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

鎖定
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從前線撤退下來的共產黨人、國外歸來的留日留蘇學生及其他進步人士紛紛來到上海,從事革命文藝和社會科學運動,使上海成為全國新的文化運動中心。為了加強黨對革命文化工作的領導,192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由潘漢年同志負責,文委成立之後,即開始着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的籌建。1930年5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在上海成立(簡稱“社聯”),通過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綱領》,明確“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運動為宗旨”,成為黨領導下的重要革命力量。
社聯成立之後,先後在北平、廣州、日本東京等地建立分盟或分部,還發起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簡稱“社研”),作為社聯的外圍組織,成員以大學生為主。1933年,“社研”併入“社聯”。社聯的領導機構為常務委員會,下設組織、宣傳、研究、編輯、出版、發行和財務等部門,還專門設立了工農委員會,建立了區委會、分會,到1935年盟員發展到500多人。1936年停止活動。 [2] 
中文名
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
成立時間
1930年5月20日
成立組織
中國共產黨
成立地點
上海
目    的
傳播馬克思主義
類    型
文化理論團體

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歷史沿革

1930年5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中國社聯)在黨的誕生地上海宣告成立。在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中國社聯同左聯等左翼文化團體並肩作戰,堅持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為打破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進行了堅韌不拔的鬥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社聯成立之初,就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社聯綱領明確規定其主要任務是:一、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及國際經濟政治,促進中國革命。二、研究並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它普及於一般。三、嚴厲地駁斥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如民族改良主義、自由主義及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如社會民主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及機會主義。四、有系統地領導中國的新興社會科學運動的發展,擴大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五、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決不是限於理論的研究,無疑地應該努力參加中國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實際鬥爭,在目前要積極爭取言論、出版、思想、集會等等的自由……。
很顯然,與一般的學術研究組織不同,中國社聯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行動團體、革命組織。中國社聯人數不多,成立時只有盟員四十多人,最多時也不過千餘人。在黨的領導下,社聯一開始就對自身地位與使命有着高度自覺,在實際活動中也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在擴大馬克思主義傳播方面,社聯大量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準確宣傳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動力。為開闢宣傳陣地,社聯先後創辦或合辦過近40種報刊進行宣傳,往往剛出一兩期就被查封,但屢封屢出。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科學研究,分析中國及國際的政治經濟,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國際局勢方面,社聯都挺立在時代的最前列。在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方面,社聯發起並積極參與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問題等一系列論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器,嚴厲駁斥各種錯誤思潮、反動言論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篡改歪曲,捍衞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對思想理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倡導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普及化,社聯開辦學校和補習班,在上海各大學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社會科學研究會等,教育培養青年;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明確提出“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而鬥爭”的口號,開展社會科學大眾化的活動,編寫通俗的哲學社會科學小冊子,使馬克思主義逐漸深入人心。
中國社聯有力推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形成。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但馬克思主義著作尚未系統譯成中文。社聯先驅者翻譯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括《哥達綱領批判》《僱傭勞動與資本》《導言》《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為進步的社會科學家研究中國社會問題帶來了科學的思想理論武器。
在社聯大力推動下,中國興起了一股生機勃發的馬克思主義“新興社會科學運動”,為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作出了開拓性的努力。社聯推出了一大批由社聯盟員撰著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著作,影響較大,包括鄧初民的《政治科學大綱》《新政治學》,杜國庠與柯柏年合編的《新經濟學辭典》《新術語辭典》,張如心的《無產階級的哲學》《辯證法概論》,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新哲學論集》,何干之的《中國經濟讀本》等。這些著作不僅致力於闡釋馬克思主義原理,而且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研究中國現實,賦予了社會科學與中國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的優秀品質。同時,這些著作涵蓋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主要學科,在學科體系、學術概念等方面也初步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基礎。
社聯緊緊團結黨內外的一批社會科學家和進步青年,最大範圍地凝聚了一批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研究範式的學者羣體,其中的骨幹就包括哲學家彭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沈志遠,哲學家杜國庠,經濟學家王學文,經濟學家許滌新,政治學家鄧初民,社會學家李劍華,法學家和哲學家何思敬,哲學家艾思奇,歷史學家胡繩等。這批歷經“新興社會科學運動”鍛鍊的社科理論家,對社會科學事業及其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1] 

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歷史評價

中國社聯在短短六年的活動時間裏,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投身現實的革命鬥爭,並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為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奠定基礎。在中共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中國社聯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其歷史功績和歷史經驗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啓示。
一是要持續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迄今已取得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當年,社聯前輩將理論聯繫實際,為科學闡明中國社會性質、加深理解國情、明確革命任務作出重大理論貢獻,為黨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前途等重要問題提供了基本依據。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不斷創新理論,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要凝聚社科界的智慧,着力開展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理化、體系化研究,着力推動新思想的大眾化、普及化傳播,充分展現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強大真理力量、獨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實踐偉力。
二是要接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重任。在白色恐怖包圍的環境裏,中國社聯開拓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為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正是由於社聯所凝聚的社會科學家羣體,掌握並運用了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大大提升了學科理論的體系化構建能力,從而初步形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體系,為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做出了重要的階段性探索和貢獻。接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重任,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基本原則,堅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提煉出有標識性的新概念,概括出有學理性的新規律。
三是要發揚理論緊密結合實際的優良傳統。中國社聯的理論活動,充分體現了勇於面向革命鬥爭實際的特點,形成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社科理論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並回答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更好地擔負起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光榮使命。當前,在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及智庫研究提供更高質量、更大力度的智力支撐。要發揮社科理論界學科齊全、人才薈萃的優勢,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大力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着力推出有理論説服力、有實踐指導意義、有決策參考價值的重大成果,為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貢獻更多的真知灼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