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

鎖定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二級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地質系,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勘探系;1988年成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系,1993年組建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2001年地球科學系和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2010年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資源與信息學院的物探和測井學科與計算機系和自動化等學科組建地球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原資源與信息學院更名為地球科學學院。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設2個系,開辦2個本科專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其中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學院有教職工120人(含雙肩挑5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47人,有在校本科生556人、碩士生905人、博士生156人和博士後研究人員20餘人 [1] 
中文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
創辦時間
2010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學校類別
理工
主管部門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貴文
院長:曾濺輝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
2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地質學系、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
地    址
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18號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歷史沿革

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地質系成立,是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的前身。
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勘探系。
1988年,成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系。
1993年,組建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2001年,地球科學系和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
2010年,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資源與信息學院的物探和測井學科與計算機系和自動化等學科組建地球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原資源與信息學院更名為地球科學學院 [2]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辦學條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下設2個系,2個本科專業 [3-4] 
系:地質學系、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 [4] 
本科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環境科學專業 [3]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擁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另外有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 [1] 
在2016年的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獲評A+、“地質學”獲評B- [1] 
博士後流動站: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能源資源與環境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 [5] 
一級學科碩士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環境科學,海洋地質 [6]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
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1] 
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能源資源與環境地球化學 [5]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有教職工120人(含雙肩挑5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47人。師資隊伍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6人、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獎獲得者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中國地質學會科技獎10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人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王鐵冠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邱楠生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龐雄奇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龐雄奇、朱筱敏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朱筱敏
北京市教學名師:朱筱敏、柳廣弟、吳勝和、季漢成、謝慶賓、王貴文 [7]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北京市精品課程4門 [8-9]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工程專業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3張)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石油勘探開發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大港油田油礦地質實習基地 [8] 
國家級精品課程:沉積岩石學、石油地質學 、石油地質基礎、油礦地質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沉積岩石學、石油地質學 、油礦地質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沉積岩石學、石油地質學、油礦地質學、造岩礦物學 [9] 
  • 教學成果
獲獎名稱
學院獲獎者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油氣勘探開發研究生“四維-雙平台”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曾濺輝、王貴文、 嶽大力
2018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全程、深度、共贏——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吳勝和、柳廣弟、陳冬霞、謝慶賓、鮮本忠
2018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實施精品戰略,建設石油勘探開發品牌專業
柳廣弟、朱筱敏、 吳勝和
2009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
鮑志東、朱筱敏、 王英國
2005
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特等獎
“油氣地質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遞進—聯動式培養體系構建與成效”
曾濺輝、嶽大力、柳廣弟、吳勝和、劉鈺銘、孫海濤、
鮮本忠、餘一欣、王貴文、陳冬霞、温順久
2017
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一等獎
“全程、深度、共贏—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造與實踐”
吳勝和、柳廣弟、陳冬霞、鮮本忠
2017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滿足行業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多目標石油主幹專業人才
謝慶賓
2013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全日制工程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協同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季漢成
2013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共享優質資源,建設《沉積岩石學》國家精品課程
朱筱敏、季漢成、謝慶賓、鍾大康
2013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構建外籍員工繼續教育新模式,服務中國海外油氣發展大戰略
龐雄奇
2013
北京市德育教育實效一等獎
《愛心育人“1+1”,資助工作結碩果》
朱筱敏、周子勇
2010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沉積岩石學》(第三版)
趙澄林、朱筱敏、 季漢成、金振奎、鮑志東
2008
參考資料: [10]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學術研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建設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十五”以來,學院教師承擔了3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115項國家油氣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專題)、17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含油氣盆地構造和沉積儲層地質、油氣成藏機理與分佈規律、剩餘油分佈與預測等方面取得了進展,發表學術論文4090餘篇,獲得國家教學和科技成果獎勵16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8項 [1] 
學院國家級科研成果
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類別
等級
獲獎人員名單
年度
複雜油氣儲層裂縫定量識別與評價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曾聯波(1)
2014
渤海活動斷裂帶油氣差異富集與優質億噸油田羣重大發現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呂修祥(9)
2011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劉成林(6)
2011
中國天然氣成因類型鑑別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
郝芳
2010
中國東部斷陷盆地窪槽聚油新理論、勘探新技術與重大發現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劉震(8)
2009
我國陸上重點氣區天然氣高效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技術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柳廣弟(5)
2008
海相深層碳酸鹽巖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大氣田的發現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郝芳(11)
2006
亞洲石油地質特徵與戰略選區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白國平(2)王志欣(6)湯良傑(7)
2006
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與油氣勘探效果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柳廣弟(4)
2005
陸相水驅油藏剩餘油富集區
研究與開發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侯加根(4)
2005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圈閉形成
機制與勘探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8)
2004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龐雄奇(3)曾濺輝(4)劉洛夫(7)王志章(10)邱楠生(11)康永尚(12)王飛宇(15)
2004
參考資料: [11] 
學院省部級科研成果
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類別
等級
獲獎人員名單
年度
地質體中分子標誌物的新發現及其應用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王鐵冠(1)李美俊(2)
2018
大型緻密砂岩氣藏高效評價開發一體化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北京市科學進步獎
一等
王志章(1)
2018
非常規儲層及其含油氣性評價預測關鍵技術與工業化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
一等
曾聯波(1)
2018
陸相緻密砂岩油氣“源儲一體化”有利區預測評價技術及重大應用成效
2018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一等
姜福傑(1)孫海濤(5)宋澤章(6)
2018
地下儲層構型表徵技術及其重大應用成效
2018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二等
嶽大力(1)吳勝和(2)陳冬霞(3)劉鈺銘(6)李慶(7)
2018
河流—三角洲儲層表徵與油氣勘探開發實踐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二等
吳勝和(2)嶽大力(9)
2018
頁岩氣分析測試關鍵技術及評價方法體系研究與應用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二等
馬勇(6)
2018
南海邊緣海構造旋迴控制深水油氣成藏理論創新及勘探實踐
中國石油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劉震(13)
2018
全國石油石化優秀科技工作者

曾聯波
2018
非常規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二等
曾聯波(1)呂文雅(7)
2017
陸相鹹化湖盆油氣地質評價技術研發及重大應用成效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二等
劉成林(1)宋澤章(7)
2017
中國北方典型含油氣盆地油氣成藏機理及其重大應用成效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二等
劉洛夫(1)張枝煥(6).陳踐發(7)
2017
非常規油氣儲層預測地球物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
三等
曾聯波(5)
2017
確定浮力作用下限及動力平衡的物理模擬實驗裝置以及確定浮力作用下限及動力平衡的方法
中國專利優秀獎
龐雄奇(1)姜福傑(4)
2017
疊合盆地複雜油氣藏成因機制與預測方法及應用成效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1)朱筱敏(6)李素梅(13)陳踐發(14)
2016
陸相斷陷盆地油氣成藏機理及其重大應用成果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
一等
曾濺輝(1).陳冬霞(3).李素梅(6)餘一欣(7)
2016
柴達木盆地風化殼形成分佈及大型基岩油氣田的發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三等
高先志(3)
2016
基於納米材料與溶劑微萃取的高效富集環境水樣中痕量環境內分泌干擾物、殺蟲劑及典型POPS等的新技術研究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
二等
周慶祥(1)閆秀懿(10)
2016
超深碳酸鹽巖成像測井配套技術與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王貴文(6)
2015
地震成藏學理論及其勘探實踐
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
劉洛夫(3)
2015
斷陷盆地古地貌對砂體分佈的控制作用及巖性油氣藏預測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紀友亮(1)周勇(2)
2015
疊合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油氣充注、調整/改造與富集機理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三等
鄒華耀(1)呂修祥(2)
李平平(3)
2015
低孔裂縫性砂岩儲層定量評價關鍵技術及應用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
三等
曾聯波(2)
2015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合作促進會
曾聯波
2015
陸相斷陷盆地流體活動與油氣成藏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
曾濺輝(1)邱楠生(3)
李素梅(7)陳冬霞(9)
2014
渤海灣地區油氣形成富集與分佈預測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一等
龐雄奇(1)邱楠生(5)
姜福傑(6)鄒華耀(7)
2014
疊復連續型緻密砂岩氣藏成因機制、預測方法及其在庫車坳陷的重大發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1)劉洛夫(7)
陳冬霞(11)姜福傑(13)
2014
油氣成因、油藏充注路徑方法研究及在福山凹陷等地區勘探中的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李美俊(1)朱雷(10)
2014
陸豐深層評價開發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化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二等
王志章(2)
2014
河南省石炭-二疊系層序地層及聚煤作用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楊明慧(3)
2014
基於納米材料與離子液體富集典型環境污染物的檢測技術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周慶祥(1)
2014
多層砂岩高凝油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王志章(1)謝慶賓(6)
2014
大型內陸坳陷湖盆低滲儲層富油理論與實踐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朱筱敏(1)柳廣弟(2)
吳勝和(3)鍾大康(4)
高崗(5)
2013
深部裂縫性油氣儲層預測與評價新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重大成效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
曾聯波(1)
2013
高含水油田儲層構型表徵及工業化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二等
吳勝和(2)嶽大力(4)
侯加根(6)
2013
重慶市頁岩氣成藏地質及選區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
鍾寧寧(6)
2013
超高温潛山油氣成藏機制與勘探重大突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王飛宇(5)
2013
低孔裂縫性砂岩儲層定量評價方法及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三等
曾聯波(2)
2013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地質綜合評價與目標優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三等
劉震(5)
2013
高成熟老探區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持續增儲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曾濺輝(14)
2013
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0)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二等
唐文連(10)
2013
塔中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油氣發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特等
呂修祥(9)
2012
中國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油氣富集規律與戰略選區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二等
呂修祥(1)劉小平(3)白國平(12)
2012
高勘探程度富油凹陷勘探理論技術突破與規模發現
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曾濺輝(7)
2012
低幅度薄互層邊底水油藏開發理論與實踐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三等
王志章(2)
2012
青年科技突出貢獻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周慶祥
2012
油氣臨界成藏理論、評價方法與重大勘探成效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1)邱楠生(3)姜振學(4)曾濺輝(5)李素梅(6)鍾寧寧(7)朱筱敏(8)劉震(9)陳冬霞(10)
2011
陸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與模式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2)姜振學(3)劉洛夫(5)
2011
陸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與模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2)姜振學(3)劉洛夫(5)
2011
裂縫性油氣儲層形成機理與評價預測新技術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曾聯波(1)漆家福(8)李芳玉(10)
2011
複雜裂縫性油藏開發理論地質理論、新技術研究及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王志章(1)
2011
二氧化鈦納米材料及離子液體微富集技術分離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
三等
周慶祥(1)
2011
複雜裂縫性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技術及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曾聯波(2)漆家福(14)周子勇(15)
2010
複雜裂縫性油藏定量表徵新技術研究及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王志章(1)
2010
渤海盆地油氣形成富集與分佈預測
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三等
劉小平(2)餘一欣(4)姜福傑(6)
2010
變形介質油氣藏工程實用軟件開發與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魏立春(3)
2010
富油凹陷隱蔽型潛山成藏機理、精細勘探技術與高發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曾濺輝(11)高先志(12)
2010
油氣資源評價方法與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
劉成林(1)唐文連(3)
柳廣弟(7)
2010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論與實踐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二等
鍾寧寧(1)朱筱敏(3)吳欣松(5)謝慶賓(7)姜振學(9)童亨茂(12)李素梅(13)於福生(14)高崗(15)王英民(18)張枝煥(19)劉洛夫(20)
2009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精細勘探-逆掩斷裂帶混積地層油氣勘探理論技術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
朱筱敏(1)柳廣弟(3)鮮本忠(5)徐懷民(7)王英民(8)黃志龍(11)王志章(13)吳勝和(14)王貴文(17)高崗(18)鮑志東(19)侯加根(20)
2009
特低滲油藏非線性滲流與開發技術
教育部科技進步
二等
李芳玉(17)
2009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論與實踐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1)鍾寧寧(3)呂修祥(5)鮑志東(7)高先志(11)王志章(13)漆家福(15)
2009
複雜儲集體預測及油氣檢測技術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徐樟有(3)
2008
地下儲層構型表徵方法及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吳勝和(1)嶽大力(3)
徐樟有(4)吳欣松(11)
2008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
劉成林(6)唐文連(11)
2008
複雜介質儲層裂縫定量預測理論、方法與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曾聯波(1)
2008
低滲透砂岩儲層裂縫的形成、分佈及預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曾聯波(1)漆家福(2)
肖淑容(3)楊橋(6)
2007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巖性圈閉形成的砂體類型、儲層特徵與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一等
徐樟有(8)季漢成(11)朱筱敏(15)
2007
疊合盆地油氣源及其運聚規律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呂修祥(1)王鐵冠(3)
2007
內蒙古中部斷陷窪槽區規模油氣儲量的發現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一等
劉震(7)
2007
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熱體制、熱歷史及其在油氣成藏過程中的應用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一等
邱楠生(1)
2006
儲層損害試井定量評價方法研究和軟件開發
湖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魏立春(3)曾聯波(6)
2006
濟陽坳陷下第三系油氣運聚成藏與挖潛勘探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龐雄奇(1)朱筱敏(2) 劉震(4)邱楠生(8)曾濺輝(9)王英民(10)吳勝和(11)姜振學(12)張枝煥(16)高先志(17)漆家福(19)鍾大康(20)
2005
沉積有機質分子標誌物研究及其在地質科學中的應用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
二等
王鐵冠(1)張枝煥(2)王春江(3)李素梅(5)
2005
超壓盆地生烴作用動力學機理
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
鄒華耀(2)郝芳(11)
2005
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成藏地球化學研究
中國石化集團科學技術獎
二等
王鐵冠(1)王春江(3)鍾寧寧(7)
2004
油井傾角、井壁成像測井資料在地質勘探中應用的研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王貴文
2004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
二等
龐雄奇(3)曾濺輝(4)劉洛夫(7)王志章(10)邱楠生(11)康永尚(12)王飛宇(15)
2004
參考資料: [11]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室 [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研究室:油氣儲層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室、油氣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室、天然氣成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天然氣運聚和開發早期評價研究室、油藏描述重點實驗室—儲層構型方法研究室 [12]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學術交流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所示,學院舉辦、承辦了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邀請了多位中國國內外學者來學院進行學術報告 [13]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文化傳統

  • 院徽
學院院徽為藍色的圓形標識,外圈上半部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學院”中文名稱,下半部為“COLLEGE OF GEOSCIENCES”大寫英文名稱;內圈背景為地球經緯線,正面圖案為勘測平台。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王貴文
院長
曾濺輝
黨委副書記
周學智
副院長
嶽大力
副院長
陳冬霞
副院長
餘一欣
參考資料: [14]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5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教工黨支部入選“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15] 
2022年4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勘查工程19-4團支部被授予建團100週年“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16-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