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鎖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1997年,為院級非實體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可持續發展領域相關問題的學術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
中文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成立時間
1997年
1997年,為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相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滕藤同志的倡導和支持下,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由原滕藤副院長擔任中心主任,經濟所李成勳研究員擔任秘書長。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潘家華研究員任秘書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原掛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整建制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也一併轉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2010年,滕藤同志改任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顧問,由潘家華任接任中心主任一職,增補陳迎為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2013年,增補陳洪波為中心副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主要集中在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學、可持續發展評估和能力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分析等方面。(2)全球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主要涵蓋氣候變化的影響、脆弱性、適應和減緩,以及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繫;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和氣候變化政策;國際機制與全球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比較等。(3)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和實證研究。通過地方省、市、縣、流域或企業級的案例研究,開展可持續發展的應用經濟學分析。(4)城市問題研究, 涉及城市規劃,城市經濟,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等相關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開展的主要活動包括:承擔課題研究和諮詢服務;組織學術會議;接受媒體採訪和宣傳;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活動等。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以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人員作為核心成員,另外還根據工作需要聘請了相關專家和學者。目前有外聘人員10餘人。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因學術活動和科研成果豐富,且無違規行為,在院非實體中心年檢中每年都被評為“A”類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在開展國際交流活動方面非常活躍。2003年,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註冊為非政府組織(NGO),享有了作為觀察員組團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權利。2003年12月,由潘家華領隊首次組團參加了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氣候變化公約第9次締約方會議,並在會議期間主辦了以“人文發展與碳減排承諾”為主題的邊會。這是中國研究機構作為NGO在國際氣候舞台上首次獨立主辦學術研討會,獲得很好的國際反響。此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多次組團參加氣候變化大會,收集了大量的科研資料,成功舉辦或參與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接受國際媒體的採訪,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上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多個相關國際合作研究網絡,活躍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前沿。2013年4月,參加了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聯合全球多家著名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組成的國際性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平台——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議程獨立研究論壇(簡稱IRF2015,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Forum on a Post-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該論壇旨在集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全球頂尖研究機構的不同優勢,利用不同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開展合作研究,加強不同觀點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目前該論壇有12家成員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是唯一來自中國的科研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於2014年成立了內蒙氣候政策研究院。內蒙古是全國唯一被國家六大生態建設工程全部覆蓋的省區,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作為全國能源資源大區,既肩負着能源資源輸出重任,又面臨着節能減排的嚴峻考驗。成立內蒙古氣候政策研究院,目的是為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提供智力支撐,這對內蒙古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