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相親大會

鎖定
2009年農曆三月三(公曆2009年3月29日)這天,杭州在這個中國傳統相親節日舉辦了“中國相親大會”,據不完全統計,當天有逾萬名單身男女共襄盛舉,有望創造新的 “吉尼斯記錄”,記錄是12685名相親者。
中文名
中國相親大會
外文名
China Matchmaking Conference
主辦方
浙江衞視
舉辦地點
杭州西湖白堤
舉辦時間
2010年4月18日

中國相親大會第二屆中國相親大會

2010年4月18日
主辦:浙江衞視
杭州 杭州
地點:杭州西湖白堤

中國相親大會中國相親大會的由來

杭州自古就是“愛情之都”,2009年農曆三月三(公曆2009年3月29日)這天,杭州在這個中國傳統相親節日舉辦了“中國相親大會”,據不完全統計,當天有逾萬名單身男女聯合舉辦,有望創造新的 “吉尼斯記錄”,記錄是1萬285名相親者。

中國相親大會愛情之都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杭州的由衷讚美。“三面湖山一面城”的獨特格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難怪蘇東坡感慨: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
杭州是長三角的地理中心,長三角的15個城市都在以杭州為中心的300公里為半徑的圓內。杭州國際機場座落於經濟發達的蕭山區,距市中心約30公里。杭州距上海約170多公里,有多條高速公路相連,滬杭城際列車最快單程不到1個半小時。杭州到浙江省內城市都在“4小時交通圈”內。
杭州秦時設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以杭州城北的良渚鎮命名的良渚文化,已有4700多年。杭州西湖的最大價值之一就是歷史文化底藴,蘇堤和白堤就是曾任杭州“父母官”的蘇東坡和白居易所建。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美景則大都集中在西湖。西湖的旅遊四季皆宜,可謂“欲把西湖比西子,濃抹淡妝總相宜”。杭州的代表性景點有形成於南宋時期的西湖十景、現代建設擴展的西湖新十景,以及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和列入十大考古發現的良渚古城等等。
自2004年以來,西湖的變化是破天荒的,早年已經遊玩過西湖的遊客,想必也會像白居易那樣自問:何日更重遊?

中國相親大會愛情之堤

西湖白堤 西湖白堤
 三月的西湖,桃花燦爛,楊柳依依,一艘雕花畫舫徐徐而來,白衣勝雪的許仙與白娘子依偎在船頭,頻頻向白堤上的單身男女揮手,引領他們步入愛的殿堂。中國相親大會就在享有“愛情之堤”美譽的西湖白堤上温情上演。
白堤全長1千米,東起斷橋,經錦帶橋而止於平湖秋月。白堤橫亙湖上,把西湖劃分為外湖和裏湖,並將孤山和北山連接在一起。唐代時,白堤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廣植桃柳,景色絢爛,故又稱十錦塘。
白堤平靜坦蕩、景色秀美。堤上內層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層是絢麗多彩的碧桃,遠望如一條彩色的錦帶。逢春日,暖風燻面,景緻絕佳。
白堤的特點是一株柳樹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紅柳綠、芳草如茵的時節,遊人走在白堤上時似在畫中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常到白堤漫遊,並曾作《錢塘湖春行》一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
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時,興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開拓西湖,政績昭然,有德於民。後人對這位賢明的地方官的充滿懷念,稱白沙堤為白堤。但白居易所築的白公堤並非是現在的白堤,而是錢塘門外向東北延伸的一條堤坎,早已廢圮,如今僅剩聖塘閘橋亭遺蹟。
白堤上有兩座橋,東面一座是斷橋,家喻户曉,西面一座是錦帶橋,知者寥寥,實則錦帶橋是白堤上極佳的觀景點,站在橋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遠可挹孤山的綠樹樓閣。
清代許承祖在《西湖漁唱》中專詠錦帶橋的詩:“波光山色模糊,錦帶橋平入畫圖。約略前身是漁父,一竿雙槳佔西湖。”

中國相親大會相親地點

萬松書院位於鳳凰山北麓,萬松嶺南坡,因取自白居易“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詩意而命名。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在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同窗三年,並由此相識、相知、相慕,並演繹了流傳千古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一哀怨悽美的民間傳説。相傳這個地方就在後來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 萬松書院原為宋代報恩寺舊址,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始建萬松書院於萬松嶺,書院是中國古代文化研習、教育講學和藏書閲覽的機構,在明清兩代是當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書院,曾是浙江文人彙集之地,與當時的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並稱杭州四大書院。明代王陽明、清代齊召南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隨園詩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讀。清康熙十年(1671),巡撫範承謨重建,改稱“太和書院”。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賜“浙水敷文”額,後更名為敷文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被賜為省城書院。萬松書院辦學歷時400多年,以齊備的祭田祭器、完備的學規章程、豐厚的藏書而位居杭城四大書院之首,成為浙江最高學府。
清末,萬松書院逐漸由盛轉衰直至荒廢。咸豐十一年(1861),萬松書院毀於兵火。後雖有幾次重建、重修,終因清政府日漸衰落而衰敗。光緒十八年(1892),萬松書院遷至葵巷,改稱“敷文講學之廬”。萬松書院從其始建之日(1498年)算起,在漫長的500多年歲月中,幾經興衰毀建,至此已湮沒殆盡,遺址只剩一座“萬世師表”石牌坊,一對石獅和一塊刻有孔子像的照壁了。
復建後的萬松書院,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蹟圖》中的《敷文書院圖》為藍本,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按明代建築風格樣式修復,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書院主體建築包括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閣和孔子“德侔天地”的品字型牌坊等建築。環境佈置上,保留原有參天樹木、補植名貴松樹,片植修竹,杏、楓香的等秋葉樹種,形成“歲寒三友” 和“染霜林醉”的造景。
重建後的萬松書院,還將“梁祝”傳説與書院文化結合在一起,既體現了古代書院教育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又處處體現“梁祝”傳説這一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遺產。在萬松書院毓秀閣一樓的“梁祝書房”中,以東陽木雕、壁畫、衣飾、多媒體等藝術表現手法,將與書院相關的故事情節——草橋結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一一再現,虛擬出“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的場景,使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浪漫愛情故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