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鎖定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二級學院,下設六系一所一中心:機械電子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通信與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信息工程研究所、礦山機器人研究中心
中文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國家重點學科
2個
所屬地區
北京市
教職工數
104人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辦學歷史

2021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與機電與信息學院合署辦公。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學院完成了國家“十三五”科技攻關、國家863、973重點、985優勢學科平台建設、211工程平台建設、“雙一流”學科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高水平科研課題多項。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學科涵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6個一級學科,現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5個二級學科博士)、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機械設計及理論2個國家重點學科。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學院擁有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6個本科招生專業,自2019年起,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按照“機械類”招生,入學後第三學期進行專業分流。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入選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專業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電氣工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工程北京市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擁有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孫越崎能源大獎獲得者1人、“北京市科級新星計劃”3人、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4人。學院現有教職工共計149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31(博士生導師23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61人。此外,學院長期聘用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博導11人。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機械工程專業
一、專業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國家和北京市特色專業。起源於1950年位於天津的中國礦業學院的礦山機械工程系的機械設計專業,並在2012年更名為機械工程專業。
二、培養目標
機械工程專業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及行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紮實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具備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善創新特點,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較好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機械設計、加工製造及機電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藝和設備的專業知識,能從事機械工程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生產運行、科技開發及技術經濟管理方面的工作,為我國能源工業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三、課程體系
機械工程專業的主幹學科為機械工程、力學。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工程製圖、工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控制工程基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公差與技術測量、工程材料與成型技術。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選修不同的專業課程組及專業選修課。
四、專業特色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械工程專業恢復招收本科生2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具有機械工程特別是礦山機械領域背景,服務於工程、科技、管理和教育等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累計培養本科畢業生近兩千人,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 99% 以上,每年招生120人左右。 [3] 
機械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邏輯關係圖 機械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邏輯關係圖
五、師資力量
機械工程專業所依託的“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機械工程”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本專業有教師34人,其中:俄羅斯外籍工程院院士1人,外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教授及研究員11人(博士生導師10人),副教授11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8人,實驗師1人,師資博士後1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個,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人才稱號的教師有 10 多人。
在實踐教學方面,機械工程專業擁有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級校內機械創新實踐示範基地,並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合作培養工程型人才,進一步提高了本專業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
六、就業深造
近3年,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92.86%、98.10%,95.83%,整體升學率穩定在50%以上,升學單位主要有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的機械工程專業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美國南達科塔礦業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於國家能源集團、中煤裝備、三一重工等國家重點企業或科研單位。
人工智能專業
一、專業概況
人工智能是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已納入我國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例如:人臉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基於用户興趣的智能算法推薦技術。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協調發展,掌握機器學習、統計、通信、數字信息、計算機、互聯網、控制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在礦業、網絡、文化、醫療衞生等其他領域進行交叉融合,可以在國民經濟的諸多行業找到具有高發展空間的複合型人才。
三、課程體系
基礎課程主要有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和外語等課程,專業主幹課程主要有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最優化設計、數字信號處理、程序設計、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統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有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電子系統設計與實踐、機器學習系統課程設計、深度神經網絡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創新創業教學環節主要有科研導論、創業基礎課、科研選題訓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 [4] 
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圖 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圖
四、專業特色
本專業全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科研創新訓練項目全覆蓋,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通過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全方位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創新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在礦業、網絡、文化、醫療、信息處理、物聯網、大數據、能源互聯網等相關領域從業的基本素質及能力。在寬口徑培養的同時注重突出專業特色,並新增智能採礦培養方向,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本專業實行校企合作,具有大唐電信等多家校外實習基地,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密歇根大學、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比利時蒙斯大學等多所國際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涉及的交流項目涵蓋了短期交流、2+2、3+1、3+2、4+2 等多種形式。
五、師資力量
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20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9人(碩士生導師 9人),講師6人,另有外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人。
六、就業深造
本專業畢業生能在人工智能領域、語言識別、機器視覺、機器翻譯、智能製造、自動駕駛、工程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行業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組織管理、教育等工作。本專業依託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相關的5個碩士學科點,約20%優秀畢業生可免試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一、專業概況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於1996年(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摩擦磨損研究室),1999年開始招收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近40年來,共計培養本科生近1000名,研究生500餘名。本專業將堅持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優勢為拉動,深化教學改革,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突出、內涵深厚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多方向專業體系,打造精品,培育亮點,實現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建設一流的國家特色專業為目標,突出優勢,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積極搞好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專業實驗室建設、課程資源建設以及教材建設等;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凝練高水平教學成果。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秉承“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善創新”的理念,培養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精英素養、能源特質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終生學習、自我獲取新知識和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有效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並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畢業生經過5年左右實際工作的鍛鍊,應能勝任中級職稱技術或管理崗位的工作。
三、課程體系
本專業主幹學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下設金屬材料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兩個方向。
根據厚基礎、寬口徑、多學科交叉的原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置了先進的理論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必修課、材料專業基礎類、材料與化學類、金屬材料課程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課程組、特色課程、國際化課程組、前沿專題課程組、擴展訓練類課程組和實踐類課程等。 [5]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四、專業特色
21世紀對材料領域大學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培養具有材料綜合性基礎的複合型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的科學與工程方面較寬的基礎知識,能在各種材料結構與性能、材料製備、新材料開發及應用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及相關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高級人才。本專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和市場需求在教師指導下選擇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方向及選修課程。專業教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先進耐磨耐蝕材料、超硬材料與高壓新材料、能源存儲與轉換材料、先進功能材料、材料增材製造技術、材料設計與計算機模擬等。
五、師資力量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擁有教師19人,教授7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實驗師1人。其中專任教師16人,實驗教師3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人,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骨幹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英才計劃1人、學校越崎傑出學者1人、越崎青年學者2人、江蘇省六大高峯人才1人。
六、就業深造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在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及生物醫藥、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相關行業從事科學研究、工藝設計、技術開發及改造、教學、管理等工作。近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近三年保研率約15%,就業率90%以上,多人次先後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繼續深造。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一、專業概況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於2009 和2010年分別被評為北京市和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008 年電氣工程教學實驗示範中心獲“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稱號。2019 年入選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專業依託電氣工程和控制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和控制工程 2 個博士後流動站,1 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逐步形成了電力系統與新能源、電力電子及新能源技術、人工智能與控制三大專業方向,在教學上強調電工技術與電子相結合、電氣與控制技術相結合、軟件與硬件相結合、元件與系統相結合,並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與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和控制進行深度融合,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培養目標
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踐行“明德至善,好學力行”精神,培養掌握電氣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在電氣工程、檢測與控制、計算機應用等領域,勝任工程設計、系統分析、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究開發及管理等工作並具有“家國情懷、精英素養、能源特質”的寬口徑、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6] 
三、課程體系
在學習高等數學、物理等公共課的基礎上,繼續學習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應用、控制理論、電機與拖動、信號與系統、計算機控制、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供電技術、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能源發電併網技術、高電壓技術、智能電網、機器學習、自主移動機器人(全英文)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知識,同時在實驗技能、計算機仿真、工程設計、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實踐。
四、專業特色
本專業全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在不同階段為大學生配備領航導師或科研導師,自大二開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覆蓋本專業全體本科生,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使學生儘早接觸科研,並定期組織大學生參加全國及北京市電子設計競賽等多類競賽賽前培訓,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和寫作能力;專業實驗室服務課程需求的同時面向學生開放,供學生自主完成課外實驗、追求專業興趣。
五、師資力量
本專業現有教學科研人員 24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的教師共10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佔比80%,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佔比40%,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佔比40%。
六、就業深造
學生可以選擇進一步深造,也可以在電氣、信息、能源、航天、航空、自動化、軍工等廣闊領域從事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近三年畢業生深造比例為50%左右。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一、專業概況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國家級一流專業,是學校設立較早的專業之一。早在1960年,北京礦業學院就建立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1979年,中國礦業學院在機電系增設電子計算機專業,1978年成立計算機中心實驗室。1980年電子計算機應用專業開始本科招生, 1985年電子計算機應用專業更名為計算機及應用專業。1995年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得計算機應用碩士點,1999年開始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2006年獲得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學位授予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B類學科。2019年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點。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二、培養目標
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圍繞學校建設一流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要求,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協調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突出,具有國際視野,掌握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分析、研究和解決複雜計算機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研究型人才。
三、課程體系
面向國家人工智能戰略需要,圍繞學校建設一流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要求,依靠機電學院多學科師資優勢,樹立了“厚基礎、重實踐”的教學理念,探索形成了以煤炭信息系統智能化為特色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為主要方向的交叉複合研究型人才培養路徑。定期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夯實專業核心課,增加豐富的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強調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培養。
在學習高等數學等基礎理論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和外語的基礎上,設置專業核心課程: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離散數學、面向對象技術與C++程序設計、JAVA語言與網絡編程、 彙編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與結構、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編譯原理、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 計算機新技術講座等。並接受創新創業、實驗技能、計算機應用、計算機軟硬件設計、以及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 [7]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核心課程先修邏輯關係圖
四、專業特色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 “211工程”、“985優勢平台”重點建設學科,是學校“雙一流”建設學科羣的核心組成部分。專業教學強調計算機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實驗室為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本專業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全覆蓋,構建了以“科研導論--科研選題訓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為主線,以“學科競賽”為支撐的全程式創新能力培養模式。2016-2018年間本專業本科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得獎勵240餘項。
五、師資力量
本專業現有教學科研人員 30人, 其中教授 8 人(博士生導師 7人), 副教授 11 人(碩士生導師 12人),講師 8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 1 人,工程師 1 人。組成梯度化、教師學緣多元隊伍。
本專業教師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全國煤炭行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2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教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1人、“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1人、校級“越崎傑出學者”1人、校級“越崎青年學者”2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
六、就業深造
本專業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學科點,有“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工程”3個學術碩士學科點,以及“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學科點。本科畢業學生可以選擇在本校進一步深造,優秀畢業生可免試保送攻讀本校或知名高校研究生,並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穩定的聯合培養項目。本科生深造率均在50%以上。
本專業就業範圍廣闊,主要在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IT企業、互聯網企業、電子商務、金融機構等相關領域從事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科學研究、工程建設、計算機軟件設計與開發、系統運營維護等工作。我校本部位於中關村核心區,計算機專業學生有大量的實習和就業選擇機會,就業質量高,近年來本科生就業率均達到100%。
機器人工程專業
一、專業概況
本專業是入選國家首批新工科建設項目孵化新工科專業,是我校“雙一流”學科建設重點培育專業之一。機器人工程專業是包括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在內的交叉學科。本專業畢業生適於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等單位從事與機器人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系統設計、技術開發、工程應用和經營管理等工作。
二、培養目標
培養基礎知識紮實,專業面向寬厚,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協調發展,系統掌握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和機器人機構、傳感、控制與智能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具有機器人系統設計、開發和應用能力,具有家國情懷、精英素養、能源特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可從事與機器人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系統設計、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組織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三、課程體系
本專業的主幹學科: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
專業核心課程:工程力學、精密機械設計、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控制工程基礎、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器人學、機器人感知與交互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嵌入式系統設計、機器人機構與結構設計、電機驅動與運動控制、人工智能、機器學習。
根據厚基礎、寬口徑、多學科交叉的原則,本專業設置了先進的理論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專業基礎必修課、機器人智能控制與感知課程組、特色課程、國際化課程組、前沿專題課程組、專業任選類課程、擴展訓練類課程組和實踐類課程等。 [8] 
四、專業特色
機器人工程專業以智能機器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側重礦山特種機器人方向。凸顯“新工科”特點,響應國家戰略號召。重實踐能力培養:新工科的一個重要標誌是“重實踐”。為了避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設置了較多實驗實踐課程。一方面,在大部分專業課程中加入實驗學時,做到理論即時落地;另一方面,設置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和課程設計,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動手貫通所學知識。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安排合理有序。多學科有機融合:機器人工程專業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專業,培養方案涉及多學科知識。一方面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由優秀教學團隊承擔相關課程。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簡單的課程堆疊,由多學科背景的教學團隊創新性開設機器人工程綜合性課程,如機器人學,機器人機構與結構設計,機器人感知與交互技術等課程,並編撰相應教材。專業培養合理有序:由於機器人工程專業涉及多個學科,為了合理有序安排課程,智能控制與機器人系先後組織多次培養方案研討會,就課程先修順序展開了細緻的梳理。培養方案不但符合教務處提出的框架要求,也全面兼顧專業規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本專業以礦山特種機器人為對象,依託院士領銜的智慧礦山與機器人研究院、礦山機器人研究中心、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市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及3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與知名機器人研發企業簽訂有戰略合作協議,為學生髮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全面施行本科生導師負責制,科研創新訓練項目全覆蓋,積極引導參與大學生學科競賽,加強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與國外高校建立有短期交流、2+2、3+1、3+2、4+2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五、師資力量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擁有教師14人,全部具有博士學歷,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4人。其中越崎青年學者3人。除專任教師外,還有來自控制、機械、計算機等學科的教授承擔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工作,具有顯著的跨學科培養特色。
六、就業深造
在我國智能製造和人工智能突飛猛進背景下,機器人工程專業已成為我國異軍突起的新工科明星專業,人才缺口和上升空間巨大。據工信部統計,到2025年,我國機器人行業人才需求缺口超過500萬,就業前景光明。本專業是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機械工程等跨多學科的新興專業,讀研、出國等深造途徑眾多。每年有約20%的畢業生可免試攻讀碩士(博生)研究生。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張曉紅
院 長
張晞
科研副院長
張帆
黨委副書記
胡欣
研究生教學副院長
楊克虎
本科教學副院長
郝雪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