時手段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
1、授時方法與技術:長短波授時新體制,Eloran定位導航接收技術,廣播授時新技術,數字電視授時新技術;
2、可信時間認證技術:安全可信網絡時間同步協議,高精度網絡時間同步標準,可信時間認證系統 ;
3、室內定位新技術:智能手機定位新技術,機器人定位技術,光學定位新技術,廣播定位新技術。 [6] 
時間用户系統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胡永輝研究員
主要開展國家授時中心開展標準化時間統一系統和用户終端設備研究開發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標準化時間統一系統,軟件無線電技術,微弱信號檢測技術,智能化終端技術。 [7] 
導航與通信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盧曉春研究員
主要開展衞星導航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衞星導航信號產生髮射與接收處理技術,星間鏈路信號同步,生成與評估技術,GNSS空間信號質量評估技術,衞星導航高精度差分與完好性增強技術,GNSS兼容與互操作技術,高精度導航授時信號產生與接收設備研製技術。 [8] 
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
研究室主任:董紹武研究員
承擔中國標準時間的產生和保持(守時)任務,並開展相關的守時技術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時間基準保持;(2)原子鐘性能分析;(3)時間尺度算法;(4)UTC(K)控制;(5)時間比對與同步;(6)衞星導航系統時間;(7)GNSS時間互操作;(8)精密時間信號應用。 [9] 
授時部
即BPL長波授時信號發播台、BPM短波授時信號發播台、長短波信號發播控制室是國家授時中心專門承擔長短波授時信號發播任務的機構。
科研目標和任務是:承擔BPL、BPM長短波授時信號發播任務,承擔相關係統的運行和維護工作。參加BPL長波授時系統現代化技術改造建設。開展相關的信號傳播、設備改進、發播控制等應用研究。 [10]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學術交流

2015年4月21至23日,第九屆國際衞星導航論壇暨中俄衞星導航兼容與互操作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莫斯科舉行,會議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主辦,中國派出了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以及國內衞星導航相關領域的24名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會議。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董紹武、廣偉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會議。 [11] 
2015年5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策劃舉辦的首屆國際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空間信號質量監測評估研討會(GNSS Signal in space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SMAS)Seminar)在中國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308會議室舉行。此次會議共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等多個國家近60餘名專家學者前來參與。由中方專家代表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盧曉春研究員、美國Stansell諮詢公司的Thomas A. Stansell教授以及美國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A組主席David Turner共同擔任聯合主席。 [12] 
2015年6月8日至12日,聯合國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CG)第十屆大會第二次預備會等系列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國際中心召開。來自聯合國外空司、中國、美國、俄羅斯、意大利、日本等代表參加了會議。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王瑾作為中方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會議。 [13] 
2015年11月1日至6日,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CG)第十屆大會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召開。本屆會議由美國國務院空間與先進技術辦公室主辦,來自聯合國外空司,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日本、印度等全球和區域衞星導航系統供應商,以及其它與衞星導航相關的國家和組織的30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團由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牽頭組織、辦公室冉承其主任任團長,國內9個單位共19人蔘加了本次會議。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作為中方ICG多邊平台總體單位,派出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副研究員袁海波、助理研究員王瑾和李瑋參加了會議。 [14]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科研成就

國家授時中心自創建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49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取得專利45項;計算機軟件成果84項;發表論文1054篇;出版專著28部。 [15] 
在重大科技成果中,長波授時台建成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千米波段,即頻率在30—300kHz頻段的長波授時系統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高精度無線電授時技術。世界上擁有這種系統的國家並不多。英國有MSF長波授時台,美國有羅蘭-C系統,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BPL長波授時台,使中國在授時領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BPL長波授時台主要性能指標為:
發射頻率:100千赫
輻射功率:800千瓦
覆蓋範圍:地波信號為1000—2000千米
天波信號為3000千米
授時精度:地波定時精度=±(0.5—0.7)微秒
天波定時精度=±(1—2)微秒
地波校頻精度=±(1—3)×10-12/天
天波校頻精度=±4.4×10-11/天 [15] 
全國科學大會獎
序號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時間
獲獎單位和主要人員(排序)
1
七.五公分太陽射電望遠鏡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四室射電組
2
長波授時技術的設計試驗及研究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戴中溶、苗永瑞
3
中國極原點(J.Y.D)系統的地極座標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王正明、何慧芳
4
中國授時赤徑星表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李德河、謝雲、郭際
5
無源電視同步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程從玲、向華榮、韓學義
6
世界時的精確測定
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
陝台一室
國家科技獎
序號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等級
時間
獲獎單位和主要人員
1
中國世界時系統的成立和發展成就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
1983年
陝台(參加單位)
吳守賢
2
漢語主題詞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85年
陝台(參加單位)
漆貫榮、李志剛、周肅
3
衞星動力測地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87年
陝台(參加單位)人衞站
4
長波授時台系統的建立
國家科技
進步獎
一等
1988年
陝台:苗永瑞、戴中溶、楊克俊、潘小培、王治才、張邦信、閻錫華、吳貴臣、鄭恆秋、梁仲環、邊玉敬、漆貫榮、李為豐、何志龍、高俊法
5
夏商周斷代工程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計劃獎
重大科技成果獎
2001年
國家授時中心(參加單位)
劉次沅
6
武王克商年的推定研究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計劃獎
優秀科技成果獎
2001年
國家授時中心(參加單位)
劉次沅
院、省部獎
序號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等級
時間
獲獎單位和主要人員
1
通過交響樂衞星進行中法時間比
國防工辦重大技術改進成果獎
一等
1979年
陝台
苗永瑞、宋金安、鄭恆秋
2
BPM短波授時台建成
中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1980年
陝台
吳守賢、王策賢、
李崇山、潘欣法
3
光電等高儀總星表
中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1985年
陝台(參加單位)
楊廷高等
4
國際地球自轉聯測
中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1987年
陝台(參加單位)
吳守賢、王正明等
5
長波授時系統的建立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特等
1987年
陝台
苗永瑞、戴仲溶、楊克俊、
潘小培、王治才、張邦信、
閻錫華、吳貴臣、鄭恆秋、
梁仲環、邊玉敬、漆貫榮、
李為豐、何志龍、高俊法
6
中國大地測量星表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92年
陝台
馬雨剛、劉進梅等
7
衞星雙向話音通道高精度時間同步系統
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93年
陝台
鄭恆秋、張仁煥、胡永輝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是國務院1981年首批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機構。截至2015年10月底,國家授時中心共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6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9名。
國家授時中心博士培養點為“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通信與信息系統”3個專業,年招生規模約18名;碩士培養點為“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通信與信息系統”、“儀器儀表工程(工程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工程碩士)5個專業,年招生規模約27名。
國家授時中心設有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及十餘個先進的實驗室、研究生網絡中心、研究生辦公室、研究生公寓及各種體育設施(籃球場、足球場、多功能活動室)為研究生的學習、科研、學術交流和體育鍛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10月底,共招收研究生516名,畢業研究生370名(其中博士97名,碩士273名),在讀研究生146名(其中博士74名,碩士72名)。研究生在讀期間,有40多人次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及其他研究生冠名獎項。
研究生在讀期間,除享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規定的獎學金外,還享受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助理津貼及醫療、午餐等補貼。成績優異者,可申報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及中國科學院各種研究生冠名獎項。研究生所發表的論文,按照刊物等級可獲得300至20000元的獎勵。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建立意義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負責確定和保持的中國原子時系統TA(NTSC)和協調世界時UTC(NTSC)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中國時間計量標準由天文時向原子時的平穩過渡,並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原子時合作,對國際原子時的保持做出貢獻,穩定度為10—14,準確度為10—13。
短波授時台(BPM)每天24小時連續不斷地以四種頻率(2.5M,5M,10M,15M,同時保證3頻率)交替發播標準時間、標準頻率信號,覆蓋半徑超過3000千米,授時精度為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級。長波授時台(BPL)每天定時發播載頻為100KHz的高精度長波時頻信號,地波作用距離1000-2000千米,天地波結合,覆蓋全國陸地和近海海域,授時精度由由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級提高到微秒(百萬分之一秒)量級,使中國授時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科技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安全保障。
長、短波授時系統自20世紀70年代初正式承擔中國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任務以來,為國民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國家安全等諸多行業和部門(如大地測量、地震監測預報、地質礦產勘探、電力傳輸、交通、通信、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的需求。系統建成三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支時間頻率研究的科技隊伍,取得科技成果獎130多項。 [16] 
四十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陝西天文台)形成了相對齊備和完善的時間頻率學科鏈,覆蓋了“頻率源——守時——授時——應用”整個時間頻率學科領域,為國家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特別是為中國的火箭、衞星發射,常規及戰術、戰略武器試(實)驗,載人航天和“嫦娥”探月等重大任務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自系統建成後,完成了多次重大火箭、衞星發射任務的時間保障,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時間頻率信號,保證了百餘次重大任務的順利完成。 [1] 
平時人們佩戴的手錶,走時準確度是秒級。而在電力、電信、金融等智能化程度高的領域,對時間精度要求非常苛刻。在廣域監測分析保護控制系統中,就是1毫秒的誤差,也直接影響對電力系統的監測精度,影響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電力系統是一個人工建成的複雜系統,要確保發電廠、變電站、用户側的設備同步運轉,必須首先要確保設備內部時鐘的一致性,同時還要考慮外部時鐘源失效情況下,仍確保內部時鐘的守時精度。隨着中國智能電網建設的不斷推進,智能電網的運行對電力系統時間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間準確度需達到納秒級。在這樣的情況下,精確授時成為關乎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 [17]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除了開展時間頻率研究工作和常規的授時發播工作外,同時也面向各類時間用户,進行系統設計、諮詢和相關設備的研製,滿足了各行業、各領域時間用户的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學術委員會

主 任:郭 際
副主任:盧曉春 李孝輝
委 員:(以姓氏筆畫為序)華 宇 劉 濤 楊旭海 鄒德財 張首剛
武建鋒 段建文 姜海峯 高玉平 常 宏 董紹武 董瑞芳
秘 書:任曉乾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學位委員會

主 任:郭 際
副主任:張首剛
委 員:(以姓氏筆畫為序)王玉林、王家松、盧曉春、華 宇、劉 濤、
楊旭海 楊志強、李孝輝、吳海濤、胡永輝、高 宏、高玉平、常 宏、董紹武
秘 書:張 正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要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量子頻標研究室
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室
高精度時間傳遞與精密測定軌
時間頻率測量與控制研究室
授時方法與技術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機構設置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機構設置
時間用户系統研究室
導航與通信研究室
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
授時部
管理部門
所長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科技處
人事教育處
質量管理處
財務資產處
支撐部門
圖書館
網絡中心
期刊編輯部
檔案室
其他機構 [18]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現任領導

主任
黨委書記、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歷任領導

職 務
姓 名
任職時間
陝西天文台台長
黃 俊
(1978.6-1981.10)
陝西天文台台長
苗永瑞
(1981.10-1987.12)
陝西天文台副台長(主持工作)
漆貫榮
(1987.12-1989. 4)
陝西天文台台長
漆貫榮
(1989.4-1996. 6)
陝西天文台台長
吳貴臣
(1996.6-1997.10)
陝西天文台台長
李志剛
(1997.10-2000.12)
陝西天文台常務副台長(主持工作)
朱 紫
(2000.12-2002.4)
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郭 際
(2002. 4-2004.7)
國家授時中心主任
郭 際
(2004.7-2006.4)
國家授時中心主任
郭 際
(2006.4-2010.4)
國家授時中心主任
郭 際
(2010.4-2015.7)
國家授時中心主任
張首剛
(2015.7- )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榮譽稱號

2017年03月28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國家授時中心被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19-21]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3-25] 
2023年5月,入選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26] 
2023年12月23日,“高精度光纖時間頻率傳遞研究與應用”團隊獲得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27]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地理位置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總部設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書院東路3號。
具體位置:北緯34°57′,東經109°33′,海拔468米。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關鎮楊莊村。
授時部地處中國大陸腹地,離中國大地原點僅100千米,發射的時間信號便於覆蓋全國;地質構造穩定,授時中心因地震等災難被毀壞的係數極小;更由於其重要性,所以建在內陸地區相對比較安全。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