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的地震分佈

鎖定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國的地震活動分佈範圍廣、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僅就中國大陸地區統計(1900年-1996年),5級以上地震發生過1992次,平均每年20.8次;7級以上地震70次,平均1年零4個月地震1次。20世紀以來,全球7級以上強震之中,中國約佔35%;全球3次8.5級以上巨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中國大陸。 [10] 
中文名
中國的地震分佈
外文名
China Seismic Distribution
特    點
範圍廣、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等

中國的地震分佈地震災情特點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我國地震活動具有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佈廣的特點,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統計表明,我國的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15,即百分之六左右;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我國的陸地地震竟佔全球陸地地震的1/3,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因地震死亡的人數竟達到全球的1/2以上。二十世紀全球共發生3次8.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兩次發生在我國;全球發生兩次導致20萬人死亡的強烈地震也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造成 23萬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從人員的死亡來看,地震是羣害之首。
二十世紀以來,我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佈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據統計,1949年至2007年,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災害的損失觸目驚心。 [2-3] 

中國的地震分佈地震構造

中國的地震分佈 中國的地震分佈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強烈。 [8-9] 

中國的地震分佈地震帶分佈

中國的地震分佈 中國的地震分佈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800多次,遍佈除貴州、浙江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我國地震活動主要分佈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1.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4.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1] 

中國的地震分佈平行線理論

五平行線區域理論 五平行線區域理論
大小地震的發生是地球地質板塊運動的一個隨機過程,在何時何地發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主要的矛盾還是大地震,大地震的發生確實呈現了某些規律性,有可能建立一些數學模型描述之,這是人類關注的重點。而小地震發生次數多,地域廣,隨機性更大,尋找其分佈規律尚存在相當的困難。
中國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的發生,主要集中在五個線型區域,而且這五條直線幾乎平行,這就是胡文祥團隊首次建立的中國大地震分佈五平行線區域理論。

中國的地震分佈圖線1

南從雲南麗江附近,北到遼寧海城附近,形成一條近乎直線地震帶,在這附近發生大地震的幾率較其他地方大得多。從這些大地震的經度和緯度來看,迴歸作圖可得一條直線(與李氏中國地震直線不同)。 [7] 

中國的地震分佈圖線2

中國大地震多數發生在喜馬拉雅山與青藏高原周邊斜坡地區、環太平洋周邊斜坡地帶及陸地板塊斷裂帶,比較吻合。青藏高原周邊斜坡地區的上斜坡邊緣與下斜坡邊緣發生地震的幾率較其他地方更大一些(平行線理論)。 [6] 

中國的地震分佈圖線3

中國南海東海大地震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台灣島為中心的第三條直線區域上,右上延到日本列島,左下延到印尼蘇門答臘羣島(2H三平行線區域理論)。 [5] 

中國的地震分佈圖線4與5

中國新疆中部和西北邊陲大地震分佈大致在兩條直線區域範圍內,兩條線基本平行(五平行線區域理論)。 [4] 
參考資料